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农力60%WP、稻特利Ⅱ号都是浙江乐清市农药厂生产的水稻田除草剂新品种,为验证其对水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并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我们在江陵县、鄂州市两地分别做了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作物布局,植被类型,农林虫种类和发生世代数,将本省农林昆虫划分为三区七亚区:I.中亚热带稻林果茶区,I1.东韩江上游粤东北亚区,I2.北江上游粤北亚区;Ⅱ.南亚热带稻蔗桑果茶区,Ⅱ1潮汕平原亚区,Ⅱ2.东韩江上游河梅南部亚区,Ⅱ3.珠江三角洲亚区,Ⅱ4.西江流域亚区,Ⅱ5.鉴江漠阳江流域亚区;Ⅲ.北热带稻蔗薯热作区。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病情分级标准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观察了稻曲病不同稻曲量在单穗上的分布 ,应用Q型系统聚类分析 ,以稻曲纵横径比、百稻曲重、单穗实粒重、结实率、损失率为指标进行数量分类 ,确定了新分级标准 :0级 ,未发病 ;Ⅰ级 ,1个稻曲 ;Ⅱ级 ,2个稻曲 ;Ⅲ级 ,3~5个稻曲 ;Ⅳ级 ,6~9个稻曲 ;Ⅴ级 ,10个以上稻曲。此外 ,利用韦布尔模型描述了稻曲病病情指数和产量损失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0%丰登稻草失可湿性粉剂防治抛秧田杂草,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稻特利可湿性粉剂和10%苄黄隆可湿性粉剂,稻草失药后22d的株防效为77.3% ̄91.2%,鲜重防效为82.5% ̄93.5%;尤其对莎草和鸭舌草的防效达100%,其次是对稗草的防效,株防效为80.0% ̄93.3%。鲜重防效为76.2 ̄88.5%。在生产上建议每666.7m^2用35 ̄50g。  相似文献   

5.
杂草稻生长性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草稻又称杂草型稻,是一种恶性杂草.近几年来在如皋市发生蔓延迅速,尤其在直播稻田杂草稻已上升为优势草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2008年笔者等在水稻分蘖末期进行普查,直播稻田杂草稻发生田块达50%.每平方米有杂草稻0~18.8株.平均2.35株,杂草稻分蘖一般为30个左右.抛秧栽培稻田发生田块为23.7%.每平方米有杂草稻0~6.87株,平均0.76株,分蘖一般为20个左右,少于直播稻田.  相似文献   

6.
稻田杂草稻发生趋重水稻生产受到威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杂草稻,一般认为是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但目前尚未肯定杂草稻的真正起源.杂草稻以易落粒、能休眠以及与栽培稻的竞争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杂草.杂草稻在大部分种植水稻地区均能生长.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水稻生产国发生危害较重.近年来,在我国的江苏、湖南、广东、辽宁、上海等省(直辖市)的一些稻区发生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杂草稻的发生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的发生与耕作方式、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杂草稻不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降低水稻的商品价值.应采取预防、调整耕作栽培方式以及化学防除的杂草稻综合防治措施对杂草稻进行积极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自生稻对栽培稻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生稻在江苏许多市县都有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通过对自生稻危害性的探讨,为控制自生稻的蔓延、危害创造了条件,并初步探讨了控制自生稻蔓延、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稻对杂草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子萌发不会影响杂草稻种子萌发.水稻与杂草稻不同比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与杂草稻基本苗在27∶ 1~320∶1时,水稻不影响杂草稻的生长,对杂草稻分蘖数、株高和杂草稻产种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杂草稻较强的抗逆性以及对栽培稻的竞争优势与杂草稻的较快生长速率、较强光能利用率等地上部分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但其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对其竞争力和抗逆性的影响鲜有报道。本试验以5个不同地区杂草稻种群为材料,以栽培稻(日本晴)为对照,测定播种后10、20、30 d杂草稻和栽培稻根系形态(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和根系生理(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氧化力)指标。结果表明,播种后30 d,江苏省5个不同杂草稻种群根系形态生理均高于日本晴,杂草稻各种群的根系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别显著高于栽培稻36. 02%~91. 45%、63. 21%~90. 02%、61. 97%~149. 30%;杂草稻各种群的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氧化力分别显著高于栽培稻24. 98%~124. 43%、42. 60%~163. 30%、31. 95%~67. 37%。研究结果揭示了杂草稻在苗期具有较强的根系活性,从根系发育及代谢能力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杂草稻的竞争优势和抗逆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鄂州市稻水象甲发生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水象甲为检疫害虫.文章首次报道了稻水象甲在湖北省鄂州市发生的情况,并对稻水象甲的其他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广西药用野生稻抗褐稻虱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药用野稻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把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1983年来我们特开展其抗褐稻虱的研究.供试野稻材料均采自我院药用野稻保存圃,共202份.供试虫源是上年11月采自田间虫群,在温室内用感虫的栽培稻台中本地1号(后简称TH_1)或耐寒和耐虫性强的普通  相似文献   

13.
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稻区包括桂林地区、桂林市及柳州和梧州两地北部稻区,稻田面积四百多万亩,南部为双季稻区,北部以双季稻为主并有一定面积的中稻,属单双混栽区,由于本稻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褐稻虱、白背飞虱大发生频率高,已成为主要为害区.是水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全国科研协作,探明了褐稻虱、白背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本稻区既承受外地褐稻飞、白背飞虱迁入为害,又是继续迁往长江流域广大稻区的虫源基地,为此,从1983年起,笔者在主持南岭稻区迁飞性害虫科研协作工作的同时,对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在早晚稻的消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迁飞规律都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探明9月回迁峰次比8月份频率高.9月上中旬回迁虫源在晚稻上仍能繁殖一代,对主害代发生量有一定影响.9月底回迁虫源因北部稻区晚稻已基本成熟,营养条件不利,加之,10月上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对稻飞虱生长发育不利,因而,这部分回迁虫源对晚稻为害损失不大,但对南部稻区迟熟品种仍有一定影响.从而对测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杂草稻危害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直播稻和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在我国的危害越来越重,已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质量.笔者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危害原因,提出了采用高纯度的种子,从源头上防止杂草稻蔓延和侵入危害;及时清理收割机等农机上携带的杂草稻种子,防止杂草稻的传播;翻耕、诱杀以及手工拔除,轮作、直播改移栽水稻栽培方式;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等综合防除技术.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杂草稻发生危害初步调查与防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和2011年对四川省水稻主产区的杂草稻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除德阳市绵竹市新市镇局部地区杂草稻发生危害较重(危害级别4级)外,全省范围内杂草稻发生危害较轻,危害级别以1级为主.同时,在杂草稻发生危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化学除草剂初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只有扫茀特对杂草稻有效,药后30 d和60 d的防效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稻曲病(false smut of rice)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是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性病害.自1874年Cooke在印度首次发现稻曲病以来,现以遍及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更替、杂交稻种植面积扩大和栽培方式的变化,稻曲病在我国南北各省相继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菌所产生的有害毒素能够直接危害人畜的健康.因此,安全有效地控制稻曲病,同时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杂草稻的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直播稻(麦收前1~3 d麦套稻)通过诱发杂草稻的发生,在前茬小麦收获后及时用41%草甘膦3 000 ml/667m2杀灭,可有效防止杂草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月20日~22日,我们在宜都市松木坪镇徐家湾村和王家畈乡王畈村发现疑似稻水象甲成虫.将采集的虫样送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鉴定,确认为稻水象甲.疫情发生后,宜都市植物检疫站在稻水象甲疫区设立7个监测点,每3d监测一次,监测稻水象甲的发生发展动向.就其发生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稻曲病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首先在中国文学书上记载为稻曲球或黑绿色曲球,并且认为稻曲病的发生是丰产年的象征。稻曲病在1878年被 M.C.Cooke 定名为 Ustilago virens,Patouillakd(1887)根据采自日本的标本将该病原菌定名 Tilletia oryzae Patouillard。Brefeld(1895)  相似文献   

20.
晚稻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发生程度及发生期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东省化州市十余年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组建了晚稻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发生程度和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回测检验,发生程度拟合准确率为100%,发生期拟合准确率为95.0%.2009年和2010年延伸预测发生程度和发生期的结果与实际一致.该研究为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