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近几年来黑龙江地区代用料栽培黑木耳生产,逐渐向优质单片黑木耳的栽培方式发展,而且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针对这一发展趋势,笔者通过栽培试验及生产实践,总结出适合优质单片黑木耳栽培的优良品种,栽培季节,培养基配方,菌袋制作技术,催耳期、生长期管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栽培黑木耳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决非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先发生生理性病害,进而引起侵染性病害,这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使木耳活力和抗性下降,病虫害即趁虚而入,从而导致大面积烂耳的发生。本文重点谈谈黑木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一)耳片萎蔫腐烂引起流耳。黑木耳大量出耳时,突然耳片停止伸展,进而萎蔫与腐烂。其原因主要是栽培环境高温高湿,再加上通风不良,二  相似文献   

3.
孙永琴 《食用菌》2009,31(6):51-52
黑木耳是中温性食用菌,这个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东北地区只能在春秋两季栽培黑木耳。春季栽培黑木耳进行了十多年的栽培实践,栽培技术比较成功,但由于春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所以采收的黑木耳易产生颜色黄、耳片薄、病虫害重等缺点;而秋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耳片厚,颜色黑,无病虫害等优点。但秋季栽培刚刚兴起,只有三年左右时间,技术不太完善,主要表现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10月31日,辽宁省抚顺县农业经济发展局申请登记的“抚顺单片黑木耳”,正式收到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证书,“抚顺单片黑木耳”正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6.
从黑木耳质量○谈代料栽培的季节安排隋进清徐立(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食用菌研究所153031凡是从事黑木耳生产和经营的人都知道,春、秋季产的黑木耳色油黑,耳片肉厚,朵整状,食感好,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夏耳则色褐黄,片薄,流耳多,质量低劣。野生耳、段木栽培...  相似文献   

7.
初步研究了春季全光5个地摆栽培时间对黑木耳出耳、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黑木耳最适栽培时间为4月末~5月中旬;表现为耳芽发生快,耳片生长整齐,出耳质量好,产量高的特点。地摆时间过早(4月16日)或过晚(5月26日)均影响黑木耳耳芽发生和耳片生长,尤其是过晚地摆,遇高温黑木耳耳芽发生困难,出耳期易感染杂菌,影响黑木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适宜的栽培时间是全日光栽培方式下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9,(6)
为筛选适合商洛市当地袋料栽培的抗杂、抗逆、肉厚色深、优质高产的黑木耳优良菌株,引进7个黑木耳菌株进行袋栽比较试验。结果:综合供试黑木耳菌株菌丝生长,抗杂性,耳基形成早晚,抗逆性,黑木耳产量和商品质量,并结合商洛气候因素,得出黑威15、黑威单片、黑威半筋、西乡2号四个菌株综合性状优良;四菌株为中熟,单片耳,肉厚色深,抗杂抗逆性好,优质高产,可作为商洛市袋料栽培主推黑木耳菌株。  相似文献   

9.
广西兴安县自2006年露天栽培黑木耳成功,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几年的实践证明黑木耳露天栽培,虽然投资少,操作简便,但也有不足,主要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天气影响,产量不稳定。2010年笔者进行黑木耳大棚栽培,与露天栽培相比,效益明显。现将黑木耳大棚栽培技术及栽培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木耳秋季栽培的实验证实,黑木耳不但能够进行春栽,而且秋栽也完全可行。由于秋天温度的变化规律是由高向低逐渐变化,适应了黑木耳展片期耐低温、怕高温的生物特性。所以秋栽黑木耳色黑、肉厚,食感好,质量特优,出口合格率高。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荣 《食用菌》2014,(1):23-24
从采集的一株表现优势的野生黑木耳,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的立森261黑木耳菌株(自编号),在中国秦巴山区的大面积的段木栽培中,其品质以色黑、单片、耳片边缘圆滑、无耳根,其产量每50 kg段木产干耳2.0~2.5 kg(7~9 cm×1.2 m段产干耳200~300 g)。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株间拮抗、分子生物学鉴定、栽培比较试验、继代遗传稳定性检测等方法,筛选出适宜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菌株35.该菌株子实体单片、褶多、较厚,灰褐色至黑褐色,腹面黑色,韧性,耐水性好,抗逆性强,早熟.  相似文献   

13.
“开化黑木耳”是由浙江省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选育而成,并由省种子管理委员会审定的一个优良菌株。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口感柔软、单片生,耳面呈褐色并有密生短绒毛,干耳发泡率高,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国标。“开化黑木耳”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是国家级绿色食品,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深受消费者青睐。为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研究推广了“开化黑木耳”袋料仿段木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1栽培季节及配方“开化黑木耳”为中温型菌类,可分秋季和春季栽培。秋季栽培在7月中旬至9月底,海拔600 m以上地区可提前至7月上旬制菌棒,春季栽培选择在10~11月。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开化县段木黑木耳栽培历史悠久,但随着国家生态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耳材资源日渐缩减,已成为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为更好地发掘耳材资源,促进黑木耳产业科学持续发展,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开展段木黑木耳不同树种的栽培试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活性肽部分或全部取代黑木耳培养料中豆粕栽培黑木耳。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形态、产量等,并测定黑木耳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添加0.3%活性肽可以促进黑木耳菌丝生长和耳芽形成,提高产量,但作用不及添加2%豆粕。添加活性肽可明显改善耳片性状和耳片营养成分,并且活性肽与豆粕混合使用增产效果优于单独添加活性肽。因此,活性肽可以部分替代豆粕作为栽培黑木耳培养料中辅料。  相似文献   

16.
袋料栽培黑木耳与段木栽培黑木耳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测试了代料栽培黑木耳和段木栽培黑木耳的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核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结果表明,代料栽培黑木耳中的氨基酸总量为10.02%,其中必需氨基酸占的氨基酸总量的42.47%;而段木栽培黑木耳的氨基酸总量为9.51%,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8.31%。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在代料栽培黑木耳中分别为4.96%、12.38%和0.903%,在段木栽培黑木耳中分别为4.23%、12.49%和1.03%。碳水化合物含量在代料栽培黑木耳中为66.92%,而在段木栽培黑木耳中则为69.19%。VB1、VB2、P、Zn和核酸的含量二者比较接近,而代料栽培黑木耳中的Fe、Ca含量均明显高于段木栽培黑木耳。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2015,(1)
<正>江西赣州市章贡区地处江西省南部,为赣州市中心城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4℃,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434.2 mm;光热丰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2013年,从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引进新品种黑木耳149进行试种,获得了成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黑木耳149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黑木耳149品种特性黑木耳149出耳温度15~28℃,适宜章贡区秋季栽培。黑木耳149耳片单片厚,出耳较快,产量高,适合开小口出耳。2013年引进后,取得高产,生物转化率可达120%。品质  相似文献   

18.
黄岩彬 《食用菌》2006,28(4):52-53
根据初夏和初秋两次栽培黑木耳试验,初步分析黑木耳子实体的生长情况及生长期气候条件,结果表明,子实体生长期间高温是感观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指出在古田县海拔800m以下地区栽培黑木耳,不宜初夏栽,应以秋栽为主。  相似文献   

19.
薛照文  张艳 《西南园艺》2004,32(4):42-43
黑木耳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目前已经实现规模化、代料化栽培。但由于粗放的栽培方式,缺乏科学配套的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病虫害已成为黑木耳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所以有效控制黑木耳病虫及杂菌的为害是实现黑木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王爱仙  巫仁高  邓文明  胡蕾 《食用菌》2010,32(3):22-22,24
当前南方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中,采用的黑木耳菌株存在抗杂能力差,菌丝活力弱,栽培制袋污染率高,遇高温多雨天气易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南方区域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选育出适应南方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袋料栽培新菌株。笔者采集逆环境中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并加以驯化,获得了2株野生驯化菌株,经出菇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