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组建了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INPV)六种浓度处理下的宿主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SINPV对宿主种群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随病毒剂量的增加,幼虫死亡率增加,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使用控制指数(IIPC)值降低。根据生命表数据,建立了病毒剂量(x)与I值的回归方程:I=989.4998-167.564lgx(r=-0.9858)经卡方适合性检验,方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回归方程,结合生命表数据,从该虫种群数量控制和核多角体病流行学的角度考虑,作者认为病毒的田间接种剂量在0.846×106~1.09×106之间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陈永明  王凤良 《昆虫天敌》1998,20(2):64-68,80
1995-1996年田间筛选试验表明,棉烟灵(棉铃虫多角体病毒制剂)硫双灭多威,硫丹和硫氰乳油(硫丹+氰戊菊酯)四种杀虫剂不仅防治棉铃虫的效果好,而且对棉田天敌的杀伤作用小,校正死亡率在-33.8~58.7%;三氟氯氰菊酯和辛氰乳油(辛硫磷+氰戊菊酯)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对天敌杀伤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在70.1~88.9%久效磷和灭多威对天敌杀伤作用虽较小,但对棉铃虫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3.
1982年在京郊从甘蓝夜蛾虫体上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一“京农8217”株。多角体直径0.87~2.25微米,病毒粒子平均长250纳米,为多粒包埋型。凝集试验表明:与黑龙江分离的MbNPV之间凝集滴度有4倍以上差别,补结试验表明:与单粒包埋的HaNPV无抗原交叉。交叉感染试验结果:对甘蓝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的LC_(50)无显著差异。防治菜田及棉田棉铃虫均有70%左右效果。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病原物,隶属于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对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定了HaSNPV G4株和C1株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并与其它病毒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研究了HaSNPV部分基因的结构、转录、表达及其功能.构建了HaSNPV Bac to 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重组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为HaSNPV大面积防治棉铃虫展示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重组病毒杀虫剂将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滴在人工饲料上,让其渗透到饲料内,再放3龄初棉铃虫幼虫,单个饲养,对我所分离的S01—43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单粒包埋病毒)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剂量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3.3387 0.484x,LD_(50)值为2707PIB/克饲料,95%的置信限为1134—6455 PIB/克饲料。5×10~4和5×10~5PIB/克饲料的LT_(50)值分别为7.36和6.27天。在冰箱(4℃)保藏3年的S01—43核多角体病毒LD_(50)活性丧失79.03%,而在室温(大约平均22℃)保藏3年的LD_(50)活性丧失91.21%。  相似文献   

6.
昆虫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广谱增效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室内生物测定表明 ,大肠杆菌表达的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重组增效蛋白P96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率 ,分别提高1 6 9.78%、73.90 %和 36 .0 4 % ;对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甜菜夜蛾幼虫也有明显增效作用。Na2 CO3 溶解的P96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一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设计5’引物和3’引物,通过PCR技术成功扩增389bp的目的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fg,应用此技术从带毒的虫卵和蛹的总DNA中也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该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病毒的垂直传递。  相似文献   

8.
在常规ELISA间接法的基础上,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感染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棉铃虫幼虫体内病毒粒子。3龄幼虫饲喂表层涂有HaNPV人工饲料后9小时,即可在幼虫抽提液中检出病毒粒子抗原,而典型病虫显症需5~6天后才出现。因此本法是一种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昆虫杆状病毒的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结合ELISA试验分别检测来自江苏和山东不同地区棉田自然死亡的棉铃虫幼虫,表明在江苏和山东不同棉区均可检测到HaNPV病毒粒子,但地区间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检出频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发生及灾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棉铃虫大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链,包括物候、作物布局、栽培耕作制度、棉花生育状况;影响其种群基数的因素有抗药性、天敌的自然控制、防治质量等;决定是否大发生的关键因子是虫情基数和气候等。虫情基数是内因,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外因,二者是导致棉铃虫暴发的关键因子。根据荆州地区1970~1996年共27年的虫情和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选择主要的相关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第4代棉铃虫发生量及灾变预报模型:Y=183.396+15.556X2-0.370X11±84.618,回测正确率为74.1%,试报1997年第4代发生量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环保署最近公布其收到几个新农药登记申请。这些申请本应在早些时候提交。瑞士安德马特生物农药公司申请了3个病毒农药的登记: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FV11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烟草、水芹和观赏植物上的甘蓝银纹夜蛾(粉纹夜蛾);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V-0003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和观赏植物上的玉米棉铃虫/烟青虫/棉花螟蛉;甜菜夜蛾核型多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