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系统中的使用安全性,于2010、2011年在杭州、长沙和南宁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2%颗粒剂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稻田土壤、水、糙米、谷壳和水稻植株中添加的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0.78%~116.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1%~10.24%;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的检出限(LOD)均为0.02 mg/L,最小检出量均为4.0×10~(-9) g。在水稻移栽后5~7 d,采用直接撒施法在高剂量(270 kg/hm~2,其中苄嘧磺隆有效成分为64.8 g/hm~2,苯噻酰草胺有效成分为1 069.2 g/hm~2)下施药1次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苄嘧磺隆在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平均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35,3.05和3.71 d,苯噻酰草胺在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平均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61,3.29和3.88 d。分别按低剂量(180 kg/hm~2,其中苄嘧磺隆有效成分为43.2 g/hm~2,苯噻酰草胺有效成分为712.8 g/hm~2)和高剂量(270 kg/hm~2)施药1次,在正常收获期采集的稻田土壤、稻杆、谷壳和糙米中均未检测出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  相似文献   

2.
苯噻草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苯噻草胺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苯噻草胺在植株、米糠、土壤、糙米和田水的添加回收率为80.40%~104.27%;苯噻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37~2.59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01~2.19 d,在稻田水的半哀期为0.41 d;收获的水稻糙米中苯噻草胺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限。  相似文献   

3.
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600 g/hm^2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效果好,在稻田杂草种类较多,特别是稗草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用600g/hm^2就能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可在水稻抛秧田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50%苄嘧·苯噻酰WP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50%苄嘧.苯噻酰WP在水稻抛秧田使用,可有效地防除稗草、节节菜、矮慈菇、鸭舌草、异型莎草等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用药量750~1500g/hm2,施药后40d对各类杂草总草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82.1%~92.1%、82.5%~93.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0%苄嘧磺隆WP300g/hm2和50%苯噻酰草胺WP750g/hm2防效。50%苄嘧.苯噻酰WP在水稻抛秧后7d施药,其安全、经济有效用量为750-900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虫酰肼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动态和生态安全性.[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虫酰肼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虫酰肼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样品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用二氯甲烷萃取,经弗罗里硅土-活性炭柱净化,采用HPLC-UVD测定.[结果]在稻米、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稻壳的空白样品中分别添加3个质量水平虫酰肼的平均回收率为86.79% ~ 110.47%,平行测定的变异系数为1.39% ~ 6.08%;虫酰肼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73 ~ 9.05、7.76 ~ 13.32、3.14~7.31d;用20%虫酰肼悬浮剂210 g/hm2(推荐使用剂量)和315 g/hm2(高剂量)间隔7d分别施用2次和3次,稻米中虫酰肼的最高残留量为0.103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虫酰肼在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2 mg/kg.[结论]在水稻移栽田施用20%虫酰肼悬浮剂210 g/hm2,间隔7d,最多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21 d以上,收获的糙米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2%~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0.4%。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在糙米、谷壳、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0.02、0.015、0.006、0.008mg/kg。2011年和2012年在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进行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0.9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9~6.4d,在水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1~3.3d;其在糙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mg/kg,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5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6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最高用药量为15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d。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及其与化学除草剂相互作用对水稻田杂草控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全量深埋还田、秸秆不还田4种方式下不同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0、207、414、621、828 g/hm2)对水稻田主要杂草控制效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田千金子、稗草、鸭舌草、水苋菜、异型莎草等杂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全量覆盖还田和全量浅旋还田效果明显优于全量深埋还田效果。同时小麦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较低剂量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对鸭舌草、千金子控制效果,药后45 d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结合207 g/hm2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对杂草总体控制效果在95%以上,优于414 g/hm2单独使用效果,而与推荐剂量(621 g/hm2)单独使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可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还田与化学除草剂协同作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不同剂量除草剂对水稻有效分蘖数和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1/3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在抑制杂草危害、促进水稻产量方面与推荐剂量效果相当,水稻有效分蘖数较空白对照增加44.4%,株高增加12.9%,产量增加51.2%,均明显优于秸秆单独还田和除草剂单独使用效果。生产上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的物理作用和化感作用延缓杂草萌发和生长,减少水稻田杂草发生数量,同时配合50%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来有效控制水稻田杂草危害和提高水稻产量,降低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使用量50%左右。  相似文献   

8.
40%苯苄乙草胺WP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40%苯苄乙草胺WP、10%苄嘧磺隆WP、50%苯噻酰草胺WP、20%乙草胺WP、60%苯噻苄WP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的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0%苯苄乙草胺WP在水稻抛秧后5~7 d施药,可有效防除稗草、节节菜、矮慈菇、鸭舌草、异型莎草等各种稻田常见杂草,用药量600-750 g/hm~2,药后40 d对各类杂草总草株防效、鲜蕈防效分别达83.8%~88.6%、94.4%~96.4%,显著高于对照药剂60%苯噻苄WP 600 g/hm~2、10%苄嘧磺隆WP 300g/hm~2和50%苯嚷酰草胺WP750 g/hm~2防效.  相似文献   

9.
采集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建立同时对其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进行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稻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稻田土壤和糙米样品分别用酸性甲醇和丙酮提取,再用二氯甲烷萃取净化;水稻植株样品用酸性二氯甲烷和乙腈的混合液(体积比1∶1)提取,再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采用C18不锈钢柱(4.6 mm×150 mm,5 μm)分离,以甲醇、水、乙酸的混合液(体积比70.0∶29.7∶0.3 )为流动相,流速0.6 mL/min,柱温30 ℃,在240 nm下检测,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质量浓度0.01~1.00 mg/L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 )达0.999 7~0.999 8;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的检出限均为0.01 mg/kg,在 0.05~1.00 mg/kg添加水平下,其添加回收率为84.00%~104.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或等于8.55%。该方法符合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的技术要求,可用于对水稻和稻田中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同时进行分析与检测。  相似文献   

10.
苄嘧磺隆与苯噻酰草胺混剂对水稻田杂草的防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移栽田除草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施用剂量中,以施用苄.苯噻酰WP 750 g/hm2对5种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好,药后14 d的防效达92.8%以上。施用苄.苯噻酰WP 750 g/hm2对稗草的防效与对照药剂苯噻酰草胺750 g/hm2的相当,对陌生菜、节节菜、牛毛毡等阔叶杂草的防效与对照药剂苄嘧磺隆225 g/hm2的接近,对异型莎草也有较高的防效,而且比对照增产稻谷11.1%。  相似文献   

11.
杀螺胺乙醇胺盐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杀螺胺乙醇胺盐在稻田系统的使用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杀螺胺乙醇胺盐在长沙、杭州、贵阳三地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该化学灭螺药在三地的稻田水、土壤、稻秆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69~3.01、8.66~13.86 d和5.33~7.70 d.施药后62d糙米中杀螺胺乙醇胺盐的最终残留量均<1.00 mg· kg-1,水稻稻秆中含量最高.在水稻中使用杀螺胺乙醇胺盐70%可湿性粉剂,按推荐剂量900g·hm-2(630 a.i.g·hm-2),最多施药2次,杀螺胺乙醇胺盐在水稻上的安全期为62d.  相似文献   

12.
苄嘧磺隆在水稻上的残留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苄嘧磺隆在水稻上的残留量分析方法。样品经提取、液-液分配、C-18小柱净化,添加浓度0.01~2.00mg/kg,回收率可达到73.5%~96.3%。北京、杭州两地的试验结果表明:①残留消解半衰期,田水为3.0~3.5d,植株为6.8~8.1d,土壤为17.6~22.1d。②30%威农可湿性粉剂每666.7m^2有效量5.0~7.5g施用,糙米、谷壳、土壤、植株中的残留量≤0.03mg/kg。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法对水稻及稻田中的毒死蜱残留量进行测定,旨在为该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5~3.48 d、3.16~6.36 d和2.05~2.98 d。毒死蜱在稻田土壤、糙米、谷壳和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随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采样时间延长而降低。按推荐剂量1 8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2 700 g/hm~2各施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3~4次,距末次施药33 d,土壤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4 7 mg/kg和0.081 2 mg/kg,植株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7 9 mg/kg和0.063 2 mg/kg,收获的糙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5 4 mg/kg和0.076 5 mg/kg,谷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84 3 mg/kg和0.093 6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稻谷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此时收获的稻谷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刘苏闽  王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78-20080
[目的]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田间杂草危害严重,是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不同药剂的防效试验筛选最佳除草剂。[方法]选用35.5%丁.恶乳油等除草剂在水稻套播后和小麦收割后,用毒土法先后2次处理麦田套播水稻田,调查防效。[结果]除草效果以35.5%丁.恶乳油2 250 ml/hm2最佳,其后依次为30%丁.苄1 500 ml/hm2、50%杀草丹3 000 ml/hm2+10%苄磺隆225 ml/hm2、50%苯噻草胺750 ml/hm2+10%苄磺隆225 ml/hm2,而36%二氯.苄750 ml/hm2效果最差;用药时间越早,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越好,供试药剂持效期均为45 d左右;中、后期可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辅以茎叶处理,效果更佳。[结论]以稗草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5种药剂均可使用;以千金子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除36%二氯.苄750 ml/hm2外,其他4种药剂均可使用;以莎草科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可用含有苄磺隆的复配除草剂,或单用10%苄磺隆225~300 ml/hm2进行防除。供试药剂均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丙甲草胺和特丁净在花生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研究50%异甲·特丁净乳油在花生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50%异甲·特丁净乳油按施药剂量为2 250、3 750 g a.i./hm~2,于花生播后苗前土壤喷施1次,收获期的异丙甲草胺和特丁净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异丙甲草胺残留量0.05 mg/kg,特丁净残留量0.01 mg/kg)。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6~14.8 d,药后30 d消解90%以上;特丁净在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1~14.7 d,药后30 d消解87%以上。总的来说,异丙甲草胺和特丁净在土壤中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结论]试验结果为异丙甲草胺·特丁净在花生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稻虾共作在稻田的应用效果及经济效益,研究了不同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虾共作对田间主要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及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防效可达85%以上,总体效果与化学除草处理36%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WP270 g(a.i)/hm~2相当。实施稻虾共作的稻田净收益为68 967.3~88 813.8元/hm~2,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处理,较其收益增加4.7~6.3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钻石T黑麦草产量和品质对浇灌的响应,摸清钻石T黑麦草在不同条件下的生育特性。[方法]采用旱地、稻田浇水、灌水和室内测试分析的方法对其产量和品质进行试验。[结果]钻石T产草量对水分很敏感,其中,稻田浇水对产草量影响最大,其产草量最高,为70 285.13 kg/hm2,其次稻田灌水处理(产草量68 951.13 kg/hm2),与其他4个处理之间达极显著水平,旱地浇水处理影响最小,产草量仅54 152.06 kg/hm2;干鲜比以稻田对照最高,为0.158 3,其次稻田浇水为0.137 5,而稻田灌水对干鲜比影响最小,产草量仅0.091 9。在浇灌条件下,钻石T黑麦草无氮浸出物和钙含量降低,降幅为1.27%~5.06%,含水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全磷含量提高,其中粗灰分提高达12.37%,其余大多提高不明显,增幅为0.8%~6.52%。[结论]钻石T黑麦草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受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含水量影响较大,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稻田不浇水或适量浇水、旱地则以灌水有利于钻石T干物质含量的提高;在少雨缺水的冬季和地区,生产中无论稻田还是旱地种植钻石T黑麦草,都应重视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和仪器测定分析方法研究了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对水稻田间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杂草防除后田间不同高度层的透光率变化以及水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能有效控制水稻田间杂草,对稗草、异型莎草、鸭舌草的综合密度防效为91.56%~99.80%,综合鲜重防效为93.02%~99.82%;施用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后,水稻田间的透光率显著提高,有效改善了田间光照条件,增产效果显著。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防除稻田杂草的推荐剂量为241.8~483.6 g/hm2。  相似文献   

19.
毒死蜱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品种松粳9号为试材,毒死蜱喷雾施药,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毒死蜱在植株、田水、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糙米、稻壳、植株、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植株、田水、土壤中的消解速率相对较快,半衰期分别为5.5、11.7和12.5 d。采用推荐剂量施药,毒死蜱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MRL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