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新型复配药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与延缓抗药性产生。[方法]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及5:1、3:1、1:1、1:3、1:5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值分别为1.038 8μg/ml、0.3583μg/ml、0.612 9μg/ml、0.530 1μg/ml、0.2326μg/ml、0.232 8μg/ml和0.329 6μg/ml;5种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29、1.33、2.29、1.84、1.22,其中以1:1复配的组合增效作用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药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以及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1.54%、90.80%、82.88%、76.43%、74.10%。[结论 ]因此,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1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果穗套袋前采用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害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新型复配药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它们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质量比5∶1、3∶1、1∶1、1∶3、1∶5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038 8、0.358 3、0.612 9、0.530 1、0.232 6、0.232 8、0.329 6μg/m L;5种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29、1.33、2.29、1.84、1.22,其中以1∶1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 000、2 000、3 000倍液及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1.54%、90.80%、82.88%、76.43%、74.10%,防治效果排序为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简称复配剂)高浓度复配剂中浓度复配剂低浓度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因此,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1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增效作用最明显,果穗套袋前采用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病害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葡萄炭疽病的增效生物复配杀菌剂,减少与替换化学农药使用。[方法]进行了枯草芽孢杆菌与吡唑醚菌酯不同比例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室内抑菌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与吡唑醚菌酯及其5种配比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结果]枯草芽孢杆菌与吡唑醚菌酯及1∶1、1∶2、1∶3、1∶4、1∶5混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EC_(50)分别为1.969 8、1.527 4、1.373 2、1.294 8、1.247 3μg/ml;5种混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70、1.25、1.13、1.12、1.12,其中以1∶1增效作用最大。吡唑醚菌酯(EC_(50)为1.054 0μg/mL)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枯草芽孢杆菌(EC_(50)为15.017 5μg/ml)。药后50 d(采收前)调查结果表明,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 500倍液、2 000倍液以及各单剂在葡萄结果期套袋前浸果对炭疽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高浓度、中浓度处理高于低浓度与两个单剂处理:高浓度防效最高为90.03%,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其次为中浓度防效为87.01%,高于低浓度和各单剂,低浓度防效为84.11%,高于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效为64.60%)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防效81.07%),对其他果穗病害如白腐病等也均有较好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与炭疽病防效趋于一致。[结论]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在葡萄套袋前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等果穗病害建议使用浓度为1 000~2 000倍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联合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为核桃炭疽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利用喷雾法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评价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核桃炭疽病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按质量比3∶2和1∶1进行复配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1和1.57;其他配比的增效系数在0.91~1.41,表现为相加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与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以质量比3∶2进行混配(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5.0、166.7和250.0 mg/L时对核桃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施药3次后防治效果均在80.0%以上,分别与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苯醚甲环唑125 g/L+嘧菌酯2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62.5、216.7和325.0 mg/L时的防治效果相当;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0 mg/L的林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L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6.7 mg/L的防治效果稍低。【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3∶2混配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叶菌唑与肟菌酯的复配增效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和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为供试病原菌,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叶菌唑、肟菌酯以及二者混用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采用SR值法筛选得到叶菌唑与肟菌酯(复配组合3∶1、1∶1、1∶2、1∶3、1∶5)的最佳配比为1∶3,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614 7、0.939 8μg/mL;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40%肟菌酯·叶菌唑4 500倍液、3 000倍液、1 500倍液、10%叶菌唑1 500倍液和30%肟菌酯1 500倍液施药后50 d对葡萄炭疽病防效依次为53.00%、64.35%、73.85%、68.87、55.12%,对白腐病的防效依次为74.29%、82.29%、90.94%、83.52和59.45%,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30%肟菌酯1 500倍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对白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因此,肟菌酯和叶菌唑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3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防治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果穗套袋前可采用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草莓枯萎病增效生物复配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DJ-6与吡唑醚菌酯及其5种配比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田间试验测定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以及各单剂对草莓生长性状的影响和对草莓枯萎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枯草芽孢杆菌DJ-6与吡唑醚菌酯及1∶1、1∶2、1∶3、1∶4、1∶5混配组合对草莓枯萎病菌的EC50分别为5.311 5、4.008 6、3.570 6、3.350 9、3.218 9μg/ml;5种混配组合对枯萎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2.28、1.77、1.53、1.64、1.11,其中以1∶1增效作用最大。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三种不同浓度混配及各单剂均有促进草莓生长和防治枯萎病的效果,其中高、中浓度处理高于低浓度和单剂处理。药后30 d和80 d测定枯萎病防治效果,高浓度的防效最高为100.00%和93.11%;中浓度的防效为92.49%和86.49%,高于低浓度和各单剂处理;低浓度的防效分别为82.61%和72.42%,高于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但低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结论]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定植后的灌根浓度推荐为1 000~2 000倍液。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为对照,研究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不同剂量对苹果褐斑病、炭疽叶枯病引起的苹果早期落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7 d,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2 500倍液对苹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84.32%,极显著高于常规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处理;施药后3 d,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2 500倍液对苹果炭疽落叶病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80.40%,与常规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由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引起的马铃薯炭疽病在甘肃省马铃薯产区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选用8种杀菌剂开展了马铃薯炭疽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药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对炭疽病菌毒力最强,EC50为0.008 2μg/mL;其次为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0.033 3μg/mL、0.074 9μg/mL、0.079 4μg/mL和0.822 9μg/mL。表明寡雄腐霉、苯甲·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烯肟·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理论上可用于马铃薯炭疽病防治。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丙森锌、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溴菌腈、啶酰菌胺10种药剂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稀释液、250g//L嘧菌酯SC 1 000倍稀释液具有稳定的防治效果;45%咪鲜胺SC 1 500倍稀释液对葡萄炭疽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但会使葡萄嫩梢产生扇叶等药害现象.  相似文献   

10.
林琳  高同春  高智谋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17-8519
[目的]研究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黑色炭疽菌和辣椒红色炭疽菌的毒力。[结果]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黑色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分别是1.751 0、0.481 8μg/ml,对红色辣椒炭疽菌EC50值分别是1.163 4、0.496 5μg/ml。多菌灵的毒力小于吡唑醚菌酯;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增效系数(SR)为1.182.57,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有效混配杀菌剂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田间防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凯润等药剂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金帅、嘎啦两个品种的炭疽叶枯病防治中,25%凯润乳油2 000倍+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25%凯润乳油2 000倍+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两个组合效果最好,且显著优于其他药剂组合。25%凯润乳油是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适合推广应用杀菌剂,在发病严重的果园,6月、7月尤其连续降雨前后要及时喷施该药剂。  相似文献   

12.
张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26-14228
[目的]探索印楝素与吡虫啉混配防治牛蒡长管蚜的最佳配比及其防效。[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研究印楝素与吡虫啉混配对牛蒡长管蚜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印楝素与吡虫啉混用防治牛蒡长管蚜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印楝素与吡虫啉按有效成分104∶1比例进行混配,增效作用明显,共毒系数达142.179 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WP 2 000倍防治牛蒡长管蚜显示出高效、快速的特点,药后1 d防治效果就超过了91%,药后7 d超过94%。0.32%印楝素EC 500倍防治效果比较低,药后7 d才达到75.13%,但与吡虫啉按有效成分104∶1比例进行混配后的600、800倍液药后7 d的防治效果超过了93%。[结论] 该研究为牛蒡长管蚜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方法]研究了不同厂家生产的噻呋酰胺单剂与复配制剂,以及23%醚菌·氟环唑、30%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结果]药后10 d,23%醚菌·氟环唑SC600ml/hm2、24%噻呋酰胺SC 300 ml/hm2(进口)、30%苯甲·丙环唑EC 450 ml/hm2 、40%噻呋酰胺WDG 270 g/hm2、24%噻呋酰胺EC 300 ml/hm2(国产)、40%戊唑·噻唑锌EC 1 050ml/hm2、27.8%噻呋·己唑醇EC 300 ml/hm2 7个处理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5.47%、85.69%、85.39%、90.74%、85.44%、85.29%和87.78%,10%丙硫·多菌灵SC 750 ml/hm2和6%丙硫·多菌灵SC 1 350 ml/hm2的校正防效分别为57.91%和70.61%;药后20d,各处理防效进一步提高.[结论]噻呋酰胺制剂与23%醚菌·氟环唑、30%苯甲·丙环唑、40%戊唑·噻唑锌都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推荐药剂.  相似文献   

14.
谷春艳  张勇  周凤艳  刘小林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29-9330,9337
[目的]研究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方法]用平皿菌落直径法测定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毒力,并进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噻呋酰胺和戊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病菌EC50值分别是0.139 3和0.135 6μg/ml,2种药剂的毒力相当;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病菌增效系数(SR)为0.828 3~2.535 0,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按照增效配比进行田间防效验证表明,225~375 g/hm2的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可达88.04%~97.61%,高于2个单剂的防效。[结论]噻呋酰胺与戊唑醇按5:1的比例复配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汪明  席春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20-12521
[目的]了解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玉米田蛴螬的效果,为该制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玉米田蟒螬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及安全性.[结果]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玉米拌种后播种是防治玉米田蛴螬的较好药剂,建议每100kg种子用5%氟虫腈悬浮种表剂2 000 ~3 000 ml进行机械或人工拌种,田间蛴螬常年发生较重田块,100 kg种子可用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4 000 ml进行拌种,拌种时按100 kg种子所用药量用水2L的比例稀释,将药剂和种子拌匀放阴凉通风处稍晾后即可播种.[结论]为玉米田蛴螬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咪鲜胺·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防治赤霉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咪鲜胺、戊唑醇及二者混配对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咪鲜胺、戊唑醇及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可抑制赤霉病菌菌丝的生长,且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无拮抗作用,按试验配比复配时,以咪鲜胺+戊唑醇(2∶1)的增效作用最好,增效系数为1.58。在供试的几种药剂中,咪鲜胺+戊唑醇(2∶1)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较好,其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21%和86.72%,显著高于其他5种药剂。[结论]试验结果为生产中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枸杞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0.5%绿农宝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对枸杞蚜虫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按有效成分1:4混配、与0.5%绿农宝乳油按有效成分1.0:0.6混配、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1.O:11.2混配均具有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477.5、455.1、244.5mg/L;1.8%阿维菌素乳油与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按有效成分1.0:1.4混配的共毒系数(cTc)为110.3mg/L,药效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该试验中4种农药混剂对枸杞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8.
程洪森  马策  徐宁  马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609-10610,10612
[目的]探究辽宁切花月季西花蓟马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方法]调查了辽宁地区5个切花月季品种上蓟马的危害情况,并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叶面喷施方法研究了4种蓟马专用防治药剂(5%多杀霉素悬浮剂、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铁砂掌1+1可湿性粉剂和1.8%阿维菌素)及其组合对切花月季西花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了危害辽宁切花月季的害虫为西花蓟马.复配药剂5%多杀霉素悬浮剂1 500倍液+铁砂掌可湿性粉剂l 250倍液对切花月季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最佳,第5天的防治效果达到92.06%;单个药剂5%多杀霉素悬浮剂1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第3天的防治效果达到83.12%.[结论]为指导切花月季的生产及防止西花蓟马产生抗药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8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为苹果黄蚜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4.9%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22%螺虫乙酯·噻虫啉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80 g/L噻虫啉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结果]8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其中48%噻虫啉悬浮剂8 000倍液、22%螺虫乙酯·噻虫啉悬浮剂4 000倍液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8 000倍液能有效控制苹果黄蚜危害,且速效作用好,持效期长达14 d,药后1~14 d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倍液对苹果黄蚜速效性较差,药后1和3 d的防治效果均低于78%,但持效性较显著,药后7~14 d的防治效果为93.9%~97.2%;4.9%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5 000倍液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低于78%,但其持效性较显著,药后3~14 d的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1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3 333倍液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低于62%,但药后3~7 d的防治效果均在93%以上,之后防效逐渐递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和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 500倍液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差,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低于78%,药后10~14 d的防治效果低于72%。[结论]在苹果安全生产中,建议轮换使用48%噻虫啉悬浮剂8 000倍液、22%螺虫乙酯·噻虫啉悬浮剂4 000倍液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8 000倍液防治苹果黄蚜。  相似文献   

20.
6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毒力及药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对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6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的EC50在0.3255.256μg/m L;3次施药后7 d平均防效在84.07%93.10%,其中30%吡唑醚菌酯WG、22.5%啶氧菌酯SC和50%氟醚菌酰胺WG的防效超过90%。[结论]6种杀菌剂能较好地防治葡萄霜霉病,30%吡唑醚菌酯WG、22.5%啶氧菌酯SC和50%氟醚菌酰胺WG的防效较高,可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