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目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和明确云麦52的各产量相关性状对其产量的贡献大小。[方法]利用2005~2007年度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与小穗数、最高茎蘖数和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0.726**、0.717**和0.695**),千粒重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0.491*),退化小穗数与产量显著负相关(r=-0.451*),与基本苗、有效穗和成穗率相关性不显著;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仅与小穗数成极显著正相关(R=0.711**)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R=0.641*),其余6个性状相关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小穗数(P=0.595)、最高茎蘖数(P=0.462)、千粒重(P=0.263)对云麦52产量的贡献较大。[结论]在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推广应用中,云麦52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增加肥水的供应保证其大穗和高分蘖力的特性以及高千粒重,同时协调发展其他产量相关性状有利于云麦52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品种展示的2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72 9**)、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成不显著正相关(r=0.267 8、r=0.177 1)。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Py=0.829 9),千粒重的作用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246 6)。据此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生态特点,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2006~2007年度区域试验湖北武昌点的34个小麦新品种(系),对其产量及其相关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新品种(系)各性状值方差分析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旗叶面积、旗叶长、穗粒数和旗叶宽相关极显著,其他各农艺性状间也存在着许多极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但三者在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其他性状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穗粒数是当前影响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因素,通过适当增大旗叶性状来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可增加穗粒数,是提高小麦产量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锦  乔祥梅  程加省  王志伟  宁波  谭泽林  于亚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295-11296,11303
[目的]为了解小麦(TriticumaestivumL.)新品种云麦68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方法]对云麦68的2009—2011年度云南省区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云麦68具有较突出的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是适合云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千粒重,穗粒数的作用最小。增加有效穗,提高千粒重是其高产的关键。[结论]该研究可为云麦68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大麦产量构成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新疆大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2011~2012年度9个大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偏相关分析表明,穗长同穗粒数呈极显著相关,穗粒数同产量显著相关,穗长和千粒重同产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结论]新疆大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应以选育和选用千粒重大的品种为主,同时要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粳稻各产量性状间的关系,为粳稻育种和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江苏省17个粳稻品种(系)(南粳9108、南粳94140、南粳44、武运粳24号、武运粳23号、武运29154、武运粳21-1、扬粳806、扬粳4227、宁9213、宁9210、宁0212、淮稻5号、淮6188、迟815、盐9029、常粳11-5)为材料,对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产量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产量与各因素的简单相关关系大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因子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穗粒数(d2=0.836)>有效穗数(d1=0.630)>千粒重(d4=0.158)>结实率(d3=0.158);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表明,产量与4个因素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在粳稻的高产栽培过程中,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促大穗、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要综合考虑穗粒数和穗数以及千粒重间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径分析在春小麦产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黑龙江垦区优质春小麦10个新品种的6个产量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麦粒容重、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是影响小麦产量主要性状,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依次为:穗长、千粒重、粒容量、小穗数、穗粒数和株高。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综合作用依次为:粒容量、千粒重、穗长、株高、穗粒数和小穗数。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5、1976、1979和1984年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并对1984、1985年小麦中抗—抗赤霉病品种(系)进行了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分析。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每穗粒数、穗中部最大小穗粒数表现正相关;与穗长关系不密切;与每穗小穗数和单株有效穗数没有相关;与小穗密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复杂,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状已有改进,植株高度明显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沧麦15为试验材料,以2018—2020年试验数据为依据,对沧麦15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偏相关分析表明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效应,对产量正向效应的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0.459 9)>千粒重(0.446 5)>穗粒数(0.373 2),穗数对产量正向效应的贡献最大。综上所述,沧麦15产量的提高要保持合适的穗数,在此基础上,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同时稳定千粒重,充分发挥其丰产潜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9):1896-1903
In this study, 9 main traits of 774 spring wheat landraces in Tibet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ring wheat landraces in Tibet have high plant height (with an average of 126.1 cm) and long growth period (with an average of 135.2 d), with an average spike length of 9.5 cm, average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of 5.9, average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of 19.9, average kernel number per spikelet of 3.5, average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of 51.8, average kernel weight per spike of 2.0 g, and average 1 000-grain weight of 38.1 g. Specifically, kernel number per spikelet of 2 landraces is larger than 6.0,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of 2 landraces is larger than 100, kernel weight per spike of 2 landraces is larger than 4.0 g, 1 000-grain weight of 11 landraces is larger than 50 g. There is abundant genetic diversity in those traits except in growth period, and the coefficient variation of 9 traits is in a decreasing order of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 kernel weight per spike > kernel number per spike > spike length > kernel number per spikelet > 1 000-grain weight > plant height >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 growth period. There is different relevance among different traits. Growth period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yield traits; grain number traits a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ive to plant height and spike length, but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ive to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kernel number per spike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ive to kernel weight per spike, but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1 000-grain weight; 1 000-grain weigh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kernel weight per spike.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se 9 traits could be included by 5 principal components (grain number, grain weight, spike length, tiller number and growth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 of these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50 landraces including ZM019573, ZM019849, ZM019730, ZM018745, ZM019657, ZM019891, ZM020533, ZM018508, ZM019074 and ZM020026 have good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杂交水稻甬优9号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进一步发挥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测定甬优9号44组产量性状数据,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的穗、粒、重结构,研究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甬优9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是两个相互制约的产量因子,各产量因子作用于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结论]稳定有效穗数、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千粒重,是实现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41-42,77
[目的]探索如何协调早秋大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方法]连续3年进行早秋大麦品种筛选试验,观察各品种农艺性状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株高、千粒重、茎蘖总数、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茎蘖总数;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茎蘖总数、基本苗。[结论]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早秋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选用30个中晚熟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行粒数、株高、穗行数、千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P0.4=0.8345^**,r=0.8056^**和千粒重(P0.3=0.5270^**,r=0.5849^**),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穗行数,株高,穗位高。指出在吉林省中晚熟玉米育种中,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适当增加穗行数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杂交水稻亲本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方法]以5个三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F_1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在单株产量上,不育系一般配合力由大到小依次为301A、421A、606A、五丰A、贡A,恢复系一般配合力由大到小依次为R208、R615、玉桂、华占、R319;狭义遗传力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穗颈长、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剑叶长、单株有效穗、株高、结实率、播始历期。[结论]该研究为亲本材料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啤用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部分酿造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质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为主穗穗长、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分蘖数、基本苗数及有效穗数(指667 m2有效穗数,下同),其中基本苗数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决定系数h2B<50%;主穗粒重、主穗粒数这2个性状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千粒重和α-淀粉酶的直接作用效应较大,所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该性状的锁定及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明确和发挥杂交水稻‘中浙优8号’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中浙优8号’的产量结构,探讨了各产量构成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中浙优8号’各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大小排序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粒重、每穗总粒数。[结论]研究提出‘中浙优8号’高产高效栽培应在确保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8.
程晋龙  王晖  杨国虎  马云  史天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393-10396
[目的]研究宁夏玉米(Zea mays L.)杂交组合的鉴定评价指标。[方法]以宁夏自育的一些不同类型粒用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通径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玉米组合间各数量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各数量性状(除秃尖长外)均与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穗粒重、收获穗、出籽率、穗长、株高和百粒重是对玉米产量影响相对重要的性状。[结论]明确了产量、穗长、收获穗和出籽率、株高、百粒重、穗行数是宁夏玉米杂交种(组合)鉴定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F优498、川优6203和旌优127这3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栽培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在示范田进行油后直播栽培示范,多点取样统计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F优498产量和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川优6203和旌优127产量和有效穗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着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数(F优498);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着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川优6203);单穗重、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着粒数、千粒重、穗实粒数(旌优127)。[结论]在实际生产中,要使各产量性状协调,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倪薇  占爱瑶  罗培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13-16514,16529
[目的]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川农18(CN18)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F2代群体及2个亲本的株高、穗数、小穗数、单株粒数、穗长、单株重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遗传力分析。[结果]F2代群体各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大小为单株重〉小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穗数〉穗长〉株高。正反交后代农艺性状的表现型差别不大,遗传力差别较大,正交后代株高和小穗数的遗传力低于反交后代,单株粒数、穗长、单粒重和千粒重的遗传力高于反交后代,细胞质对相同性状的遗传力有很大影响。[结论]杂交后代选择中,对单株重、小穗数和单株粒数进行早代选择有利于培育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