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系法杂交小麦,是当前我国作物育种的一项高新技术,是提高小麦单产的最佳途径。 所谓“两系”就是一系两用,只有不育系(兼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和保持系为同一材料。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转换受隐性主基因控制,该立基因的表达又受外界温光条件的控制。在不育系敏感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外界日均温度连续3d低于14℃时,则不育系表现为全不育,用于杂交种的制种;高于18℃,则恢复正常可育,用于不育系的繁殖;二者之间为育性转换期。敏感期因光照变化极小,故在自然条件下对育性的表达作用不显……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小麦研究:III两系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对两系杂交小麦Ⅱ优 1 8进行播期、播量、施肥量试验表明 ,Ⅱ优 1 8在鄂东地区适宜播期为 1 1月 5日左右 ,播种量以 60~ 75kg/hm2 ,施氮量以 1 2 0kg/hm2 为宜 ;在鄂东沿江平原和丘陵山区两个不同生态条件地区小面积示范结果表明 ,该组合在丘陵山地种植较好 ,平原地区棉林套播分蘖发生迟 ,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整个灌浆过程中,杂交小麦的干物质增幅都比常规小麦高,且达到快速增长的时间要早。杂交小麦的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其灌浆速率比同期常规小麦高。最大灌浆速率Rmax,快增期(R2)和缓增期速率(R3),渐增期持续天数(T1)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因此提高渐增期和快增期速率对提高小麦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5月27日,由湖南省粮食局、湖南省科委、湖南省农业厅、湘西自治州农业局和永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联合组成的验收组一行30余人,对永顺县连洞乡猛岗村种植的E 优137两系杂交小麦中的0.69hm~2(3丘)进行了产量验收.经专家科学测定,获理论产量为5461.5kg/hm~2,实际产量平均为5247kg/hm~2.  相似文献   

6.
7.
两系杂交小麦研究:I.生态雄性不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小麦父母本混播制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0个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进行父母本混播与分播制种产量对比,并对不同混播比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合父母本混播制种产量明显高于分播制种产量,平均增幅13.4%,混播制种可明显提高母本结实粒数,父母本混播比例以父本有效穗达到总穗数的20%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技术。比较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选育,恢复系选育以及杂交水稻组合选育,对于正确认识三系两系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和选育、三系两系恢复系选育、三系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展,并比较了中国水稻数据中心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差异。笔者认为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同,但两系三系杂交水稻不存在优劣之分。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材料创新与育种技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加强三系两系亲本改良,聚合更多的优良基因,有更强的配合力;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分子育种,提高三系两系亲本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两系杂交小麦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F1种子醇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湿光型不育材料C49S的电泳谱带与恢复系材料有明显差异,不育系之间谱带非常相似,(2)杂交F1谱带主要表现为互补型和偏母本型,互补型的优势较强,偏母本型的优势较弱,电泳分析结果与育种研究和田间资料相符。因此,种子蛋白电泳技术不仅可以鉴定亲缘关系,判断杂种真伪,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11.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MS1及其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MS1(C49S-89/J-17)系以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C49S-89为不育系,用自育品系J-17为恢复系组配而成的强优两系组合,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在各级试验中表现突出。采用不育系种植密度8万/667m^2和2:20行比等技术制种, 其制种产量可达220kg/667m^2以上。是一个极具希望的两系杂交小麦强优组合。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具体指导的支持下,我们在全省率先进行了三系杂交小麦制种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其有一一些初步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小麦研究:Ⅱ.生态型雄性不育不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两系杂交小麦绵杂麦168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绵杂麦168进行更好地推广和产后加工的应用,该文对大田生产的绵杂麦168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绵杂麦168只有绵阳和德阳的全粉灰分与广元之间、绵阳与德阳面团的稳定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品质指标在地区间无显著差异;其蛋白质与湿面筋和吸水率、形成时间与降落值、软化度与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软化度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大田生产上,只有绵杂麦168的吸水率和稳定时间、绵阳生产的绵杂麦168的容重和湿面筋指标达到中筋小麦标准,其余指标达到弱筋小麦标准。为了更加优质高效地产后加工绵杂麦168,必须加强对绵杂麦168的优质高效栽培措施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两系杂交粳稻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使杂交水稻育种进入两系法的新阶段,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湖北省曾率先育成的一批粳两系组合,经繁育制种、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出配组自由、繁种简易、一系两用、育性稳定、杂种无不育细胞质负效应等优越性,但产量优势还不尽如人意。我省早在70年代初也提出两系法育种,并育成一批高自交不育系(对温度敏感)及紫色标记恢复系,可以一制两用,选配出一批籼粳两系组合,终因产量的竞争优势不强,加之不育系育性变化不稳而中断。我们在研究中体会到,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只是解决了手段问题,关键在于广泛测配,从中筛选出产量能超过当地推广品种和现有三系杂种的两系超高产组台,才有育种意义和  相似文献   

16.
对 1 2 9份雄不育两系杂交组合杂种优势、遗传变异的研究表明 ,F1 的产量、株高、有效株率等均比双亲有明显的正向优势 ,鲜皮出麻率和纤维细度优势不显著 ,大多呈中间型 ,且与双亲 (特别是母本 )的关联较大。组合与亲本无性系的单蔸产量、纤维细度及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但可从中选到产量比本地主要品种增产 2 0 %以上 ,纤维细度在 1 80 0支以上且变异小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7.
《湖北农业科学》2012,(14):3135
品种来源:湖北谷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1892S作母本,R28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  相似文献   

18.
19.
骆叶青  胡文彬  周美兰  罗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37-13538
综述了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机理、类别和育性研究进展,分析了光温对其的作用模式,并讨论了该领域需要研究应对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中的播期、行比、播量等研究表明:父母本的差播期为二叶期,行比为1:3(播期1.5m);母本播量为120kg/hm^2的大田常规播种量,可以提高K型(粘果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K7664A的繁殖产量和繁殖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