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有机态氮形态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接种不同外源微生物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试验,研究在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有机态氮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外源微生物处理能加速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的降低,但至堆肥结束时,与不加外源微生物处理相比,并没有引起氮素的损失。氨基酸态氮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堆肥结束时,外源微生物处理氨基酸态氮含量明显高于不加微生物处理,表明外源微生物处理可促进氨基酸态的形成;酰胺态氮与氨基糖态氮含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各处理都是在堆肥的升温期、高温期增加,随着堆肥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在堆肥的腐熟阶段,则呈现较为平稳的走势。但相对于堆肥的不同时期,由于处理不同,酰胺态氮与氨基糖态氮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外源微生物处理酰胺态氮含量明显低于不加微生物处理,而氨基糖态氮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黄绵土不同形态有机氮径流流失规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不同坡度径流小区,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研究侵蚀泥沙不同形态有机氮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在4次产流泥沙中,除氨基糖氮含量减少外,其它有机形态氮均存在增加趋势,以氨态氮含量增加最为显著。随坡度的下降,水解全氮、氨态氮和氨基酸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泥沙中水解全氮、氨基酸氮、氨态氮、非酸水解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富集率随坡度的下降而增大,以氨基酸氮富集程度高,泥沙中氨基糖态氮反而无富集现象存在;当坡度分别为25°、20°、15°、10°和5°时,水解全氮流失量分别为1135.0、763.7、485.5、313.0 和154.4 kg/km2,而氨基酸氮流失量则为234.8、182.7 、121.1、76.8和33.9 kg/km2,占水解全氮的20.6%~24.9%。氨态氮流失量为742.5、503.3 、322.2、208.9、97.4 kg/km2,占水解全氮的63.1%~66.7%。氨基糖氮占酸水解氮1.1%~2.9%。非鉴别氮占水解全氮的5.8%~12.6%。而酸水解氮与非酸水解氮之比分别为1.5、1.5、1.4、1.8和2.3。  相似文献   

3.
用Bremner法测定了长期(16 a)定位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和林地)下潮棕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3种土壤有机氮均以非酸解性氮为主,且酸解性全氮及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的比例总体上以表层土壤(0~20 cm)为最高。0~60 cm土层土壤酸解性全氮含量及0~40 cm土层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但0~60 cm土层土壤酸解性全氮及其各组分氮占全氮比例的剖面分布均无明显规律。相同土层,水田和旱地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的规律性相同,即均为未知态氮>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而林地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则无明显规律。与水田相比,旱地和林地均可显著增加表层土壤酸解性全氮及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的含量及其占全氮的比例,其中,旱地增加土壤酸解氨态氮的效果最为明显,而林地增加土壤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的效果最为明显,总体上以水田改为林地后增加土壤易矿化分解的酸解氮的效果最为明显,提高土壤供氮的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4.
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养分和作物氮素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设置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于晚稻成熟期测定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微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性氮)含量。研究表明:相对CK处理,RF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RF和OM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了19.8%和30.7%。酸解性氮作为根际土壤全氮的主体部分,占全氮的59.6%~72.1%;各处理根际土壤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OM>RF>CF>CK。各施肥处理中,酸解有机氮中的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均以OM处理最大,分别比CK处理增加139.3%、47.9%和110.0%;酸解氨态氮以RF处理最大,比CK处理增加69.9%。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与土壤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以及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秸秆、有机肥配施化肥均能有效提高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的供氮能力,是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黄土区人工牧草地有机氮组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区人工牧草地18年苜蓿连作对土壤耕层水解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及氨基糖氮含量有很大影响,不施肥条件下苜蓿连作能明显增加土壤耕层水解总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含量,连续施P处理根层水解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3.55mg/kg,58.39mg/kg,169.83mg/kg和107.01mg/kg;NPM处理土壤耕层水解总氮与对照相比增加192.58mg/kg,氨基酸氮增加223.44mg/kg,氨基糖氮增加25.66mg/kg,而氨态氮含量则大幅度降低,在60-10cm不同处理的各种形态氮含量接近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粮草轮作系统中不同苜蓿生长年限对土壤的水解总氮和氨基酸氮含量有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强制通风静态垛装置中研究了牛粪堆肥化中氮素形态和微生物生理群的动态变化。在堆制的56d里,根据堆温变化分阶段采集堆肥样品,测定各种氮素组分的含量和氮素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总氮减少了21.6%;有机氮是堆肥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其含量降低了19.1%;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0.9%和86.4%,在有机氮和总氮中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2%和5.2%;氨基糖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47%和79%,在有机氮和总氮中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倍和1.3倍。氨气的挥发占总损失的63%,高温期的释放量占总挥发量的69%。堆肥中氨化细菌数量较高,在高温期大幅度增加,其数量变化与堆肥中氨气和氨态氮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堆肥过程中,硝化细菌数量总体较小,在降温期增加幅度较大;反硝化细菌数量逐渐增加,堆制结束时达到堆肥初期的2.45倍;固氮菌数量总体增加1.8倍,其中降温期数量较多。堆肥过程中存在的反硝化作用,是氮素损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自制缓控尿素(HKN),在等氮量条件下,以包膜尿素BMN、YMN作对比,验证其缓释效果和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品质以及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以田间小区试验为平台,利用Bremner酸解法测定春玉米生长不同时期土壤有机态氮各组分含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缓控尿素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品质及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缓控尿素(HKN)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各处理籽粒产量较CK处理(不施肥)分别增加12.74%,12.14%,8.03%,9.52%,籽粒中淀粉、蛋白质含量较CK均有所增加,脂肪的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缓控尿素的增加幅度优于普通尿素,这表明缓控尿素提高春玉米籽粒品质。与CK相比,缓控尿素的施入促进籽粒对磷、钾元素的吸收;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酸解总氮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所占全氮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非酸解氮则相反。与CK相比,施肥处理酸解总氮含量要显著地增高,且缓控尿素处理要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氮处理中缓控尿素和包膜尿素有机氮组分含量整体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所占全氮比例则无明显的规律性。各有机氮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酸解未知氮氨态氮氨基酸氮氨基糖氮。施氮处理的土壤氨态氮、氨基酸氮、酸解未知态氮以及非酸解氮的含量均高于CK处理,而氨基糖氮则无此规律性。与CK相比,自制缓控尿素提高春玉米产量、品质。不同缓控尿素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影响显著,能够提高总有机氮含量。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滨海盐渍土型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Bremner法测定东北地区滨海盐渍土型开垦5年、30年稻田土壤和邻近未开垦稻田的旱地土壤的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在0~60 cm土层,3种土壤非酸解性全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率明显大于酸解性全氮,但总体上以表层土壤(0~20 cm)为最高。(2)与未开垦旱地土壤相比,种稻5年和30年均使表层土壤酸解全氮含量明显下降,但种稻5年使土壤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的含量及其占全氮比率明显增加,使氨态氮和未知态氮的含量及其占全氮比率明显下降;而种稻30年则均使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率明显下降。(3)与未开垦旱地土壤相比,种稻5年和30年稻田土壤酸解全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2种稻田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率的剖面分布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不同处理池塘底泥氮矿化机制及有机氮组分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arning等的淹水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池塘底泥氮素的矿化特征,并对可矿化氮进行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采用Bremner法测定了底泥培养前后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并通过通径分析确定了可矿化氮与各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处理组的底泥氮矿化的强度和容量都小于对照组,其中加入沸石的矿化容量最小,强度也最低,其次是加入微生物的处理,再次是加入脲酶抑制剂的处理;上覆水中氨态氮主要来自底泥酸解氮的矿化,其中氨基酸态氮矿化最大,酰胺态氮和氨基糖态氮次之,水解未知态氮降低最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酸解氮中,酸解未知态氮与可矿化氮不相关,而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和未知态氮与可矿化氮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说明这几种形态氮对可矿化氮皆有贡献。酰胺态氮对可矿化氮有很高的通径系数,表明了它对上覆水氨态氮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缓控尿素对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制缓控尿素(HKN),采用田间追肥方式,在等氮量施入条件下,通过与包膜尿素BMN、YMN以及常规尿素CGN作对比,验证其缓释效果及对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HKN、YMN、CGN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大体呈下降趋势,而BMN处理硝态氮含量是增高的,铵态氮含量则是先下降后上升。较其他处理比BMN、HKN处理在收获后仍有较多氮素残留。不同生育时期缓控尿素处理土壤酰胺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常规尿素和空白处理,成熟期时以HKN、BMN处理表现最优。微生物量氮变化规律与酰胺态氮相似,BMN处理含量最高,HKN次之。这表明缓控尿素氮素释放速度缓慢,在成熟期时仍有较多的残留氮素供微生物利用。从抽雄期到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大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缓控尿素处理下降趋势较缓慢。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碱解氮相似,但BMN处理在成熟期时要高于灌浆期,在3个不同生育时期均以BMN、HKN含量最高,表明其缓控性能很好。  相似文献   

11.
The composting process found in real compost heaps was simulated in the laboratory with three treatments, nil, and urea, and cyanamide additions. Total N was separated into hydrolysable, amino acid, and amino sugar N. These fractions were related to counts of viable bacteria and spore-forming bacteria. The content of amino acid N and amino sugar N increased in all three treatments. The ratios of amino acid to amino sugar C and glucosamine to galactosamine decreased in all three treatments during composting of wheat straw. The increased contents of the N component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spore-forming bacteria but not with viable bacterial counts. The closes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pores and galactosamine. Amounts equivalent to 74% (urea treatment) or 48% (cyanamide treatment) of the added N were lost, mainly in the period after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was passed. The increased amounts of amino acid and amino sugar N accounted for 89% (urea treatment) and 68% (cyanamide treatment) of the added N remaining in compost.  相似文献   

12.
木质纤维降解复合菌剂促进堆肥腐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宙阳  徐谞  刘超  刘红军  李荣  沈标  沈其荣 《土壤》2020,52(4):728-735
利用工厂化高温好氧堆肥方式,探究了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纤维能力的微生物复合菌剂分别对纯秸秆和秸秆畜禽粪污混合物堆肥效率的影响。以纯秸秆和猪粪秸秆混合物为原料,设置空白对照、单菌处理和复合菌处理,评估堆肥过程中不同堆体温度、含水量、pH、有机质含量、发芽指数和养分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对堆体腐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堆肥原料,相比空白和单菌处理,复合菌处理堆体均升温速率最快,高温期温度最高,后熟期降温最快。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 H无显著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处理发芽指数(GI)不断提高,纯秸秆和秸秆粪污混合物为原料的接复合菌处理均在第25天高于接单菌处理,至堆肥结束时,接复合菌处理的发芽指数分别为93.45%和98.67%;随堆肥的进行,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均处于下降趋势,至堆肥结束时,所有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450 g/kg;各处理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堆肥结束时比堆肥初始均有所增加,至堆肥结束时,以纯秸秆和秸秆粪污混合物为原料的接复合菌处理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相比于不添加外源菌和添加单一菌株,高效木质纤维降解复合菌剂的添加,能够有效促进堆肥的腐熟,提高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13.
除氨菌系对牛粪堆肥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牛粪堆肥过程中NH3释放对环境的污染及氮素损失,在牛粪堆肥时添加除氨菌系,研究其对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加除氨菌系处理的NH4+-N、NH3较对照分别降低20.47%和61.21%,全氮、NO3--N较对照分别提高11.63%和65.01%,酸解有机氮、氨基酸态氮、酰胺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2.42%、11.26%、16.92%和19.51%。表明除氨菌系在牛粪堆肥过程中,能够固定NH4+-N向有机氮各组分转化,减少NH3挥发,具有较好的保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促腐剂在鸡粪堆肥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用鸡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研究促腐剂在鸡粪堆肥发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接种促腐剂可迅速提高堆肥初期的发酵温度,最高温度超过70℃,但发酵后期降温快,高温加快了堆肥的发酵。发酵20d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以上;发酵30d含氮量比对照高4.3%,含水量降低3个百分点。综合堆温、C/N、种子发芽指数各项腐熟度指标,接种促腐剂可使鸡粪堆肥腐熟时间比对照提前5d以上。接种促腐剂可降低物料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显著缩短发酵时间,加快堆肥物料的水分挥发,使堆肥中的无机营养成分含量相对增加,从而提高鸡粪堆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碳氮比下牛粪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有效处理奶牛场养殖粪污,建立以之为原料的牛粪有机肥高效堆肥工艺,本文通过工厂堆肥试验,以牛粪为主料,以蘑菇渣、稻壳为辅料,设置C/N=15、C/N=25、C/N=35三个处理,研究不同碳氮比原料高温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pH值、EC、C/N和养分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C/N=25堆体达到的温度最高,达到最高温度所需时间最短且保持65℃以上时间最长。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H值变化基本一致,均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各处理EC都是先波动上升后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各处理堆体在堆肥过程中,C/N也都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并最终保持稳定。至堆肥结束时,各处理C/N分别11.7、15.0和21.3。各处理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铵态氮的损失量分别为80.7%、36.6%和46.7%,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到0.61 g kg~(-1)、0.50 g kg~(-1)、0.41 g kg~(-1)。堆肥结束时,各处理胡敏酸类、富里酸类等物质成为DOM的主体部分,N1、N3处理发芽指数大于50%但小于85%,N2处理发芽指数大于85%。各处理堆肥全磷、全钾含量在堆肥结束时比堆肥初始均有所增加。因此,牛粪高温堆肥能有效处理奶牛场养殖废弃物,且C/N=25时堆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秸秆不同用量对污泥堆肥保氮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北京市城市生活污泥与不同量小麦秸秆进行混合堆肥,研究堆肥过程中N素损失的控制。结果表明,在堆体中添加小麦秸秆能够在堆肥初期很好的抑制NH3挥发;添加20%麦秸的处理堆体最高温度能够达到67℃,比对照处理(纯污泥)高16℃,在50℃以上维持7天,比对照处理长6天,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而且,堆肥初期NH3挥发量为对照处理的1/5;NH4+-N最高含量和变化范围都小于对照处理;堆肥后全N损失仅为15.77%;经过50天的堆肥化处理,所有处理的物料变为疏松形态的灰黑色腐殖质,臭味消失,基本达到腐熟。  相似文献   

17.
用鸡粪与小麦秸秆为堆肥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添加鸡粪对小麦秸秆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pH值、碳氮比和养分等理化指标的影响,寻求鸡粪与小麦秸秆高温堆肥的最佳配比,为农作物秸秆快速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鸡粪与小麦秸秆在C/N=25时堆体达到的温度最高,为62℃,达到最高温度所需的时间最短,为2 d。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H值变化基本一致,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堆肥结束时A2处理C/N=14.4,NH4+-N含量比最高时降低了76.2%,腐殖质比初始增加了50.2%,胡敏酸相对于最低点升高了160%,富里酸与堆肥前相比降低57.1%。堆肥结束时,全氮含量除A1处理有所降低外,其余处理均有所增加。各处理堆肥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堆肥结束时比堆肥初始均有所增加。综合判断,鸡粪与小麦秸秆C/N=25进行堆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鸡粪与油菜秸秆高温堆肥中营养元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粪和油菜秸秆为原料,采用人工好氧翻堆方式进行高温堆肥试验,研究堆肥制作过程中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pH值在堆肥前期上升而后期下降;氨态氮、硝态氮、总氮相对含量在堆肥前期下降,后期上升;有效磷在堆肥前期略上升而后期略下降;总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腐植酸总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下降。鸡粪和油菜秸秆堆肥时间在3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