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深入了解福建柏种质资源现状,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加以分析。[结果](1)福建柏种源地分布广泛,中国26个、越南2个、老挝1个,国内主要分布在南部省份;(2)福建柏种群水平结构呈集群分布,垂直结构优势随着树龄增长呈"高—低—高"变化;(3)窄冠福建柏为仅有已报道的福建柏天然变型,福建柏表型变异集中体现在球果上且遗传变异系数大,地源间和家系间遗传多样性丰富;(4)营建优良无性系初级种子园,有利于福建柏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5)福建柏不仅具有材用价值,还在景观、生态、药用和化工方面有较高价值。[结论]福建柏种质资源分布广、优良无性系种类丰富且利用价值高,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资源保护力度较弱、保护和保存方式较为单一,应在加大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朴树苗期种群构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朴树苗期的种群构件,掌握朴树种群结构的规律。[方法]通过调查22个构件的生长情况及生物量,依据Harper的构件理论对朴树苗期的构件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朴树苗期构件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增长的曲线动态图多呈传统的“S”形,符合Logistic增长,只有枝、叶生物量与数量以及叶面积等呈平放的倒“S”形;构件之间及构件与个体之间生物量增长不具同步性;1级枝叶及其上的叶系统是朴树1年生苗苗期种群构件的主要组成部分;2级枝叶及其上的叶系统是朴树2年生苗苗期种群构件的主要组成部分。[结论]该研究阐明了朴树苗期的种群构件和种群结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朴树种群,培育及经营其林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工栽培的52个文冠果种源分类情况,为进一步育种及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研究依据。[方法]本试验通过测定小叶面积、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小叶长宽比、叶缘锯齿数、叶缘周长、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一年生枝条长度及粗度等指标,对52个文冠果种源进行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可提取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要描述小叶长度、叶缘周长和叶面积;主成分2主要与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小叶长宽比相关;主成分3主要描述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a/b。[结论]52个文冠果种源可以分为4个大组,组Ⅰ中含有43个种源,组Ⅱ含有2个种源,组Ⅲ含有6个种源,组Ⅳ含1个种源。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文冠果引种、新品种培育和种质资源的调查及保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白贝母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太白贝母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及蕴藏量情况,为太白贝母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样方调查、产地走访调查等方法。[结果]太白贝母的野生资源极少,蕴藏量仅为920.7 kg;栽培太白贝母主产陕西省和重庆市,面积约26.7 hm2,处于种源扩繁阶段。[结论]应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太白贝母资源,以保证太白贝母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区野生桔梗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长白山区野生桔梗资源的现状。[方法]对长白山区24个点的野生桔梗的生境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查,采集样本并种植保存。[结果]现存的野生桔梗大多数生长在生境较恶劣或偏远、人迹稀少的地方,因其生境比较恶劣,根小而没有利用价值或不易采挖而幸存。野生桔梗的性状表现明显劣于栽培桔梗。[结论]该研究为分析长白山区野生桔梗的遗传多样性和建立长白山区野生桔梗种质资源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引进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新疆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丰富棉花种质资源多样性.[方法]采用田间性状观测、室内考种方法,分析及综合评价来源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92份陆地棉种质资源进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92份陆地棉种质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在植株、主茎、叶、花、铃等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与阐明北京主要油松人工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引种地对种群遗传结构及生长的影响,尝试追溯其可能的种源,为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培育与种质遗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7对多态性高且扩增稳定的核基因组EST-SSR引物,以北京地区20世纪营造的油松人工林8个种群和皇家园林的古油松3个种群及山西省五大山系的油松种群为试验对象,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等。结果结果表明:3类种群中,北京人工林种群间遗传结构差异最大(FST = 0.066),山西五山系群体间遗传结构差异次之(FST = 0.033),古油松种群遗传结构差异最小(FST = 0.023);北京油松人工林和古油松种群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呈现杂合子过剩状态,其中古油松种群杂合子过剩更多;在遗传距离0.020处北京人工林、古油松和山西五山系共16个油松种群聚为3类,各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差异较小,相似程度较高;EST-SSR位点J10、J20、J42和J50在北京人工林、古油松和山西五山系中位点扩增频率差别大可用于未知种源的油松种群种源溯源。结论北京油松人工林种群较古油松种群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大的遗传结构差异;外来种质在引入地胁迫生境下的适合度差异导致部分植株被淘汰,因此保留下来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试验为后续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的评价、培育和种质种源管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交趾黄檀种子活力及开展交趾黄檀引种试验,为其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从泰国和柬埔寨引入的10个种源25个家系交趾黄檀种子为材料,观测不同种源和家系交趾黄檀种子在广西凭祥的萌发情况;利用培育的实生苗开展引种试验,调查其造林保存率和苗木生长情况,分析不同种源和家系交趾黄檀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速生性和适应性.[结果]在10个交趾黄檀种源中,柬埔寨暹粒种源的种子活力最弱,发芽率和发芽势仅39.33%和19.33%,显著小于其他9个种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60.67%~76.95%和49.05%~71.33%)(P<0.05,下同),且这9个种源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在25个家系中,泰国北柳T-KF-4的发芽率最高,为88.00%,泰国北柳T-KF-6的发芽势最高,为82.00%.2016年造林后,种源的平均保存率为88.17%,家系的平均保存率为89.59%;在10个种源和25个家系中,长势较佳的是泰国彭世洛种源(T-PP)和泰国北柳T-KF-1家系,其苗高和地径分别为1.62 m和2.89 cm及1.70 m和3.09 cm.2017年,2年生交趾黄檀苗木的平均苗高和胸径分别为2.69 m和2.17 cm;苗木长势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但在家系间差异显著,其中,泰国巴真T-KI-5的平均苗高达3.15 m,泰国巴真T-KI-7的平均胸径达2.60 cm.[结论]交趾黄檀在广西凭祥引种栽培获得初步成效,且以泰国种源和家系对广西凭祥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二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三大类群。第1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2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3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海南民族习用2种香药两用藤类降真香的原植物品种,保护和开发海南降真香资源。[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采访观察山区植物生长状况和形态特征、收集标本,用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以及植物DNA条形码技术鉴别海南降真香原植物品种。[结果]海南大叶降真香和海南小叶降真香的藤本植物形态、香药材性状特征及DNA条形码特征分别与两粤黄檀Dalbergia benthamii Prain和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Lour.)Prain相吻合。[结论]海南民族习用2种藤类降真香分别来源于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两粤黄檀Dalbergia benthamii和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富含树脂的木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紫金标(Ceratostigma minusStapf ex Prain)不同萃取相的抗菌活性,为紫金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用微量稀释法测定MIC、MBC值。[结果]紫金标不同萃取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石油醚层对上述4种标准菌和耐药菌的抑制活性均较高,其对这4种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005、0.078、0.156和0.005 mg/ml。[结论]紫金标初提物呈现广谱抗菌特性,且具有抗耐药菌作用,这为紫金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外界诱导的降香心材与天然降香心材有效化学成分异同。[方法]采用无水乙醚对降香心材粉末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液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分析。[结果]外界诱导形成的降香心材样品中主要化学成分与天然降香心材的基本相同。[结论]外界诱导对降香心材形成有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霞  胡勇  王晓丽  陈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80-8981
[目的]研究多效唑(PP333)对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PP333对决明子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浸种处理。[结果]PP333浸种可延缓决明子种子萌发,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但能够显著提高种子的简易活力指数。PP333浸种还能增加决明子幼苗茎粗,促进植株矮化,促进侧根生长,明显提高幼苗的抗倒伏能力。综合考虑,决明子种子用100mg/L PP333浸种24 h,效果最佳。[结论]该研究可为决明子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降香黄檀最佳的容器育苗方法.[方法]对降香黄檀容器苗培育过程中以不同的容器规格、不同的基质配比、不同的肥料为因素开展正交试验,初步研究容器规格、基质组合、肥料种类对当年生长的降香黄檀容器苗的苗高、地径、根系长及冠幅影响.[结果]容器苗各生长性状受到不同容器规格×基质组合×肥料种类交互作用影响,使得不同处理之间生长差异十分显著.[结论]综合比较认为,容器规格40 cm×50 cm、基质配比为椰糠∶蔗糠∶大田土=1∶1∶1以及含N为3%的复合肥的组合最适合降香黄檀容器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周吴萍  何莲莲  容元平  梁丹  黄尘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94-18794,18799
[目的]优化降香挥发油的提取条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溶剂用量、提取时间、药材粒度对挥发油收率的影响。[结果]优化的降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为:用药材细粉加8倍量的水,提取7 h。[结论]该试验得出的提取条件下,降香挥发油提取率高、稳定性好,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提取决明子蒽醌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黎燕  赵新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26-1727,1743
[目的]确定超声提取决明子中的蒽醌类成分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于40 kHz下采用超声提取决明子中的蒽醌类成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3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提取决明子中蒽醌的工艺条件,并与热回流法提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3种因素对超声波提取决明子中蒽醌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20 min,提取2次。与传统热回流提取法的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20 min的提取率相当于热回流1.5 h的提取率,大大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结论]超声法提取法避免了长时间高温加热对蒽醌有效成分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保护鹅掌楸种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0 m×10 m取样方法对分布于都匀市螺丝壳山的鹅掌楸种群进行调查,结合在样方内对灌木层用4 m×4 m,草本层用1 m×1 m样方进行调查,从种群大小级和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等方面,研究该种群的动态特点。[结果]种群大小和种群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均表明,螺丝壳鹅掌楸种群的大小结构类型为衰退型。S1级株数少,种群增长的能力极弱,S3~S6级的繁殖株数少,产生种子的能力受到影响,更新困难。根据高度级与胸径大小级划分的种群大小统计结果一致。[结论]该种群属衰退型,更新存在极大的困难,应加强综合保护。  相似文献   

19.
越南香枝木解剖构造及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了越南香枝木中文名为越南黄檀。对越南香枝木的构造特征进行解剖研究,并测试了越南香枝木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越南香枝木密度大,干缩率中等,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高、端面硬度高。此外,比较了越南香枝木与海南香枝木的构造特征,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管孔、木射线与轴向薄壁组织差异较为明显,可以作为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吴萍  黄洁芳  容元平  梁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84-18585
[目的]确定降香挥发油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包合物得率与挥发油利用率为评价指标,优选降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条件。[结果]降香挥发油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和挥发油的包合比例为6 g:1 ml,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1 h。[结论]此包合工艺简单可行,包合物得率和挥发油利用率高,适合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