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时代的产物与体制的结果,当前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歧视性意义;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当前应该提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分别引入了技术学派的"定额法"和经济学派的边际生产率法,探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的计算方法与农村失业现实及失业率的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如何解决农村乘余劳动力的出路是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其次,城市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加,形成了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一定收入,但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严重存在着劳务输出的高投入,直接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并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本文拟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甘肃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受到制约,不利于潜在生产力的释放。在对甘肃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来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人把农村人口外流说成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表现,主张走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工业扩张、城市膨胀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也有人认为,农村出现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长期重“农”轻“副”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必须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各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慧  周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1020-1021,10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趋于缓慢,逐步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状况转变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减少农民,是新时期富裕农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就晋城市的劳动力资源现状,就业现状及剩余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初浅建议,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8.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1农村仍有大量劳动力可以转移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量问题,在学术界没有太多的争论。但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究竟是多少,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有着不同的结论,其中戴园晨、陈东琪、杜鹰、韩俊等人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目前为1.5亿的数据较有代表性,且为多数文章转用。因此,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总量上是供过于求的,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1.2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经济长期分割,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国家只…  相似文献   

9.
论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东辉  程淑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65-166,182
随着安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需大量转移。笔者对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论述 ,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因素作了分析 ,并对如何快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位于我省中部半干旱地区的陇西县,充分利用便利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优势,发挥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在积极号召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外,又组织农村剩余女劳动力向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产棉区搞季节性转移,即组织季节性采棉工。陇西县由政府负责签定“定单”,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领头带队,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跨省区有序季节性转移的实践模式不但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对有效解决劳动力普遍剩余问题和解决农民收入增加困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土地资源十分短缺,农业产业化尚处在探索阶段,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的我省农村地区,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有效发展;农村经济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业经济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权轻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31-2432,2448
以陕西省为例,分析得到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不完善、本土产业开发滞后等因素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障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即应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促进农村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大做强本土产业等方式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迎斌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3):271-272,276
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以农业内部转移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后遗症"的解决对策: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吸引优质劳动力就近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预防"与"治疗"并举,宏观控制"城市病"的发生和发展;鼓励具有特殊文化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城市农村双向努力,缓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陕西省为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既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西安咸阳城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6.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河南省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河南省的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余心乐  钟悦之  刘影  莫晓宇  涂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0-1156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基于江西省国民总收入、农业总收入、社会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力总量因素,引用并改进劳动力转移模型,拟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总体上不断上升,各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9.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5-1057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以湘西风凰县为例,具体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构想,建议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方面着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策略.以期增加农民收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