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根据自身分泌的信号分子的浓度感应细胞密度进而产生细菌群体行为的基因调控方式。由信号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不仅发生在细菌之间,也存在于真核生物与细菌之间。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  相似文献   

2.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细菌通过信号分子的分泌、识别,从而调控细胞运动性、生物膜形成、毒素产生等致病行为的细胞交流机制,是病原菌致病过程的指挥系统,也是细菌病害防控的新靶标. 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 QQ)则是通过信号分子类似物、信号分子降解酶剂、信号受体激活剂/抑制剂等策略干扰、阻断病原菌的群体感应通讯系统. 文章综述了3类重要的细菌群体通讯信号及其淬灭研究的进展,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群体感应是细菌监控自身群体密度的环境信号感受系统。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一些特定的化学信号分子,这种信号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当这种信号分子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细菌感受到自身的细胞密度,启动某些基因的表达,这一过程称为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目前,已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中发现了群体感应系统,调控许多基因的表达。笔者综述了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最新进展及群体感应的作用,并阐述了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根瘤菌能够合成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类化合物,其在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的过程中,以群体密度依赖的方式通过AHLs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目前,根瘤菌QS系统的研究结果主要来自根瘤菌属和中华根瘤菌属。不同根瘤菌中的QS系统明显不同,它们对共生过程的影响有很大区别。同时,寄主植物也能通过分泌AHLs类似物等方式介导根瘤菌QS系统的表达。本文在简要介绍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基础上,综述了不同根瘤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类型及其对共生结瘤的影响,以及豆科植物对群体感应系统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互作早期QS系统功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许多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毒素及侵袭性酶类的合成和分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抗生素抗性的产生等多种生物过程,与细菌对人和动植物感染密切相关.干扰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物质可以降低细菌致病性,在近年成为新型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一些从植物分离获得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具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抗感染作用.该文综述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植物活性成分干扰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群体感应与农产品细菌病害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中主要信号分子及其转导途径,分析了群体感应与细菌致病力的关系,探讨了群体感应在农产品细菌发病机理、防治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当前相关研究做了分析与展望,为生物防治农产品细菌病害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周莲  王杏雨  何亚文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4):2910-2922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联络方式,它协助细菌能感应群体密度从而调节基因表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种群体感应信号及其传导机制得以阐明。DSF(diffusible signal factor)是近年来在野油菜黄单胞菌中首先鉴定的1个新型群体感应信号,化学结构为顺式11?甲基?2?十二碳烯酸,其信号传导途径包括RpfC/RpfG双组分感应系统、二级信使环二鸟苷酸(c-di-GMP)、全局性转录因子Clp等。在野油菜黄单胞菌中,DSF群体感应信号调控3类生物学功能:一是促进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二是抑制生物膜形成;三是促进黄单胞菌作出代谢调整,适应高群体密度环境。RpfF是DSF信号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黄单胞菌在高群体密度条件下通过一种新型自我诱导机制大量合成DSF。DSF信号不仅存在于所有黄单胞菌属细菌中,也广泛存在于苛养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伯克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许多海洋细菌中,其传导途径和生物学功能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8.
细菌生物膜及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膜(BBF)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在BBF形成过程中,细菌的群体感应(QS)系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菌生物膜的结构以及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许多植物病原菌致病机制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基于群体感应抑制的原理筛选高效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解决植物病害防治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阻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产生、促进信号分子降解及抑制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综述了近年来主要的群体抑制剂种类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情况,指出群体感应抑制剂并不妨碍病原菌的正常生长代谢,而是抑制群体感应系统,减弱病原菌的毒力,降低其致病性.提出今后应加强群体感应抑制剂筛选和基于群体感应系统淬灭机制的植物病害防治研究,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绿色安全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马月  陈晓艺  李宪臻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08-9611
微生物抗药性突变株的出现,导致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大幅降低,寻找新的感染性疾病防治策略迫在眉睫。病原菌的致病毒性受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因此,以群体感应为靶标,调控群体感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可以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这种以阻断群体感应过程而非细胞生长为治疗策略的方式,不会引起抗药性突变株的出现,所开发的药物是抗病原性的,是继抗生素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型抗感染药物之一。主要论述了有关群体感应作为新型药物靶标的可能性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筛选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被认为是解决微生物 致病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对17 种中草药进行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结果表明、其中8 种中草药能抑制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CV026 产紫色色素的能力。试管梯度试验表明、这8 种中草药有明显的群体感应抑制效 果。浮游抑制试验结果表明、17 种中草药中的13 种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浮游。进一步对中草药中群体感应抑制剂 的分离鉴定、将为揭示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机制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产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类信号分子,以密度依赖的方式调控某些生理特性的表达,即群体感应(QS)现象。假单胞菌是一种导致蛋白类食品腐败的重要腐败细菌。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腐败特性的关系。【方法】利用AHLs检测菌对3株假单胞菌AHLs产生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AHLS降解菌株对所产生的AHLs进行降解。【结果】3株菌均产生AHLs信号分子;菌株FML05-1、FML05-2至少产生两种AHLs分子,二者所产生的主要信号分子是N-3-氧代-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3-oxo-C8-HSL);FML05-2与降解AHLs的菌株共同培养,发现嗜铁素的产量与蛋白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FML05-2嗜铁素的产生和蛋白酶活性与AHLs有关。为以干扰腐败细菌群体感应为靶点的食品防腐保鲜策略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CsrA最初在研究碳储存调节系统(carbon storage regulation system)时被发现并被命名,是一个在肠杆菌、假单胞菌及芽孢杆菌等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后调节因子,它可通过与靶标基因mRNA结合进而影响其稳定性或者抑制mRNA的翻译最终影响靶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CsrA属全局调控因子,不仅参与细菌的中心碳代谢、运动、生物膜形成、群体感应、致病性等多种生命活动,而且也参与了细菌多种次级代谢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CsrA功能的实现与两个非编码调控RNA具有重要关联,它们组成了复杂而精细的调控单元。综述了不同微生物中CsrA功能的多样性,并阐述了CsrA参与分子调控的机制,对于深入认识碳储存系统的调控机制以及针对性的改造和利用该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受群体感应信号肽介导的产细菌素乳杆菌作为发酵剂的潜力,以前期研究获得的1株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 L-ZS9菌株为研究对象,L.plantarum L-Y9为对照,将L.paraplantarum L-ZS9+AIP(信号肽)、L.paraplantarum L-ZS9和L.plantarum L-Y9分别复配商用木糖葡萄球菌制备发酵香肠,测定不同发酵剂条件下各组香肠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结果表明:L-ZS9+AIP组效果最佳,与L-Y9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L-ZS9组差异并不明显(P0.05)。L-ZS9作为发酵剂能够更迅速启动发酵,较好地抑制肠杆菌的生长,及丙二醛(MDA)的增加,同时提高发酵香肠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克雷伯氏肺炎杆菌的luxS基因,使其群体感应系统失活,研究突变株在2,3-丁二醇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及对2,3-丁二醇合成的影响;同时检测对其他副产物合成的影响,通过对野生株和luxS突变株发酵合成2,3-丁二醇的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与野生株相比,失去了群体感应功能的luxS突变株利用同样质量浓度的葡萄糖合成2,3-丁二醇的能力提高了47.75%,同时琥珀酸、乳酸和乙醇等主要副产物的质量浓度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6.
李华玉    陈永富  陈巧  王娟    张超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6):220-229
基于遥感手段的森林类型/树种(组)的精准识别是森林参数提取和计算的前提,是林业遥感领域的研究前沿,可为宏观尺度快速获取森林资源信息提供重要途径。对多源遥感数据在森林树种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当前基于遥感数据的树种识别已成为林业遥感的研究热点。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近地低空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分类方法进行树种识别已相对成熟。近年来,无人机技术不断发展,以其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林业中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不断发展成熟背景下,低空遥感数据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森林树种的精确识别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