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硼小麦根系不发达,生长点萎缩,分蘖不正常,不能抽穗,即使抽穗也会因颖花发育不全不能开花结实。冬前和返青后每亩用0.1%~0.2%硼砂溶液50公斤各喷1次,以减轻危害。缺锰小麦叶片出现黄色条纹,由黄变白,叶尖变褐,上端下垂,脆弱易折断,老叶枯死。可以在苗期和生长盛期每亩各喷0.05%~0.1%硫酸锰溶液40~50公斤。  相似文献   

2.
小麦对肥料的反应比较敏感,如果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供应不足,就会出现缺素症状. 1、缺硼 小麦根系不发达,生长点萎缩,分蘖不正常,不能抽穗,即使抽穗也会因颖花发育不全不能开花结实.冬前和返青后每亩用0.1%~0.2%硼砂溶液50kg各喷一次,以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3.
水稻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叶鞘和叶片,形成水渍状灰褐色云纹状病斑,似开水烫伤状,很快腐烂。茎部受害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影响抽穗、灌浆和结实。孕穗期至破肚期受害严重,不能抽穗或抽穗后呈秕粒,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 ̄20%,严重的达50% ̄70%。该病以往在药  相似文献   

4.
<正> 在今年小麦病害调查中,新乡县洪门乡公村有一块麦田(约4亩)发现有小麦蜜穗病.小麦品种为81—3.发病率0.3—0.4%.病株新叶卷缩,茎秆弯曲,多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穗也很瘦小。病穗的一部分或全部小穗不能正常结实而含大量的细菌  相似文献   

5.
三唑酮水稻抽穗前,常会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危害,常用三唑酮(粉锈宁)防治,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水稻叶片短小,严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能使促进细胞生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从而使植株矮化,生长受阻。烯唑醇在晚稻破口期或破口抽穗初期使用曲纹星(含烯唑醇2%、井冈霉素10%)、禾果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沿江麦区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效果,本文通过小麦抽穗始期、齐穗扬花期两个防治时间和5种药剂6个处理。田间调查表明防治小麦赤霉病,在抽穗始期及齐穗扬花期只要正确施药,病情指数均大幅下降,齐穗扬花期施药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抽穗始期。80%多菌灵80克/亩效果最好,40%戊唑。多菌灵67克/亩和80%多菌灵40克/亩+25%咪鲜胺50毫升/亩防效也较好,36%多酮防效最差,不能作为防治赤霉病单一药剂使用。在赤霉病大发生年份,所有药剂防治一次不能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建议在小麦齐穗扬花开始用药防治,间隔5-7天连续施药2-3次,确保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低温冷害是指单季稻产区在8月抽穗灌浆期遇到持续阴雨阴冷天气形成低温寡照,导致水稻抽穗开花延迟,灌浆速度减慢,籽粒发育不良。如果遇上极端异常的低温寡照甚至不能抽穗产生包颈、不能开花造成大量空壳。市级农业部门不提倡楚粳28号在大理市推广种植,认为该品种已超出其适宜的海拔高度(1 500~1 850 m),抵御大理市8月低温冷害能力不足。但楚粳28号在大理镇的种植面积仍超过7成,  相似文献   

8.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小麦吸浆虫防治效果相近。小麦抽穗70%时用药一次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抽穗20%时用药一次的防治效果。小麦抽穗20%时用药一次,抽穗70%时再用药一次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
胡后祥  周峰  吴其卫  刘少谋  黄忠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38-16839,16841
[目的]提高迟、难开花甘蔗品种(系)的抽穗率。[方法]对11个常用迟、难开花甘蔗品种(系)进行不同时段的泡水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甘蔗的抽穗率。[结果]3个时间段泡水处理均可较大幅度的提高甘蔗品种(系)的抽穗率。其中ROC16的抽穗率从1.20%提高到10.30%,提高幅度最大;华南56-12抽穗率的提高幅度最小,从11.11%提高到16.13%,仅提高45%。泡水处理后,抽穗率高的品种(系)的抽穗率提高幅度小于抽穗率低的品种(系)。宿根甘蔗的抽穗率高于新植甘蔗,但泡水处理对宿根甘蔗抽穗率的提高幅度较小。[结论]泡水处理可显著提高迟、难开花甘蔗品种(系)的抽穗率。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09,26(3):76-76
<正>1症状表现水稻条纹叶枯病可以使水稻叶片褪绿、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不能结实,造成水稻直接减产。稻苗发病后其症状显而易见,其上部叶片和叶鞘褪绿呈现黄绿色或黄白色的条纹或花点,有的水稻品种发病心叶软弱,卷曲下垂,病株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穗茎节曲棍形手感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湘早籼4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在湖南益阳、湘阴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高产高效施肥、超高产施肥、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超高产高效施肥B共6个处理,研究养分运筹对早稻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在节氮20%的条件下,通过增施有机肥及调节后期施氮比例,益阳、湘阴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提高43.55%、18.85%,增产4.20%、4.80%;益阳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B处理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80.85%、94.00%,增产16.60%、18.75%;湘阴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B处理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23.64%、22.91%,增产10.10%、6.75%;不同地力环境条件下,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是促进早稻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一、事件2011年10月上旬,宿城区龙河镇大罗村反映,该村500余亩"中稻1号"麦茬旱直播稻前期一直生长良好,9月12日前后正常抽穗,现却普遍发生稻谷不灌浆异常现象,抽穗扬花期早的田块相对较轻,抽穗愈晚,受损愈重。经实地初步调查,一般减产幅度超过50%,严重田块减产80%以上,约计减产稻谷25万斤,减收30余万元。  相似文献   

14.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秋季麦播前进行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候现象群众容易掌握,因此把小麦抽穗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5.
多效唑对芒果抽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极差法分析,经多效唑处理的芒果抽穗率极差较小,为10%,变异幅度较小,其均值代表性较好,说明抽穗率较高、较齐。反之,休闲对照处理的极差较大,为30%,变异幅度较大,其均值代表性较差,说明抽穗率较低且不齐。  相似文献   

16.
“一喷三防”施药时间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准确掌握"一喷三防"施药时间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选择小麦抽穗前(4月22日)、小麦抽穗约20%(4月27日)、小麦抽穗约70%(4月30日)和小麦扬花末期(5月9日)4个时期,以w=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mL/hm2、w=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200g/hm2、KH2PO41 500g/hm2 3种溶液的混合液为供试药剂,以穗期不施药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一喷三防"不同施药时间对当地4种小麦穗期主要病虫害(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和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施药时间,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不同。在以蚜虫为小麦穗期主要害虫,且喷药1次的情况下,从保产效果来看,"一喷三防"的最佳喷药时间为小麦抽穗约70%时,其次为小麦抽穗约20%时。喷药时间过早或过晚,保产效果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农垦58s等9个材料数年的分期播种,研究其在郑州地区的光温反应。结果表明:农垦58s生育期太长,难于直接利用;6085s育性不稳定,暂不能利用。其余7个材料只要在5月28日前播种,8月25日前抽穗,表现为不育,可以制种;5月28日后播种,8月25日后抽穗,育性逐渐得到恢复,可以繁种。  相似文献   

18.
水稻在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前后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当日温高于30℃时对开花结实有明显伤害。孕穗期如遇35℃以上连续高温,则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高温就会产生热害.迅速失水,影响开花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正常授粉,或花粉没来得及开放就枯死而形成空壳粒.即“花而不实”。在恒温38℃下抽穗的水稻全部不结实,高温还能直接杀死花粉。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利用称重和去叶、遮叶方法,研究了冬小麦抽穗后地上部不同部位各个器官,在不同时期中干重的增减以及去(遮)叶后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抽穗后四十天左右,光合能力很高,积累的干物质约占全生育期(近二百四十天)积累干物质的50%;籽粒充实过程呈“S”曲线,即开始慢,然后加快,最后逐渐减慢;穗重的86.05—88.05%依靠抽穗后光合积累的物质,11.95—13.95%来自抽穗前在茎叶中所累积的光合产物;抽穗时去(遮)叶,减少光合产物,降低产量10一34%;抽穗时去穗,可加大中转贮存库的贮存量50%,但总的光合积累减少25%。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到,如何利用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增加抽穗后的光合积累,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对春亿相关性状——抽穗性状的考察记录与统计分析,进而对小麦的春亿特性进行了遗传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用于春化研究的可行性。本试验选用了两组有不同春化要求小麦,Ch260,Ch377,Ch378和CN19,分别杂交获得其杂交组合的F1,F2代群体,在未经低温处理条件下,于第二年一起在马尔康进行夏繁。在抽穗期对亲本及F1,F2群体的抽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CN19能正常抽穗为春性小麦,而Ch260,Ch377,Ch378和F1则都不能抽穗为冬性小麦;各组合的F2群体都明显表现为抽穗和不抽穗两种性状,经卡方检验符合一对基因控制的分离比例1:3,通过对抽穗性状的分析推导,得出供试小麦的春化特性是受一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