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北青砖茶发酵过程的变化实质,分析湖北青砖茶于发酵前后叶片组织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分别取发酵前后10片茶叶叶片,切片染色处理后于光镜下观察,统计叶片纤维组分与细胞胶团质组分的面积大小,分析面积变化情况。同时做叶片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发酵前的茶叶相比,发酵后的叶片组织较为疏松,细胞室变大,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结构明显变薄,甚至出现断裂。叶片内可见明显菌体的断面。图像分析显示叶片组织的纤维成份减少显著,而黄色的茶叶细胞胶团质成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电镜观察,胞壁室内,位于胶团质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内有多量菌体存在。[结论]湖北青砖茶的发酵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对茶叶进行生物转化作用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消耗叶片组织中的纤维素成分。  相似文献   

2.
湖北青砖茶叶片发酵前后形态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北青砖茶发酵过程的变化实质,试验分析了湖北青砖茶在发酵前后叶片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分别取发酵前后10片茶叶叶片,切片染色处理后于光镜下观察,统计叶片纤维组分与细胞胶团质组分的面积大小,分析面积变化情况。同时做叶片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与发酵前的茶叶相比,发酵后的叶片组织较为疏松,细胞室变大,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结构明显变薄,甚至出现断裂;叶片内可见菌体明显的断面。图像分析显示,叶片组织的纤维成分减少显著,而黄色的细胞胶团质成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电镜观察发现,胞壁室内位于胶团质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内有多量菌体存在。所以湖北青砖茶的发酵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对茶叶进行生物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消耗叶片组织中的纤维素成分。  相似文献   

3.
蟠桃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熟期蟠桃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早露蟠桃和英格尔蟠桃为材料,采取盛花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确定单果重变化趋势,并据此对相应发育时期果实果肉组织进行固定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早露蟠桃在果实发育初期及果重迅速增大期超微结构差异不大,细胞壁结构完整;果实发育后期细胞壁中胶层开始溶解,至盛花后70 d时细胞壁明暗分区结构已丧失;英格尔蟠桃在果实发育后期可观察到结构完整的线粒体等细胞器,至盛花后110 d仍可观察到细胞壁的明暗分区结构.[结论]细胞超微结构分析认为英格尔蟠桃耐贮性优于早露蟠桃;英格尔蟠桃果实的适宜采收期可根据采后用途的不同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中后期的微生物种类,并研究其数量动态,为优化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及揭示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添加放线菌酮的MRS固体培养基对发酵5 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划线培养,并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通过形态学观察、酶学反应、碳源反应、16S rDNA及pheS基因测序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再利用涂布培养法观察菌体的数量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从茶叶籽水浆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获得两株菌株,分别编号为JJZ12和JJZ21.两株菌株的菌落均呈圆形,白色,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其中,JJZ12菌株的菌体呈杆状,大小0.6~1.2μm×1.0~3.0μm,成对或短链排列,革兰氏阳性;JJZ21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7μm×0.8~1.7μm,单个或成对排列,革兰氏阳性.经鉴定,JJZ12和JJZ21分别为Gluconacetobacter liquefaciens(产液葡糖酸醋杆菌)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plantarum(植物乳杆菌)的一个菌株;结合本研究编号,两种杆菌分别命名为G.liquefaciens JJZ12和L.plantarum subsp.plantarum JJZ21.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JJZ12和JJZ21菌体的总数量在发酵5 h后逐渐快速增加,至15 h时达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回落进入稳定状态.[结论]JJZ12和JJZ21两株杆菌是茶叶籽水浆发酵中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发酵微生物,该结论为解释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能够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相结合的分析棉花纤维细胞壁组分的化学预处理方法,使棉花纤维细胞壁断裂破碎但不造成其组分结构破坏,为实现应用FTIR分析细胞壁的真实结构组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试剂巯基乙酸和盐酸预处理棉花纤维,用去离子水清洗游离的化学试剂,再通过FTIR化学预处理后的棉花纤维细胞壁....  相似文献   

6.
蒋小红  黄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34-5036
[目的]研究二氢卟吩e6(Ce6)载药胶团的体外光动力疗法(PDT)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合成壳聚糖硬脂酸聚合物二氢卟吩e6载药胶团(CSO-SA/Ce6)和叶酸修饰聚合物的二氢卟吩e6载药胶团(FA-CSO-SA/Ce6)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载药胶团对细胞的毒性.以游离的Ce6、壳聚糖硬脂酸聚合物(CSO-SA)为对照组,应用MTT法检测Ce6载药胶团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同时采用波长630 nm的半导体激光垂直照射到24孔培养板上,照射时间为180 s/孔,继续孵育细胞24h,应用MTT法检测载药胶团在光照条件下对Hela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率.[结果]荧光显微镜显示,Ce6载药胶团不影响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Hela细胞毒性较小;MTT法表明,Ce6包载后,对Hela细胞的PDT杀伤作用显著强于Ce6.[结论]Ce6载药胶团对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光动力杀伤作用,且PDT杀伤效率优于Ce6.  相似文献   

7.
轻木细胞壁超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轻木化学组成、纤维细胞壁分层结构和纤维素聚集态结构,探究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厘清轻木细胞壁超微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关系,提高其利用附加值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轻木与我国常见阔叶木树种杨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水解法分析两者的化学组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等表征纤维细胞壁分层结构、微区化学和纤维素...  相似文献   

8.
梨果实生长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梨果实细胞壁各组分在果实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为梨果实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提取“二十世纪”、“幸水”、“长十郎”3个品种梨果实的细胞壁成分,测定其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含量.[结果]木质素含量在3个品种梨果实生长过程中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水溶性果胶含量递增,EDTA可溶性果胶含量从生长发育初期开始逐渐升高,其中“二十世纪”增加幅度高于其他两个品种,Na2CO3可溶性果胶含量在3个品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明显升高.[结论]木质素与梨果实成熟软化密切相关,而水溶性果胶和Na2CO3可溶性果胶含量与梨果实成熟过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等,其中叶片病害非常广泛且后果相当严重。植物叶片病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等。一、植物叶片受病害后的变化1、细胞变化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发生变化,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果胶等被消解,细胞壁被破坏,致使细胞质外流,叶绿素和相关酶的活性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受侵染的细胞会发生过敏  相似文献   

10.
龙光霞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8):1939-1945
[目的]明确铁、锰对宿根甘蔗幼苗黄化的影响,为有效解决广西宿根甘蔗幼苗黄化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采集其宿根甘蔗幼苗黄化叶片和正常叶片,通过成对数据t检验和相关分析法对比分析21组样品的叶绿素、全铁、活性铁、全锰、活性锰、铁和锰亚细胞组分含量及活性铁/锰比值的差异.[结果]宿根甘蔗幼苗黄化叶片的叶绿素含量(0.42 mg/g)极显著低于正常叶片(2.20 mg/g)(P<0.01,下同),活性铁含量(5.94 mg/kg)极显著低于正常叶片(13.42 mg/kg),但黄化叶片全铁含量(323.36 mg/kg)、全锰含量(572.59 mg/kg)和活性锰含量(92.47 mg/kg)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叶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活性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活性锰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活性锰含量与活性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黄化叶片的活性铁/锰比值(7.89)极显著低于正常叶片(61.68).黄化叶片亚细胞器中铁含量排序依次为:细胞壁>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可溶性部分,而正常叶片的叶绿体中铁含量仅次于细胞壁.宿根甘蔗黄化叶片的亚细胞组分铁含量(63.30 mg/kg)虽略高于正常叶片(62.97 mg/kg),但叶绿体中铁含量(3.24 mg/kg)显著低于正常叶片(7.82 mg/kg)(P<0.05).宿根甘蔗黄化叶片亚细胞组分锰总量(93.04 mg/kg)是正常叶片的3.95倍,但黄化叶片89.01%的锰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只有10.99%的锰存在于生理活性区.[结论]叶片活性铁/锰比值低,高锰抑制铁的活性,铁向叶绿体运输受阻是宿根甘蔗幼苗生理性缺铁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量的锰贮存在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可能有利于宿根甘蔗幼苗对锰毒的忍耐.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黑茶渥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其由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渥堆是黑茶制造中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经过这道特殊工序,使叶肉的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以形成黑茶特有的色、香、味。综述了近10年来黑茶渥堆中微生物、生化成分、酶活性及渥堆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黑茶渥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多糖及果胶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的方法,以普洱茶生产车间渥堆样品为研究材料,考察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多糖和果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含量总体上不断增加,但四翻以后水溶性果胶有降低的趋势,起堆样品与四翻样品中含量基本持平。渥堆结束的起堆样品,其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总量接近最大值,这些水溶性成分可能是形成普洱茶特殊风味的重要物质成分,并具有潜在的保健功效。原果胶变化规律性不强,渥堆前期其含量降低,后期则增加,推测可能与水溶性果胶重新聚合有关。同时对比考察了几种典型茶类中茶多糖和果胶的含量,发酵茶中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较高,微生物对水溶性物质的形成具有推动力。非发酵茶和半发酵茶中二者的含量较低,它们不是这些茶类的品质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灌溉水与茶树氟含量的关系。[方法]对四川南路边茶原料主产区的茶树和灌溉水中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茶树1芽4叶新梢与当年生老叶氟含量范围分别为48.83~170.13 mg/kg和555.78~1 015.50 mg/kg,二者之间的差异可达4~15倍;灌溉水氟含量范围在0.08~0.40 mg/L,与茶树当年生老叶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树1芽4叶新梢氟含量关系不明显。[结论]为茶园灌溉水氟限量指标的制定及四川边茶降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郑晓燕  曹冠华  张倩茹  柏旭  袁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5-21327
[目的]探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和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时监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对各发酵工序中茶样的细菌菌落进行计数。[结果]原料茶中的细菌数最多,为1.2×105cfu/g。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层温度最高,茶样细菌数量最少。[结论]该研究为有效控制发酵温度和更好地提升普洱茶品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炜  薛桥丽  杜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37-14939
[目的]探讨产纤维素酶菌株(Bacillus subtilis)对烟叶纤维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方法]以产纤维素酶Bacillus subtilis-89(BS-89)菌株对烟叶进行发酵,研究不同菌龄、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烟叶纤维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结果]随着接种量、发酵时间和温度的增加,烟叶纤维素含量均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不同菌龄对纤维素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也有影响,其中以菌龄48 h的处理组影响最大。[结论]产纤维素酶菌株BS-89能有效降解烟叶中纤维素含量,明显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张忠  齐桂年  李静  巩发永  李正涛  胡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15-2516,2525
研究了四川边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边茶加工过程中内含物成分变化最明显的阶段在渥堆阶段,原料样经过渥堆后其水浸出物、氨基酸和总糖的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四川边茶中氨基酸总量以渥堆样最高,为1 590 mg/100 g,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在不断降低,其中儿茶素降低非常明显,下降幅度超过50%。与原料样相比,渥堆样中各微量元素的浸出率明显提高,成品样与原料样相比Se浸出率增加了2.98%,Mn增加了7.62%,Zn增加了19.34%,Mo增加了8.64%,Cu增加了6.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