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适应性较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大面积种植。现阶段,针对玉米秸秆的处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方式是就地焚烧玉米秸秆,但其会污染环境,在此基础上,玉米秸秆还田大垄种植技术应运而生。文章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的意义和方式,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大垄种植技术的技术流程,希望能提高该技术水平,推进我国粮食种植质量,以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
选用前茬为玉米、马铃薯等正茬地块,实行秋季耙茬深松起垄。要求松深30cm以上,达到土壤疏松细碎,垄体标准的待播状态,避免因春季作业跑墒而影响播种质量和出苗。  相似文献   

3.
在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高温、干旱、大风降雨等自然灾害天气频繁发生,导致玉米减产.从品种选用、适期播种、秸秆覆盖、采用适宜播种方式进行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排灌、加强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和机械化作业等技术环节来提高夏玉米抗逆、稳产能力,为河南省夏玉米抗逆、稳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小麦收获后一般要种植夏玉米,此时实施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既能省工省力不误农时,又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田地蓄水率,防止伏季"卡脖子"旱,还能避免因秸秆焚烧还田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冬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包括3种模式,即小麦秸秆旋耕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硬茬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旋耕沟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现将各类复播、  相似文献   

5.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雷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42-145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从进一步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玉米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入手,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旱地玉米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玉米产量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增产16.13%和46.08%,增产效果明显;水分生产率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提高34.5%和57.8%。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6月2日,我所与襄汾县农委、农发办、农机局组织襄汾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手160余人,对我所承担的"临汾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新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高产样板田进行田间观摩,同时进行了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田间作业及室内技术培训。项目推广的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小麦增产效果明显。通过田间调查和测产,150亩小麦高产田,田间亩穗数53.6万穗,比传统行播增加8万穗,产量达630公斤,增产15%左右;使用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实现秸秆  相似文献   

7.
李岩  张文明  吴承来  张春庆 《种子》2016,(9):128-130
精准播种对于提高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单产和生长的整齐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7个玉米自交系在山东、新疆、甘肃等地区,针对不同播深对单产和单产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分析了播深对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5 cm是理想播深,对于失墒快的地块,7 cm有利于单产形成;播深影响单产的主要因素是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田间试验结果与播深对幼苗的形态建成有关,5~7cm有利于壮苗的形成,播种过深或过浅都将影响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和分配,不利出苗和壮苗的形成.在我国玉米制种主产区,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7 cm.  相似文献   

8.
农艺措施和保水剂对夏玉米产量和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黄淮海免耕夏玉米栽培节水问题,于2011年和2012年进行大田种植和室内分析试验,测定微生物数量、根际酶活性及产量指标,研究了农艺措施(播后镇压、秸秆覆盖)和保水剂对夏玉米产量和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播后镇压)、处理B(播后镇压 秸秆覆盖)、处理C(播后镇压 保水剂)、比处理E(播种后只覆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增加土壤根际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脲酶、蛋白酶活性,这种作用在夏玉米的生长前期更明显。处理D(播后镇压 秸秆平茬覆盖 保水剂)集成了镇压、秸秆覆盖、保水剂的作用,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根际生物活性的效果最好。建议在黄淮海区夏玉米实行播后镇压结合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结合保水剂的使用可进一步提高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就是运用机械将确定数量的农作物种子按照栽培农艺要求的行距、株距、深度播人土中,并随机适当镇压的一项栽培技术。单粒播种技术适用于土壤条件好、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病虫害防治措施有保证的田块。国外农作物播种早就实现了精播(或单粒播种),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丸粒化。国内玉米播种技术应用.除西南部分区域采用育苗移栽外。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穴播,多粒播种。  相似文献   

10.
纪耀坤 《种子科技》2023,(23):43-45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增效明显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体现在扩大播幅、增加播种行距、精准控制播种量、籽粒播种均匀等方面,可有效改善传统小麦条播缺苗、缺垄、麦田通风等问题,促使小麦健壮生长。从冬小麦宽幅播种前期准备、宽幅播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田间管理三方面入手,围绕选种、整地、播种、水肥、病虫害等环节介绍播种管理技术,以期为实现冬小麦增量提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玉米秸秆还田麦区土壤环境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机械化进程,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地区2季作物秸秆还田的比例逐年加大,其中玉米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提高给产区土壤环境和生产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系统介绍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的现实背景以及不合理处理方式对产地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从玉米秸秆还田机具选择与应用、田间操作规格、配套栽培耕作方式、秸秆还田麦田养分管理与施肥等方面,综述了新生产条件下的管理技术。为丰富秸秆还田技术体系,从土壤与气候条件、联合机械运用、肥料养分与添加剂施用、土壤微生物等方面进行了下一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小麦秸秆焚烧、控制污染和提高田间留茬的利用效率,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留高茬收割后立茬、粉碎、焚烧3种秸秆还田方式及化肥减量施用(参照N 180 kg/hm2、P2O5 90 kg/hm2)对春小麦复种油菜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秸秆还田的措施与传统低茬收割比较,小麦、油菜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小麦单产以麦茬粉碎还田处理最高,复种油菜单产以秸秆焚烧还田最高,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以高施肥、麦茬粉碎还田的处理最高,分别达26752元/hm2和59.45元/工日,纯收益、土地净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以麦茬焚烧还田、化肥减量15%的处理最高,分别达20346元/hm2、11346元/hm2和1.76。化肥减量15%时,各高留茬秸秆还田处理间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证明在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保证条件下,化肥较当前高施肥水平降低15%在生产中是可行的。从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保护环境的综合因素分析,在小麦复种油菜生产中推荐的方案是小麦留茬20~25 cm收割,旋耕粉碎还田后复种油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麦茬直播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及高产技术,总结了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情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夏玉米生产中耕层浅薄土壤理化性状差、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水肥投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灾害发生频繁玉米稳产性差、玉米收获偏早等高产限制因素,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1)深耕改土与秸秆直接还田,(2)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3)因土壤养分和玉米需求平衡施肥,(4)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抗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5)适时晚收等高产技术对策,以期为黄淮海麦茬直播夏玉米增产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挖掘稻麦周年高产潜力,通过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多项生产技术试验,研究提出江苏各地粳稻一小麦周年高产的最适播(栽)收期与茬口衔接、最适播栽方式、最适群体起点(密度)以及适宜的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地区的再生稻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记录7种水稻品种的播种期、收获期及生育期,计算出再生稻每株分蘖数及每丛平均株数,比较其生育期、再生能力、产量及米质口感,筛选出最适合作为再生稻的品种,以该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施肥时间、收割方式以及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分蘖、高度和产量的影响,探索病虫害的防治方案,在湖南省内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Y两优9918’作为再生稻品种,生育期短、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口感优良;最佳施肥时间为第一季收获前7天左右;机收时,留桩高度以25~27 cm为宜;病虫害采用“一拌三喷”综合防治策略,再生稻产量可达到3000~4500 kg/hm2。构建湖南地区再生稻高产栽增成套技术路线,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玉米新品种‘种都100’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2000、48000、60000株/hm2 3个密度梯度,复合肥和尿素各450、600、900 kg/hm2 3个施肥量水平,研究了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及二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导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种都100’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密度和施肥量太高时,产量出现降低。农艺性状变化规律与产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密度和施肥量互作效应下,‘种都100’在山区获得高产的最理想配置为密度48000株/hm2,基施复合肥600 kg/hm2,追施尿素600 kg/hm2,产量为7645.5 kg/hm2。该试验为‘种都100’在四川山区获得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灌溉方式和播期对地膜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加剧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和生态风险,寻求合理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提高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应性。通过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播期对大田地膜春玉米进行试验,采用全生育期连续定点观测春玉米发育期、产量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喷灌和漫灌3种灌溉方式中滴灌最有利于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第二播期生长状况好,干物质累积量高,尤其是乳熟期和成熟期差异明显(P<0.05)。滴灌、喷灌较漫灌根系多;喷灌根系长而粗,与滴灌、漫灌差异极显著(P<0.01)。滴灌、喷灌果穗长、果穗粗好于漫灌,滴灌秃尖最短,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为滴灌>喷灌>漫灌,且差异显著(P<0.05)。第二期产量构成优于第三期和第一期。滴灌产量高,耗水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产量较高耗水最少的第三期水分利用效率高,差异显著(P<0.05)。总之,滴灌是最适宜于干旱区的抗旱、节水、节肥和增产的灌溉方式;第二期是最适宜的播种期,且气候变暖有利于晚播、晚熟品种的推广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6-132
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