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反向间接血凝法诊断水稻白叶枯病,比过去所用分离培养法、噬菌体法、喷菌法和浓缩接种法迅速而又准确。但在检测过程中,有的菌株即使加大菌量也不出现血凝反应。因此怀疑到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有血清型存在的问题。据Addy等  相似文献   

2.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存在致病力的差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的认为病菌的不同的菌株其变异型是连续性的,为数量上的差异,有的则认为不同的菌株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为垂直性的,存在质的差异。方中达等曾对我国各地280个白叶枯菌株进行致病性变异的测定,发现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为连续性的差异,并初步区分为4个菌系群(Ⅰ—Ⅳ),1977—1978年我们以选用的鉴别品种测  相似文献   

3.
水稻白叶枯病菌fkbM基因对其运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fkb M基因对其运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源置换方法对水稻白叶枯病菌野生型菌株PXO99A的fkbM基因进行基因敲除,构建突变菌株ΔfkbM_(Xoo),同时构建互补菌株ΔfkbM_(Xoo)(C)。通过运动性试验,确定fkbM基因对运动性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菌株PXO99~A相比,ΔfkbM_(Xoo)突变体运动性明显减弱,而互补菌株ΔfkbM_(Xoo)(C)能基本恢复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运动性。[结论]水稻白叶枯病菌fkbM基因突变能减弱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存在致病力的差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的认为病菌的不同的菌株其变异型是连续性的,为数量上的差异,有的则认为不同的菌株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为垂直性的,存在质的差异。方中达等骨对我国各地280个白叶枯菌株进行致病性变异的测定,发现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为连续性的差异,并初步区分为4个菌系群(Ⅰ—Ⅳ),1977—1978年我们以选用的鉴别品种测定湖南各地共30个白叶枯菌株的致病力,得到相似的结果广东报道该省的菌株致病力也为量的差异。考虑到上述这些结果不一致,既与不同研究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菌株来源有关,也与鉴别品种的选择和供测菌株的数最有关,因此1981年我们增加了供测菌株的数量,并根据过去测定的结果,选用国内鉴别品种(即方等提出的鉴别品种)加上湖南省培育  相似文献   

5.
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IS-PCR和rep-PCR法分析了17个采自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和7个其他地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个适合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引物J3和ERIC对这24个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反应,J3引物有14条条带,ERIC引物有13条条带,2个引物呈现18种谱型。用PHYLIPVersion3.6软件UPGMA聚类分析法分析白叶枯病菌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可将24个病原菌分为4簇,3个来自菲律宾的白叶枯病菌与中国的菌系距离较远,云南高原粳稻区分离的菌系十分复杂,4个簇中都有,但主要集中在2个簇中,共有14个菌系。  相似文献   

6.
水稻主要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稻种、稻叶、稻田土壤、稻田菌核和菜地土壤共 1 0 5份样品中共分离细菌菌株 2 6 72株 ,经拮抗性能测定 ,对水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solani)、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 ummoniliforme)、水稻稻瘟病菌 (Maganporthegrisea)、水稻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icol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分别有 5 0 0、6 7、45、1 1和 9个。根据NA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特征 ,将 6 7株稻恶苗病拮抗细菌初步分为 7个类群 ,每一类群中选拮抗性能最强的一个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有 4支菌株为Bacillussubtilis,另 3支菌株分别为B .pumillus、B .polymyxa和Pseudomonassp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昆明市郊蔬菜根际分离细菌,经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 R2–2,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鉴定和16S rDNA 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对 R2–2与植物病原细菌(甘蓝黑腐病菌、魔芋细菌性软腐病菌、海棠斑点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病原真菌(疫霉菌、尖镰孢菌、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试验,结果显示,R2–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达6.83 cm和7.03 cm.该菌株的16S rDNA 序列已在 GenBank 中注册,登录号为 JN648098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致病型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湖北省水稻种植区白叶枯病样品分离白叶枯病菌,用含不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近等单基因系IRBB2、IRBB3、IRBB5、IRBB13、IRBB14和IR24作为鉴别寄主,采用剪叶接种,根据寄主和分离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型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的致病型R9(SSSSSS)占鉴定菌株的46.2%,还有Unknown类型的菌株占38.5%。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湖北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主要致病型由R4变成了R9,且出现了以前没有的R8(SSRSSS)类型和Unknown类型。同时,鉴定了Xa7和Xa23介导的湖北省白叶枯病菌的抗性,Xa7有2个分离菌株可以克服其抗性,而Xa23能抗所有分离菌株,因此在湖北省可以利用这2个基因进行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  相似文献   

9.
蔬菜根际细菌R2–2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昆明市郊蔬菜根际分离细菌,经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R2-2,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鉴定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对R2-2与植物病原细菌(甘蓝黑腐病菌、魔芋细菌性软腐病菌、海棠斑点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病原真菌(疫霉菌、尖镰孢菌、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试验,结果显示,R2-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达6.83 cm和7.03 cm。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JN648098。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的变异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的变异问题,日本最先有过报导,这是由于1957年福冈县等地种植的抗病品种“朝风”突然丧失抗性而引起的.其后鹫尾(1966)、Buddenhagen(1969),以及南京农学院和我所等(1976~1978)在这方面进行的研究都表明:白叶枯病菌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确有不同,但只是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质(小种)的区分,所以一些抗性不同的品种,对不同菌株的互作反应,只表现水平梯度的连续性差异.因此,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东南亚国家一般都把白叶枯病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分布和分化,为生产上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国鉴别寄主(金刚30、特特普、南粳15、爪哇14、IR26)对2013年从广西南宁、东兴、防城港、钦州、岑溪等地水稻病区分离得到的29株水稻白叶枯病菌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同时采用部分近等基因系对5株南宁分离菌株致病性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29株菌株在5个鉴别寄主上均出现感病反应,均为SSSSS模式,为强致病菌;5株南宁分离菌株能使目前抗谱最广的水稻材料CBB23感病。【结论】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出现极大分化,需加强对该病害的防控及水稻抗病材料的筛选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细菌性病害的抗性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抗性反应不同的水稻品种接种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幼苗叶片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叶片的PPO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的抗性无关;在接菌叶,抗病品种的酶活性与对照接近,个别品种增加明显,而感病品种酶活力明显下降。抗性反应不同品种接种白叶枯病菌后PPO的变化趋势不因土壤中N肥的变化而改变。同一品种对白叶枯病菌不同毒力菌株和两种病害的反应与品种和病原的表型特征有关。因  相似文献   

13.
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新致病型的发现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广东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变异动态监测中 ,发现了在中国鉴别寄主金刚 3 0、Tetep、南粳 15、Ja va14、IR2 6上的反应为SSSSS模式的菌株。该菌株有别于SRRRR(Ⅰ型 )、SSRRR(Ⅱ型 )、SSSRR (Ⅲ型 )、SSSSR(Ⅳ型 )、SSRRS(Ⅴ型 )、SRSRR(Ⅵ型 )、SRSSR(Ⅶ型 )、RRRSR(云南菌型 ) 8个类型 ,是一个新致病型菌系。对该菌系致病性测定的结果显示 ,其致病谱广、毒性强 ,是一个高致病性菌系  相似文献   

14.
首先测定了离体条件下6个拮抗细菌菌株对水稻稻瘟病菌、纹枯病菌、恶苗病菌和白叶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然后,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上述6个菌株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并以菌株B5423和Pf7-14为代表,测定了这两个菌株在稻株上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上述6个菌株对水稻主要病原菌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菌株B5423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最好,施用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56.23%和49.25%,显著地高于其他5个菌株;在相同的浓度下,Pf7-14(对抗生素萘啶酮酸具有天然的抗性)在稻株上的定殖能力比B5423-R(B5423的利福平抗性的突变体)强。  相似文献   

15.
拌种灵四氢呋喃与乙醛酸乙酯或丙酮酸乙酯衍生合成出2个希夫碱化合物(Ⅰa和Ⅰb),经硼氢化钠还原合成2个拌种灵的氨基酸衍生物(Ⅱa和Ⅱb),并经熔点测定、NMR和MS表征。以拌种灵为对照药剂,测定了4个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个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均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柞蚕抗菌肽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柞蚕蛹诱导含抗菌肽的免疫血淋巴,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X(?)(?)pv (?))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中国白叶枯病菌Ⅳ群强致病力菌株(RX77)的抑菌圈直径达12mm。电镜观察抗菌肽作用于白叶枯病菌能使其细胞膜破坏,内容物渗出而致死亡。处理10~30min即有效果。将抗菌肽与白叶枯病菌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接种于水稻秧苗及孕穗期的叶子上,20天后调查病斑平均长度,经方差分析认为抗菌肽对病菌致病力有显著的减弱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NH4 )2SO4分步沉淀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培养液中分离到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有解毒作用的物质,即解毒粗蛋白(Crudedetoxificationprotein,简称CDP)。该解毒粗蛋白可以明显解除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对水稻苗期生长的抑制作用、减轻毒素注射引起的烟草叶片组织坏死反应。运用滚动式等电聚焦电泳(RPIE)和离子交换层析(FPLC)技术,对解毒粗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SDS PAGE电泳鉴定结果表明,该解毒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47 9kD。研究结果还表明该解毒粗蛋白对热和蛋白酶K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反复通过寄主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和生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致病力强弱不同的四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反复接种在两个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上,测定比较了反复接种12代后的菌种和原始冻干菌株的致病力与若干生化性状。致病力弱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能力增强,致病力强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力逐渐减弱;病菌的胞外粘多糖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致病力的变异相一致,但菌的生长速度和胞外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异无明显规律。本文还讨论了寄主抗性的遗传背景对病菌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检测到水稻白叶枯病菌能产生一种“跨菌调控因子”,在固体平板上,这种因子由白叶枯病菌分泌到细胞外后可以扩散并进入甘蓝黑腐病菌,调控甘蓝黑腐病菌致病因子的表达。本研究从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克隆鉴定了一个与这种“跨菌”调控因子合成有关的基因rpfF,通过转座子诱变和标记置换技术,构建了rpfF突变体,突变体丧失了产生这种“跨菌”调控因子的能力,在水稻植株上的致病能力明显减弱,DNA序列分析得知rpfF基因编  相似文献   

20.
选用523培养基(523)、营养培养基(NA)和改良胁元培养基(WF—P)对水稻白叶枯病菌(B—3)和条斑病菌(A—1)的回收率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的回收率范围为12.3%~76.6%,其中A~1的平均回收率较高,达61.5%.B—3的平均回收率很低,仅为26.3%.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回收率亦存在明显差异,A—1在NA上的回收效果最佳,回收率达75.9%.在523和WF—P上较差;WF—P对B—3的回收率亦达46.1%,几乎是523和NA培养基的3倍.WF—P和NA可分别作为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基础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