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硒是许多生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硒在自然界中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硒含量差异较大,易引起硒缺乏或者中毒。原核生物的硒代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Sec)及硒蛋白的生物合成途径已较为清楚,此为构建硒酸盐生物检测器,进而补充目前常用硒含量测定方法提供了可能。该研究利用原核载体构建硒代半胱氨酸插入所需茎环结构(Selenocysteine insertion se-quence,SECIS)及其突变载体,通过氨苄青霉素筛选获得高效、高准确率的SECIS,并以此构建GFP超表达载体pSEGFP。通过pSEGFP和pSelABC共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测定分析发现胞质蛋白的荧光强度与培养基硒酸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此结果表明,试验已初步构建了大肠杆菌硒生物检测器,为利用此方法进一步分析测定环境及生物样品中的硒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微量元素硒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常见的硒的化学形式有硒酸盐、亚硒酸盐、硒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Met)和硒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Se-Cys)。机体中所有按化学定量结合硒的蛋白均以半胱氨酸硒形式存在。1硒在饲料原料中的存在形式、含量与利用率植物饲料中Se主要以蛋氨酸硒形式存在,少部分以亚硒酸根和硒酸根离子形式存在,含量约为0.05~2.0mg/kg干物质,某些植物可高达3~4mg/kg干物质。豆科植物通常比禾本科植物更富集硒。动物性饲料中Se主要以有机硒形式存在,少量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含量高于植物性饲料,如鱼粉含硒约2mg/kg,但…  相似文献   

3.
植物硒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硒是哺乳动物、细菌等许多生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植物主要吸收土壤中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经进一步代谢成为人类所需硒的直接或间接来源。研究表明,植物主要利用硫酸盐转运蛋白吸收硒酸盐,而吸收亚硒酸盐的方式还不太清楚。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水孔蛋白及阴离子通道蛋白等参与亚硒酸盐的吸收,且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如呼吸抑制剂、代谢抑制剂、pH值、硝酸盐、磷酸盐及谷胱甘肽等。对近几年植物硒转运蛋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硒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Ⅵ主族,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第21位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硒代甲硫氨酸和含硒酶的必需组分。硒在人体免疫系统、抗癌、抗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缺硒会导致40种以上的疾病。硒以Se(-Ⅱ)、Se(0)、Se(+Ⅳ)和Se(+Ⅵ)4种价态存在,所有价态间的转化都有微生物的参与。本文主要综述最近几年国内外微生物代谢硒的研究进展,包括硒对生命体的重要作用与机制,硒的化学性质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硒的氧化、还原和甲基化等多样的代谢硒的微生物类群,微生物代谢硒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微生物代谢硒在未来的关注点和实际应用。阐明微生物代谢硒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植物富硒、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硒源对小麦生长、硒吸收利用以及玉米后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恩施蕴藏有丰富硒矿资源。为了明确植物对硒矿及土壤中几种常见硒形态的吸收利用差异,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源(亚硒酸盐、硒酸盐、硒矿及硒粉)对小麦生长及硒吸收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对小麦后茬作物玉米的后效。结果表明,施用硒酸盐、亚硒酸盐及硒粉对小麦各部位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硒矿显著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其增幅可达11.56%。小麦对不同硒源的吸收能力为硒酸盐亚硒酸盐硒矿硒粉,不同硒源处理下硒向小麦地上部的转移能力为硒酸盐硒矿硒粉亚硒酸盐。施用硒矿、亚硒酸盐、硒酸盐以及硒粉后小麦籽粒中硒含量的比例为1∶2.95∶19.19∶0.15,其后效在玉米地上部硒含量的比例为1∶1.96∶6.44∶0.07,由此表明硒矿在玉米后效上与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处理的差距显著缩小,硒粉则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总的来看,硒矿对作物生长的改善能力最强,而且具有相对持久的后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种薯肉色甘薯对亚硒酸盐的吸收累积效应,为探索安全高效的富硒甘薯生产技术和促进广西富硒甘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橘黄色薯肉的桂薯10号和紫色薯肉的桂紫薯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盆栽土壤中不同浓度(0、0.20、0.40和0.80 mg/kg)亚硒酸盐处理[分别设为Se 0(对照)、Se 0.2、Se 0.4和Se 0.8处理]甘薯植株的农艺性状、薯块产量和品质,分析亚硒酸盐在不同薯肉色甘薯品种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规律。【结果】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均可显著提高甘薯的单株鲜薯产量(P0.05,下同);施用不同浓度亚硒酸盐对同种薯肉色甘薯植株的蔓长、分枝数和单株结薯数及薯块的可溶性糖、蛋白和胡萝卜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Se 0.2、Se 0.4和Se 0.8处理桂紫薯1号的原花青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Se 0.8处理显著低于对照23.08%;根、茎、薯块和叶片的硒含量在植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均高于对照;2种薯肉色甘薯各器官的硒累积量和分配率排序均为薯块根叶茎;薯块中的硒形态均为有机硒,未检测到四价硒和六价硒,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桂紫薯1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桂薯10号和桂紫薯1号中的硒均为有机态的硒代胱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在土壤中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甘薯薯块的产量较高,施用0.80 mg/kg亚硒酸盐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高于桂紫薯1号,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甘薯品种特性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硒。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种类硒肥对小麦富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山西中部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中麦175’为材料,在开花期叶面喷施3种不同种类硒肥(无机硒肥、有机硒肥、纳米硒肥),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形成、籽粒硒积累、硒强化指数等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小麦开花期叶面喷施硒肥较不喷硒植株干物质量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显著提高,达5.7%~10%,且以喷施有机硒肥最高;成熟期各器官硒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提高,籽粒中硒含量达236~275μg/kg,均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喷施有机硒肥较纳米硒肥和无机硒肥成熟期茎、颖壳+穗轴及籽粒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提高,叶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降低;籽粒中硒代蛋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硒酸盐降低。此外,喷施纳米硒肥和有机硒肥植株和籽粒硒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喷施无机硒肥,且籽粒及籽粒有机态硒强化指数均以喷施有机硒肥显著最高。综上所述,小麦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有利于通过提高千粒重提高产量,有利于促进植株中硒素向到籽粒中运转,有利于减少籽粒中无机态硒积累,促进有机态硒积累。  相似文献   

8.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在其活性中心含1个硒代半胱氨酸残基(selenocysteine,Sec),Sec是由密码子UGA编码,而UGA在生物系统中是一个终止信号,其识别需要特殊的机制。GPX2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家族重要的一员,具有组织特异性,主要分布在动物胃肠道,被认为在胃肠道抗氧化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9.
亚硒酸盐/硒酸盐及相互作用对水稻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根装置及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了硒酸盐(Na2SeO4)和亚硒酸盐(Na2SeO3)及其在植物体内相互作用对水稻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以及水稻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动力学。分根装置中水稻根系左右两侧都供给亚硒酸盐或硒酸盐时,水稻根系硒含量分别为117.8 mg·kg-1和9.85mg·kg-1,地上部硒含量分别为1.39mg·kg-1和6.14mg·kg-1,硒向植株地上部的转移系数分别为0.01和0.69;分根装置中右侧供给Na2SeO3的水稻根系硒含量为103.1 mg·kg-1,左侧供给Na2SeO4的水稻根系硒含量为18.9mg·kg-1,地上部硒含量为6.26 mg·kg-1,转移系数为0.10。亚硒酸盐的供给促进了水稻根系对硒酸盐的吸收,而硒酸盐对水稻吸收亚硒酸盐的影响不显著。吸收动力学结果显示,水稻根系对SeO2-3的最大吸收速率是SeO2-4的13倍,但是水稻根系对SeO2-3的亲和力低于对SeO2-4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藻类硒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人体生长必须的基本元素。硒蛋白是由硒代半胱氨酸插入特异结合的蛋白。它在动物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研究,而高等植物和酵母只有少量的相关研究。通过对藻类富硒机理、硒代谢途径、硒分布和形态、藻类硒蛋白等方面内容的总结、概括,重点介绍了藻类几种重要的硒蛋白。  相似文献   

11.
植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阐述了植物对不同形态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机制。植物主要吸收水溶性硒,包括部分有机硒、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多数研究表明植物对硒酸盐的主动吸收是通过高亲和力的硫酸盐转运子完成,最近的研究表明磷酸盐可以调节亚硒酸盐的吸收,磷酸盐转运子在亚硒酸盐的主动吸收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植物吸收的硒酸盐很快从根部转移到地上部,在叶片中被还原成亚硒酸盐,进而转化为有机硒化物进入其他组织;而亚硒酸盐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积累在根部,极少转移到地上部。进入植物体中的硒转化为含硒氨基酸和硒蛋白参与植物的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硒肥对马铃薯产量、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富硒马铃薯的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选用马铃薯“早大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用量(0(CK),1.5,3.0,6.0,10.0 mg/kg)硒酸钠硒肥、亚硒酸钠硒肥、生物炭基硒肥、保水缓释硒肥4种硒肥进行盆栽试验,研究4种硒肥对马铃薯产量、硒含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硒肥用量为1.5 mg/kg(除亚硒酸钠硒肥外)时马铃薯产量增加,之后随着硒肥用量增加马铃薯产量降低;随着硒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总硒含量和有机硒的转化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马铃薯的产量、总硒含量及有机硒的转化率,硒肥用量以3.0 mg/kg为宜。在适宜硒肥用量3.0 mg/kg时,4种硒肥不会影响马铃薯淀粉的累积。【结论】4种硒肥中,生物炭基硒肥、保水缓释硒肥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优于硒酸钠硒肥、亚硒酸钠硒肥,硒肥用量以3.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3.
叶用莴苣富硒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射手101’、‘大像生一号’、‘美国大速生’3种叶用莴苣的富硒效果进行比较。分别采用叶面喷施浓度梯度为7.5、15.0、22.5 g/hm2的硒酸钠与亚硒酸钠溶液,进行1次或2次叶面喷施,利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标准曲线法测量硒含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2种硒源均可以提高3种叶用莴苣含硒量。其中,浓度为22.5 g/hm2的亚硒酸钠富硒效果最好。喷施1次,‘射手101’效果最佳,含硒量为(11.33±1.52753) μg/100 g。喷施2次,‘大像生一号’效果最佳,含硒量为(14.33±0.5774) μg/100 g,约为喷施1次时含硒量(4.87±0.3215) μg/100 g的3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小麦在施磷情况下对不同价态外源硒的吸收及转运规律,阐明小麦对硒吸收与转运的影响,分析不同价态硒在小麦体内的转运与分配。【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施磷条件下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处理对小麦硒的吸收与转运。【结果】 低量硒酸盐处理中,低磷和高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的小麦硒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6%和128%;高量硒酸盐处理中,低磷和高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的小麦硒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8%和123%。低量亚硒酸盐和高量亚硒酸盐处理中,高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小麦硒肥利用率降低了50.7%和55.6%。施用硒酸盐时,高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小麦根、茎、叶及穗的硒含量分别增加了23.0%、17.0%、64.6%和62.1%;施亚硒酸盐时,高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小麦根、茎、叶及穗的硒含量分别降低了71.3%、72.1%、80.6%和73.8%。施用硒酸盐时,在不施硒、低硒及高硒条件下,高磷处理小麦植株硒富集系数较不施磷处理分别增加28.9%、60.6%和50.5%;施用亚硒酸盐时,在低硒及高硒条件下,高磷处理小麦植株硒富集系数较不施磷处理分别降低65.3%、72.3%。【结论】 磷素可以活化土壤中稳定态硒,提高了硒酸盐的生物有效性。施磷降低了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转化成铁氧化物态硒和有机态硒,而铁氧化物态硒与有机态硒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造成当磷肥与亚硒酸盐配施时降低了作物对亚硒酸盐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适宜叶面喷施硒强化的理想品种,对63个近年来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系)进行叶面喷施硒酸钠,强化浓度为300 mg Se/L(Se300),利用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仪测定了小麦籽粒中Se、Cu、Fe、Mn、Zn、K、Mg、K和S含量。结果显示,叶面喷施硒酸钠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总硒含量平均值由对照组的2.13±0.73 mg/kg提高到9.13±3.86 mg/kg,但增幅因品种而异;籽粒中不同矿物质元素对叶面喷施硒酸钠的响应不同,硒降低了籽粒中Cu、Fe、K、Mg和S的含量,但提高了锌的含量,对Mn和Ca元素含量没有影响。综合比较显示江麦816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推广品种中硒强化潜力较大的品种(系)之一。  相似文献   

16.
Selenium in reducing wate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analysis of selenium species in reducing waters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 into the element's biogeochemical cycle. The absence of selenate and selenite in reducing waters suggests that some removal mechanism could be operative, but the presence in these waters of about 1 nanomole per liter of dissolved organic selenide indicates that the regeneration of selenium in the form of organic species may be the dominant process. Th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regenerative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selenium are quite complex.  相似文献   

17.
以熟红黄泥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淹水培养过程中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外加Se(Ⅵ)在土壤溶液中的价态转化。结果表明,在两种土壤Eh培养条件下,外加的Se(Ⅵ)约有20%进入土壤固化,80%进入土壤溶液。在低Eh值(175mV )条件下,进入土壤溶液的硒约有90%呈有机态,且较稳定;10%左右的Se(Ⅵ)还原为Se(Ⅳ),此还原以应符合动力学一级方程,半衰期为3.7d。 在高Eh值(450mV)条件下,进入土壤溶液的硒在第一天70.9%呈Se(Ⅵ)态,且稳定;29.0呈有机态,并在培养过程中先氧化成Se(Ⅵ),然后Se(Ⅳ)再氧化成Se(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