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2011年泰兴市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扬育粳2号、武运粳24(无芒)可作为泰兴市生产用种,宁粳5号、镇稻11、扬粳805、焦点313、南粳5055、镇稻671、通粳981等品种表现不理想,以期为泰兴市水稻品种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扬粳1号、南粳44号、盐粳30237、宁32213可在泰兴市大面积示范种植,宁粳3号可适当种植,徐稻5号、淮稻10号、连稻6号、淮稻13号、淮稻11号、淮稻9号不宜在泰兴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里或周边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杂草稻已成为辽宁省稻区一种严重的杂草类型.2003~2005年对辽宁省杂草稻进行了初步考察、收集和整理,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广泛分布在辽宁省各水稻主产区的各主栽水稻田中,且正从栽培田向周边扩散;不同地Ⅸ杂草稻的株高、分蘖能力、单株穗数及芒长等生物学特性变异较大:杂草稻在亚种分类上大部分属粳型和偏粳型,只有少数为偏籼型.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辽宁省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复杂.  相似文献   

4.
从源于2个地区种植的辽粳401自然发病的8穗稻曲病穗的8个稻曲球中分离获得15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其中从2个稻曲球的不同部位共分离获得8株稻曲病菌。用人工注射接种法将菌株分别接种到水稻品种丰田一号(感病品种)和辽粳401(中抗品种)上。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分化较大。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寄主品种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同一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表现出致病力差异;同一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株发病率主要与水稻抗性有关。为提高稻曲病病菌接种成功率,对接种稻曲病病菌的水稻进行不同梯度的温度和保湿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稻曲病病菌的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湖北8个地区46个县市广泛采样分离纯化获得208个稻白叶枯病菌株,按国内统一标准进行致病力的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当前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以强弱数量变化为主的0、Ⅰ、Ⅱ、Ⅲ和Ⅳ致病型,其中第Ⅳ致病型是流行优势致病型。按行政区域以及按水稻的种植区划,比较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情况,表明不同区域各致病型的流行强度不一致。强毒力的第Ⅳ致病型菌的多少,与水稻的复种指数关系不大,而同稻区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光合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吉林稻区水稻科学选用合适株行距配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群体生态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产量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是导致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株行距配置与施氮量、株行距配置与品种、施氮量与品种的互作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不显著。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穗部性状存在一定影响,株行距配置(A)水稻群体在改善水稻穗部性状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株行距配置水稻群体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差异,大垄双行(C)有利于水稻群体内部空气交换、增加CO2供应,改善中下层叶片受光态势。叶面积指数(LAI)在齐穗期及成熟期均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等株行距(A)与大垄双行(C)差异显著(P0.05),有效穗数的提高是主因;在齐穗期及齐穗后20 d剑叶光合速率均呈等株行距(A)大垄双行(C)宽行窄株(B)。【结论】等株行距(A)配置水稻群体产量、穗部性状以及物质生产能力均优于其他两种株行距配置,就本文所选水稻品种而言,等株行距(A)配置更适应于吉林稻区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曲病抗源筛选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416份水稻材料进行稻曲病田间抗性鉴定筛选,发现一批高抗稻曲病的资源材料,从中选取20份进行分期播种鉴定。结合材料田间农艺性状、室内拷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品种表现抗性,病指在0到4之间,发病率在15%以下,所测20份材料,不同株高的品种稻曲病的发生病率不同,对株高相同或相近的品种,其病穗率存在较大差异,也存在病率相同或相近的品种株高差异较大;不同的抽穗期稻曲病发生病率不同,同一抽穗期的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亦表现出很大差异。水稻的稃尖颜色,芒色的不同,稻曲病的发生病率差异较大;结实率与穗长度、千粒重、粒色与稻曲病发病率无直接关系。多抗性试验表明,抗源的筛选可以考虑多因素复合性状的选取,才能找到多抗性材料,更好地为水稻抗病虫育种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 水稻烂秧是在秧苗期发生的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水稻烂秧,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类。生理性烂秧主要是低温和秧田管理措施失误或不善所致;传染性烂秧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有稻绵腐病、稻腐败病和稻立枯病。按照症状的不同,传染性烂秧可分为青枯型和黄枯型。青枯型死苗,心叶突然萎蔫,卷成筒状,随后下部叶片很快失水萎蔫卷筒,直至全株呈污绿色而枯死,病株根系是暗色,根毛稀少;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片开始,由叶尖向叶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赤眼蜂对齐齐哈尔地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齐齐哈尔地区优势赤眼蜂蜂种防治水稻二化螟,对齐齐哈尔地区不同种赤眼蜂寄生水稻二化螟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粒的寄生率最高,防治田虫伤株率最低、防效最高。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各项防治指标略低于稻螟赤眼蜂,但是数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稻螟赤眼蜂为寄生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合宿迁地区机插秧种植的水稻品种,以满足当地对机插栽培早熟品种的需求,同时扩大机插秧面积,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方法]比较16个水稻品种在宿迁地区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指标。[结果]秀水519、皖垦糯1号、圣稻740等品种全生育期较长;圣稻20、圣稻020、精华2号、临稻11、新丰5号等品种株高都在105 cm以上,后期存在倒伏减产的风险;圣武糯0146、津稻253等品种株高较矮,产量潜力受限制,圣稻19与对照相比穗型略小、产量略低;阳光800、临稻16、中06-1、中作稻2号4个品种全生育期短,株高都在100 cm左右,抗倒伏能力强,株型适中,穗型较大,产量潜力高。[结论]阳光800、临稻16、中06-1、中作稻2号等品种具有高产潜力,适宜在宿迁地区机插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温度胁迫对褐飞虱不同抗性水平水稻营养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抗虫稻种的选育及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将处于四叶一心期和拔节期的抗虫稻ASD7、高感稻TN1和感虫稻桂育9号(GY9)置于人工气候箱中,设高温恒温、高温变温、异常低温和对照(CK)4个处理,连续处理5 d后测定水稻叶宽、株高、生物量、株水含率及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四叶一心期和拔节期,不同褐飞虱抗性水平水稻品种的叶宽均以异常低温处理最宽,高温恒温处理最窄;株高、株鲜重及水含率在高、低温胁迫下均较CK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水稻株干重、叶片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异常低温处理下较CK升高,在高温变温处理下较CK降低.同一温度处理下,GY9的叶宽、株高和生物量最高,且其拔节期的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相对较高.[结论]感虫稻GY9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生长发育较快、生理代谢物质含量较高,对温度胁迫的耐受力相对较强,能够适应广西初夏多变的气候.  相似文献   

12.
利用行为生测考察了褐飞虱为害程度、水稻生育期和品种对水稻挥发物引诱褐飞虱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成虫10头/株和20头/株为害1 d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具明显的引诱作用,而1头/株、5头/株、40头/株和80头/株为害1 d的,与空白对照相比不显示明显的引诱作用.稻虱缨小蜂对TN1未处理稻株挥发物的趋性不明显,并且对不同生育期的稻株亦无明显差异;但受褐飞虱为害后,生育期60 d的稻株比90 d的对稻虱缨小蜂具更强的引诱作用.不同品种未处理稻株间,TN1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地比Nabeshi强,而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受到褐飞虱为害后,品种间的差异趋于明显.汕优63比TN1具更强的引诱作用,而Nabeshi、IR26和丙97-59等品种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则明显弱于TN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邗江区有利于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的播种时期和适宜基本苗数.[方法]采取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直播稻不同播种时期、不同基本苗数对直播稻生育进程、植株与穗部性状、群体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播期试验水稻品种选用南粳44和扬粳4038,基本苗分别为112.5万和135.0万株/hm2,播期分别为6月1、7、13日.基本苗试验品种选用南粳44,基本苗分别为82.5万、94.5万、112.5万、136.5万和157.5万株/hm2.[结果]麦收后及早播种有利于延长生育期,增加水稻生长量,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实现较高的产量.直播稻基本苗在112.5万株/hm2左右、单株成穗3.O~3.5个时,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与平衡,可实现高产稳产.[结论]该研究可为集成适宜邗江地区的水稻直播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田宏胤    梁正其    谭庆东    覃欢欢    蔡蝶    牛吉友  龙娆   《现代农业研究》2023,(2):121-125
为了探讨稻田引入黑斑蛙后,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下稻蛙共作对水稻生长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分别于水稻 的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测定水稻的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海 拔高度的不同密度处理组株高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其中,抽穗期,白元村的水稻株高、分蘖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 净光合作用速率均明显高于坪峨村和七百渡村。综上所述,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稻蛙共作技术是增产增效的生态种养 模式,在研究的三个海拔高度重,海拔高度为600m 左右比较适宜,本试验的相关结果为稻蛙(黑斑蛙)生态种养模式的 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水稻二化螟是本地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各时期的危害对产量影响都很大。因其蛀入水稻茎内为害,被害株基本绝产。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发生危害,下面对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二化螟也叫水稻钻心虫,全国稻区均有发生,是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可引起不同的为害。在水稻分蘖初期,幼龄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水稻枯鞘;以后逐渐分散蛀食新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形  相似文献   

16.
以5份中国稻种质资源、2份美国稻种质资源为亲本,灵活运用单交、回交、花药培养等育种手段,实现中美水稻亲本之间有利基因的互补、叠加、纯合。通过对MS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及其浓度进行精量调整,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提高成苗率,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光温钝感广适性水稻新品系24份,按其株叶形态分为2类,其中改良型中国水稻18份,改良型美国水稻6份。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了486株细菌。采用平板测定法和微培养离体测定试验获得12株对稻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结果表明:B4,B8,B18,B31,B34,B73和B74等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培养液100%抑制稻瘟菌孢子萌发;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经鉴定该组拮抗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1,B43和B44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好抑制作用,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48和B59为链霉菌,对稻瘟菌的抑菌带明显,但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明确不同用量的480克/升灭草松水剂对移栽水稻田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的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条件1.1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水稻:垦稻12(9934)1.2试验对象杂草的选择一年生阔叶杂草: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一年生莎草科杂草: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1.3栽培条件地势平坦,土壤为黑土,肥力均匀,PH值6.5,有机质2.983%,水稻品种为垦稻12(9934)。亩施五洲丰复合肥35  相似文献   

19.
2.5%稻杰油悬剂防除直播稻田杂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5%稻杰油悬剂对水稻安全,对直播水稻田中的稗草、双穗雀稗、异型莎草、陌上菜、节节菜和矮慈菇等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可以作为二氯·苄的换代产品在直播水稻田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异型莎草和水苋菜均为世界范围内水稻田危害性杂草,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选用太湖地区常见水稻品种南粳46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计5个杂草密度,4组重复,研究不同密度异型莎草和水苋菜对水稻产量、稻米加工、外观品质及籽粒氮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异型莎草和水苋菜密度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逐渐下降,且籽粒氮积累量和稻米加工、外观品质也随之降低。当异型莎草密度为65株·m-2时,水稻产量为3.28 t·hm-2,与空白对照相比,产量损失率达57.29%,且稻米加工、外观品质均显著下降。当水苋菜密度为250株·m-2时,水稻产量为3.10 t·hm-2,与空白对照相比,产量损失率达59.16%,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显著下降。异型莎草和水苋菜密度增加,均能使水稻产量、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降低。据试验结果可知,杂草主要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水稻产量,而田间小气候、水肥竞争等可能是影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重要原因。为保证水稻产量及稻米加工、外观品质,应当注意水稻田中下层杂草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