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四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产量性状及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间产量性状存在着差异,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对大豆产量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大豆产量与生殖生长期植株干重、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关系密切;养分利用能力强,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择问题,该研究采用8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随机组合设置不同处理,对不同大豆、玉米产量及大豆+玉米产量产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在品种间、不同玉米品种间、大豆×玉米互作间均有显著差异,最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为雁育豆8号和东生77,带状/净种比分别达到61.9%和59.5%,对大豆遮阴影响最少的玉米品种是先玉1219;不同品种玉米产量,仅玉米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迪卡A6565表现边行优势最强、产量最高,带状/净种比达到66.4%;大豆+玉米产量和产值表现最好的组合均为雁育豆8×迪卡A6565,其产值比净种迪卡A6565增值12.2%。  相似文献   

3.
<正> 一、品种来源:豫豆14号原代号商丘225,是商丘地区农科所用76064—0—1—0-0—H作母本,辽宁大白眉作父本,通过杂交,采用系谱法并经南繁加代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于1993年4月经河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命名为豫豆14号。二、产量表现:1988—1990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共63点次,平均亩产155.2kg,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5.2%。1992年河南省大豆品种生产示范,11个点亩  相似文献   

4.
对宾县当地大豆生产使用的常规品种和一些新品种进行大区展示,以黑农37产量最高;高油大豆以黑农44表现最好;高蛋白大豆品种以黑农48表现最好.在宾县建立40 hm2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加速宾县大豆良种化基地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对于稳定大豆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将一些生育期适中的大豆品种与本地主栽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优质大豆生产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改变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必须抓好优质大豆生产,其建议如下:进行区域化生产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选用优质高蛋白,高油大豆新品种;建立优质专用大豆品种繁育基地,改进大豆栽培技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开拓大豆市场,完善“产加销”一体化,逐步实行大豆优质,优价政策,加强优质大豆专用品种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粒大小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针对不同子粒大小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子粒大小对大豆的生育进程无影响,对大豆前期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对大豆子粒产量的影响则因品种而异。本试验中,喜肥水品种的大粒种子的产量略高于小粒种子。  相似文献   

8.
选择2017—2021年云南省审定的24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近几年云南省审定大豆品种的演变过程。2017—2021年云南省大豆审定品种产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产量为3084.01 kg·hm-2,高于近年来国家大豆平均产量;生育期、株高、分枝数和百粒重略有下降,单株粒数、有效荚数和单株产量呈现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处于稳定状态。平均含量为40.58%,达到国家高蛋白大豆品质标准的有15个,占62.5%;脂肪含量略有上升,平均为19.39%,达到国家高油大豆品质标准的有13个,占54.2%;蛋脂总含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为59.97%。云南省审定大豆品种产量、单株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百粒重略有下降,品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后云南省大豆育种的目标是继续提高产量与品质,并加强菜用大豆等食品加工专用大豆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新垦地不同大豆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黑87-67属早熟品种,抗逆性较好,但产量一般;垦88-7704属中熟品种,抗倒伏,产量较高;9077A属中晚熟品种,抗倒伏、抗旱、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种大豆不能不施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人认为大豆能固氮,种大豆不需施肥。在生产上,尤其夏大豆产区,种大豆基本不施肥。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生产上大豆产量较低,一般维持在150千克/亩左右。实际上,当前推广的大豆品种产量水平一般在225-275千克/亩,高产品种接近300千克/亩。由于不施肥和管理粗放,造成每亩少收70~100千克大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