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作为C4途径的关键酶,一直是水稻、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热点.综述了PEPC基因工程现状,着重介绍了转C4光合pepc基因水稻、小麦的光合生理特性及高光效育种最新进展;并指出转基因高光效育种的分子作用机理尚需深入研究,有价值高光效种质有待进一步创制;将转基因高光效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开展水稻、小麦分子聚合育种,是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小麦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水稻高光效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从高光效育种的提出着手,综述了水稻高光效育种的概念、遗传机制及途径,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水稻高光效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油菜高光效育种的思路、方法与选育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光效+杂种优势"是提高油菜产量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油菜高产育种的重要内容,针对油菜光合特性复杂,研究难度大,高光效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现状,在分析油菜光合效率较低、影响产量水平提高、开展油菜高光效育种的难点等基础上,结合多年油菜光合生理研究和高光效育种工作经验,从油菜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油菜高光效种质的筛选及创建途径、油菜高光效杂交种的选育标准和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油菜高光效育种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油菜高光效育种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环境的恶化,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作物的高光效育种技术也开始被人们熟知。基于此,从农作物高光效育种技术的概念入手,讲解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并以水稻为例,具体化讲述高光效育种技术,最后介绍高光效作物品种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物超高产育种途径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例,阐述了作物超高产育种的概念,归纳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并从理想株形选育、高光效育种、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和生物技术手段4个方面分析了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克11具有较高光合效率和较强的耐受光抑制能力。找到黄绿叶Y克11的突变基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水稻高光效生理方面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数年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引起水稻黄绿叶突变性状的机理。这一成果近日发表在世界著名植物科学学术刊物《植物生理》上。  相似文献   

7.
《广东农业科学》2007,(7):97-97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1具有较高光合效率和较强的耐受光抑制能力。找到黄绿叶ygl1的突变基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水稻高光效生理方面的研究。在国家“973”、“86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数年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引起水稻黄绿叶突变性状的机理。这一成果近日发表在世界著名植物科学学术刊物《植物生理》上。  相似文献   

8.
油菜高光效育种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油菜高光效育种的研究进展,在剖析油菜高光效育种的难点、研究缺陷及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油菜超高产育种目标和生产实际需求,提出以下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多途径创制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拓宽高光效种质的筛选范围;建立综合鉴定指标体系,对高光效种质进行鉴定和定向改良,增加高光效种质的实用效率;构建油菜高光效结构指标体系,提高群体光合效能;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建立快速、高效的油菜高光效杂交育种方法体系;开展油菜高光效分子设计育种,提高育种效率;研究和实施油菜高光效栽培技术,促使光合效能的持续、稳定发挥。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超高产水稻的光合特性、光抑制、光合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高光效材料的筛选等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光抑制部位及其表现,光抑制的原因以及光抑制中热耗散的可能途径及作用等。由于叶黄素循环在水稻耐光抑制、增加热耗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总结了叶黄素循环的功能。最后,讨论和展望了超高产水稻的高光效育种前景。  相似文献   

10.
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是一项大幅度增产的重要措施。今后的育种工作应注意从这方面着手,选育高光效的高产品种。要选育高光效品种,必须测定一些代表高光效的生理指标。但由于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较繁的方法,受条件限制较大,因此寻找一些与它相关性高的生态性状很有必要。有了简单易行的高光效指标,便于群众开展高光效育种工作。为此,我们于1978年对43个小麦材料进行了光合速率的测定和形态观察,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证明,用某些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11.
玉米稻的光合效率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离子束介导方法获得的玉米稻株系,其光合速率较原品种提高29.2%~131.7%,平均提高84.0%。离子束介导是高光效育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光效种质资源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品种的水稻为材料,进行高光效水稻品种的筛选试验,测定了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和光合功能期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在光合速率、光合功能期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均存在差异;武育粳1号、杨育粳1号、杨粳4227光合速率、光合功能期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优于其他品种;武育粳1号、杨育粳1号的叶绿素含量较高。武育粳1号、杨育粳1号、杨粳4227是较优的高光效品种。  相似文献   

13.
水稻光合作用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的植株形态、生理特性、源/库关系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表明:水稻的理想株型、合适的源/库关系是水稻高光合效率的重要基础,而环境因素主要影响光合电子传递和与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要进一步提高水稻经济产量,除了加强形态、生理水平研究外,还要从分子水平研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关系,利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手段,培育新的高光合效率品种。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21):4055-4070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正常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光能吸收、传递和转化效率及碳同化等方面均具有优势,Pn较高,光合性能优异。表现在对强光和弱光、UV-B辐射增强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及抗衰老能力更强;具有多种抵御偏低或过高温度的策略,对不良温度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更强;水分亏缺造成的伤害较轻;光合速率随施用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低氮或高氮条件下,均具有光合能力的比较优势;光合作用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壤pH、盐胁迫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更强。两优培九优异的光合性能与其光合机构和酶学基础有关,表现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基粒数多、片层高而长、垛叠密集;叶绿素含量高,出现衰老特征晚,生育后期叶绿体衰败、叶绿素分解速度较慢;具有更高的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总羧化活性和活化率;C4光合途径酶活性较高,在低光强下仍有较高的碳同化效率,CO_2补偿点和光呼吸活性均较低;叶片的SOD、POD等抗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高,内源O2.-、H_2O_2含量低,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较强。笔者认为,高产杂交稻育种要做到"遗传上有性状杂种优势,形态上有优良光合株型,功能上有优异光合性能"的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相结合;探究两优培九C4特性与高光合性能的联系和研究新的更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有助于加深对高产杂交稻光合生长优势的理解和探索针对性技术促进C4光合功能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合生产以至于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穗型品种在寒地特殊气候条件下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率的差异,促进水稻高光效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利用,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半直立穗型垦稻29、龙稻5号和弯穗型品种垦稻10号、垦稻12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特殊的寒地气候条件下,围绕两种穗型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直立穗型品种在瞬时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面积和叶源量等方面均优于弯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6.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保护效应的可逆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转PEPC基因水稻及其原种粳稻Kitaake旗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有关指标的日变化进程。结果表明,玉米PEPC基因导入水稻后,在高光强下光合速率提高50%,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减轻。用PEPC的专一抑制剂证明光合增加确与PEPC基因的导入有关。不同基因型水稻在高光高温自然条件下中午均有光抑制现象,其中转PEPC基因水稻中午Fv/Fm降低较少,光抑制较轻,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较高,热耗散较低。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转PEPC基因水稻耐光抑制机理和高光效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diurnal course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 and active oxygen metabolism of flag leaves in PEPC transgenic and untransformed rice Kitaak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under high light intensity has been increased by 50% and 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PEPC transgenic was alleviat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PEPC gene from maize into rice.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crement of photosynthesis in PEPC transgenic wa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EPC gene using specific inhibitor of PEPC. 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different genotypes exists at no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 PEPC transgenic rice exhibited a less decrease in Fv/Fm, a less photoinhibition and a higher efficiency of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to chemical energy and lower thermal energy dissipation.These results provided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n the mechanism of tolerance to photoinhibition and rice breeding with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8.
叶绿素含量降低对水稻叶片光抑制与光合电子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水稻突变体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野生型,但其光合电子传递效率与净光合值显著高于对照,文章旨在阐明其生理学机理并探讨其在高光效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通过人工气候室的盆栽试验设置高光强(光照强度为700—800μmol·m~(-2)·s~(-1))与低光强(光照强度约为100—200μmol·m~(-2)·s~(-1))2个处理,并结合大田试验,观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叶绿素荧光、超氧阴离子含量、丙二醛含量、SOD酶活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片荧光显微结构与冠层温度。【结果】突变体材料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并且光照强度对其叶绿素含量的效应也不相同。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突变体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60%,而野生型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却降低20%以上。光反应曲线表明,突变体光合值显著高于野生型,尤其在1 000μmol·m~(-2)·s~(-1)光照下,低光强与高光强处理中低叶绿素含量突变体光合值分别比野生型高9.4%和46.5%。叶绿素荧光数据也表明,水稻突变体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系统Ⅱ的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淬灭(q P)、光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高于其野生型。在高光强处理下,野生型材料中的应激活性氧超氧阴离子与丙二醛(MDA)含量受到光抑制。叶绿体超微结构与荧光显微结构表明,野生型材料叶绿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且其维管束间距离显著大于突变体,其维管束面积小于突变体,不利于水分在叶片中的传输。田间冠层热力学图像表明中午高温、高光照条件下,突变体冠层温度显著低于其野生型。综合以上结果,野生型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在高光强下会导致过量光吸收,光系统Ⅱ电子传递效率下降,超氧阴离子与丙二醛累计,导致叶绿素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因此,其光合值显著低于突变体材料。同时过量光吸收会导致叶片与冠层温度上升,不利于冠层群体光合。【结论】在未来高光效育种中选育叶绿素含量适当降低的品种,有助于避免高光强下叶片的过量光吸收,从而缓解活性氧的产生与光抑制,并有利于降低冠层温度从而缓解水稻群体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9.
稻草覆盖对稻茬免耕秋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玉米登海11号为材料,通过稻田免耕覆草栽培试验,研究了稻草不同覆盖量对湘南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明显增强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玉米叶片光合势,增加叶绿素含量,对提高玉米产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议早稻茬免耕秋玉米栽培的稻草覆盖量在9 000~12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