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新疆昌吉州东部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过程,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法对昌吉州东部平原区2016年63组地下水水质取样点及54组2012-2015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州东部平原区2012年地下水阳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Ca^2+> K^++Na^+> Mg^2+,阴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HCO3-> SO42-> Cl^-;从2013年开始,SO42-逐渐增大,Ca^2+逐渐减小;到2016年阳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Ca^2+>K^++Na^+> Mg^2+,阴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HCO^3-> SO4^2-> Cl^-。水化学类型由2012年HCO3-Ca·Mg(Ca·Na、Ca·Na·Mg)型向2016年HCO3·SO4-Ca·Na·Mg(Ca·Mg、Ca·Na)演化,这主要与含水介质的风化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有关,而蒸发浓缩作用更加体现在承压水区的上部潜水中。地下水中Na^+、K^+、Cl^-主要来自岩盐的溶解;Ca^2+、Mg^2+主要来自蒸发岩溶解;SO4^2-主要来自石膏(CaSO4·2H2O)和芒硝(Na2SO4·10H2O)的溶解。Cl^-、SO^2-4除来自岩盐的溶解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壤盐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栽培在4块含盐量不同的土壤中的4个春小麦品种(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性状与土壤盐分含量及各盐离子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壤全盐含量的提高,各品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都有显著提高,千粒重和产量有所下降,各品种的产量在土壤全盐含量小于0.3%时下降不明显,只有当各时期土壤平均含盐量达到0.36%时才会显著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其产量的负相关不显著,说明低浓度的土壤盐分对春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要大于对产量的影响,籽粒蛋白质与产量的矛盾不是绝对的,大多数土壤盐离子含量与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与产量和千粒重呈负相关。对籽粒蛋白质影响最大的离子是:Na^ 、K^ 和SO4^2-,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离子是Mg^2+和Cl^-;SO4^2-,Ca^2 ,K^ 和Na^ 对千粒重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甘肃河西戈壁植物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样带+样方"方法,以河西戈壁典型区域64个样地上的576个样方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河西戈壁植物群落组成特征、生活型谱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出现81种植物,分属于21科60属,其主要分属在藜科、菊科、禾本科、蒺藜科及豆科中(属、种百分比和均在55%以上),其余16个科植物几乎为2属2种或单属单种。草本层优势种植物为短命避旱的1年生草本-盐生草、画眉草、五星蒿、小车前、蝎虎驼蹄瓣,灌木层优势种为超旱生植物红砂、合头草、泡泡刺、中亚紫菀木、膜果麻黄,乔木层植物仅有胡杨1种。植物群落几乎由灌木和草本组成,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草本为主。该区域整个植物群落呈现出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大,均匀度指数Jsw值、物种总数N均较小。  相似文献   

4.
土壤改良剂MDM对草甸碱土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改良剂MDM对松嫩平原草甸碱土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MDM可显著改善草甸碱土的交换能力和降低土壤溶液的含盐量,与对照相比,经0.90L/m^2MDM处理后的草甸碱土碱化度(ESP)降低了64.47%,水溶性盐中CO3^(2-)含量降低了72.80%,Na^ K^ /Ca^(2 ) Mg^(2 )’降低了87.20%,土壤的电导率下降了27.18%,此外土壤的pH下降了0.5;改良剂的施用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最终提高其产量,与对照相比,经0.90L/m^2MDM处理后的水稻出苗率提高了14.29%,株高增加了36.19%,水稻的单株产量增加了117.43%。  相似文献   

5.
文中在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筛选了16个群落优势种,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16个优势种、共120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物群落优势种负关联种对数显著多于正关联的种对数;2)16个优势种种对间关联率较高,且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说明该区大多数人工植物群落比较脆弱,群落结构简单,应加强其科学管护;3)正关联的种对主要体现了种对间生物学特性相近,对生境的生态适应性相似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而负关联的种对间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条件的适应性相异或存在相互竞争。乔木层中小叶杨与油松,灌木层中乌柳与柠条锦鸡儿,草本层中沙生冰草与披碱草等种对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植被恢复中不宜混种。而不同层间的小叶杨和沙棘、沙生冰草,油松与达乌里胡枝子、新疆杨与柠条锦鸡儿、鹅观草等种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植被恢复中适宜混种;4)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聚类分析结果和植物种的生态习性及分布范围,将16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6.
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不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根据对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县东坡林区)的人工及天然林研究表明:(1)当地林下植物一般以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种占绝对优势,3项合计占到所有植物种数的72~100%;(2)各种林地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都很低,分别为0~5.02%和1.94~17.56%;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云杉林(55.02%)>小叶杨林(17.56%)>白桦林、白榆林和山杨林(5.45~8.40%)>荒草地对照(4.63%)>油松林、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林(2.10~4.09%);(3)各种林地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灌木层优势种类以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蒙古荚蒾(Viburnum mongoli-cum)为主,草本层优势种类以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为主,其次有各种蒿类(Artem isi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灰藜(Chenopodium album)、苦菜(Mulgedium tataricum)和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等;(4)林下灌木既少且物种多样性极低,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不大。各林地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和)大小顺序为:小叶杨林(5.83)>白榆林、油松林、油松+落叶松林(5.03~5.50)>白桦林、荒草地对照(4.48)>山杨林(3.28)>落叶松(2.89)>云杉林(1.13)。  相似文献   

7.
以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山坡上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兰州市荒山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兰州市荒山植物种共127种,分属37个科,94个属,其中蔷薇科为16个种,禾本科为15个种,菊科为15个种,豆科为14个种,藜科为6个种,分别占所有科数的12.60%,11.81%,11.81%,11.02%,4.72%。调查区域内植物种属数在41~51之间,种数在51~61之间。乔灌层,蔷薇科的植物种数最多,草本层,禾本科和菊科的植物种类最多;东坡、东北坡的植物种数多于西坡、西南坡的植物种数。在兰州荒山区,乔灌层,刺槐、柽柳、杨树、侧柏、柠条、红砂生长较好;草本层,束伞亚菊、长芒草、中华隐子草、骆驼蓬、冰草、刺蓬、生长较好,在以后的兰州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应以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乔木为辅;并配合一定的工程措施,增加雨水的蓄积和入渗。  相似文献   

8.
羊草和脱硫石膏对内蒙古河套地区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脱硫石膏和耐盐植物改良与培肥盐渍化土壤的作用与效果,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硫酸盐盐渍化土壤上设置田间试验,测定施用脱硫石膏(30 t·hm-2)与不施用脱硫石膏并种植羊草后土壤盐分及基础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季灌溉可大幅度降低土体p H值、电导率(EC)和盐分离子浓度,施用脱硫石膏可加快降低土壤碱度,主要盐分离子Na+和SO42-分别降低了80%和39%以上,但EC略有提高,导致养分淋失;羊草对脱硫石膏有良好的反应,生物量提高了30%,但全磷含量降低了22%,全氮、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种植羊草降低Na+和SO42-含量至3.38 mg·kg-1和132.27 mg·kg-1,且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2%和37%,同时施用脱硫石膏效果更好一些。说明脱硫石膏与羊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可加速盐渍化土壤改良的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适当增加施用P、K肥料,以补充养分不足。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对寄主植物花及其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4种豆科牧草,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蓟马对上述4种寄主植物的行为选择趋性,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采集植物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化合物组分及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空气对照比较,牛角花齿蓟马对紫花苜蓿表现显著偏好选择,选择反应率为70.6%,对其他3种寄主的行为反应差异不显著。两项选择中,与红豆草、红三叶比较,牛角花齿蓟马显著趋向选择紫花苜蓿,选择反应率分别为78.3%和68.7%,其余各组合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花释放的挥发物中,4种牧草共鉴定出40种化合物,分别是烷烃1种,醇类9种,酮类2种,醛类5种,酯类9种,萜烯类13种,酚类1种。因子分析显示,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因子1, 2, 3分别解释了总方差概率的56.65%,24.47%和15.63%,对3个因子挥发物组分的贡献大小依次是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0.
草甘膦(glyphosate)又名镇草宁、农达(Roundup)、草干膦、膦甘酸。广义的草甘膦是各种草甘膦盐的总称,狭义的草甘膦是指草甘膦酸(除草时真正起作用的部分)。草甘膦是美国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种茎叶处理内吸传导型、慢性非选择性无残留有机磷除草剂,产量和使用面积可谓世界第一大除草剂。可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等40多科的杂草植物,具有内吸、高效、广谱、施用较安全、成本较低等特点,且杀草谱广,可杀根,使用方便,效果好,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2012年全世界使用量70万t,使用面积1.7亿hm2以上,国内产量39万t,使用面积约1.0亿hm2[1],在重庆万州区使用量近100 t,使用面积2.3万hm2以上。据笔者调查,草甘膦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任意与非农药成分混配、随意加大或减少用量、使用方法不当等,导致作物药害发生、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效果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沙坡头人工植被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多年的植被调查和沙层水分动态的观测资料,对沙坡头地区无灌溉条件下人工植被33年演变过程中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人工植被已经演变为以油蒿为主的灌木半灌木+一年生草本+孢子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植被。(2)人工植被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为主,辅以少量的地面芽植物,没有地上芽和隐芽植物,生活型谱不完整。与天然油蒿群落比较,人工植被种类少、投影盖度低、根栖层水分严重亏缺。(3)投影盖度是荒漠半荒漠植被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工植被演变初期投影盖度波动性上升。7—16龄为鼎盛时期,投影盖度为30%左右。随后又波动性下降。这种波动性变化规律在判断沙漠化程度时有意义。(4)人工植被演变过程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近似“∩”型。种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其成负相关,近似“U”型。(5)流沙群落、3—33龄的人工植被的种多度分布模式为几何级数型。天然油蒿群落和红砂—珍珠群落为对数正态分布。1—2龄的人工植被种多度分布模式完全受人为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13.
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硫酸钠盐渍化土壤布置田间试验,研究种植草木樨和施用脱硫石膏(30 t·hm~(-2))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春季灌溉洗盐大幅度降低土体土壤p H值、盐渍化程度,尤其是表层土壤,p H值和EC值分别降低1.54~2.07和7%~69%,主要盐分离子Na+和SO42-分别降低了80%和39%。施用脱硫石膏对灌溉洗盐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20%、15%和50%;施用脱硫石膏提高草木樨生物量34%,但植株磷含量降低了42%。种植草木樨大幅度降低土壤EC值和盐分离子含量,表层土壤主要盐分离子Na~+和SO_4~(2-)含量分别从670 mg·kg~(-1)和2 500 mg·kg~(-1)降低至3.38 mg·kg~(-1)和140.80 mg·kg~(-1),降低了200倍和16倍;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6%和40%,而有效磷、有效钾却降低了49%和26%,同时施用脱硫石膏,尽管对土壤p H值、EC值和盐分离子浓度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也相对有所增加。说明草木樨具有很好改良培肥盐渍化土壤作用,与脱硫石膏也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可加快盐渍化土壤改良培肥,但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4.
以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优质植物性蛋白饲料紫花苜蓿"甘农3号"为试验材料,在室外防雨网室内,采用盆栽营养液沙培法,在适宜氮素供应水平210 mg·L-1基础上,研究NO_3~--N和NH_4~+-N混合的7种配比(NO_3~--N/NH_4~+-N分别为12.5/87.5、25/75、37.5/62.5、50/50、62.5/37.5、75/25、87.5/12.5,依次标为1/7、1/3、3/5、5/5、5/3、3/1、7/1)对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各部位硝酸还原酶(NR)、固氮酶活性及钼(Mo)、铁(Fe)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部位来看,紫花苜蓿NR活性、Mo含量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叶根茎,而Fe含量则表现为根叶茎;不同配比下各部位NR活性均表现为配比中NO_3~--N比例大时,其活性较高,尤其是生长前期当NO_3~--N/NH_4~+-N为7/1时,各部位NR活性均最高;不同配比对根中Mo含量的影响在苗期与NR趋势相近,在NO_3~--N比例大时达最高。现蕾期与固氮酶活性相同,1/7时最高。成熟期同固氮酶与NR活性,均为5/3时最高;不同配比对根中Fe含量的影响与固氮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苗期均为1/7处理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均为5/3处理最高。(2)从生育期来看,紫花苜蓿全生育期NR和固氮酶活性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NR活性在盛花期最高,即盛花期氮代谢能力最强,且各生育期均为配比中NO_3~--N比例大时NR活性高,氮代谢能力较强;固氮酶活性在结荚期最高,即结荚期根瘤固氮能力最强,且苗期和现蕾期均表现为1/7处理其活性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5/3处理活性最高;不同配比对茎和叶中Mo、Fe含量的影响基本相同,现蕾期至盛花期在配比中NH_4~+-N比例大时含量最高,结荚期至成熟期在配比中NO_3~--N比例大时含量最高。(3)NR和固氮酶活性相互关系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不同:在紫花苜蓿生长前期(苗期至现蕾期),NO_3~--N/NH_4~+-N=7/1时NR活性最大,1/7处理NR活性最小,而固氮酶活性则相反,二者表现出拮抗关系;在紫花苜蓿生长中、后期(盛花期至成熟期)NR活性与固氮酶活性均在NO_3~--N/NH_4~+-N=5/3时达最大值,二者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