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大豆疫霉菌(PhytoPhthra sojae)卵孢子萌发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1个月的大豆疫霉菌卵孢子在水琼脂或土壤薄膜上均可萌发,在水琼脂上萌发只形成芽管,在土壤薄膜上萌发形成芽管和孢子囊.卵孢子在两种基质上萌发最适温度为18-24℃.光照刺激卵孢子萌发,抑制孢子囊的形成.卵孢子萌发不需外源养分.不同菌株卵孢子萌发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研究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侵染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菌的孢囊梗属于多级有限生长,其孢子囊萌发后形成多种真菌形态,如游动孢子、芽管、孢囊梗及次生孢子囊:芽孔位于孢子囊一端、两端或四周,在1个芽孔处可萌发1根、2根或多根芽管,位于基部的芽孔萌发能力较强.该菌培养35 d后可产生厚垣孢子.培养45 d可产生大量的卵孢子,菌龄为10 d时产生孢子囊的萌发率最高.温度为16~24℃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在26℃以上萌发形成芽管.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的最适pH值为6~8.超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可通过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从荔枝果皮的嵴点裂缝处与皮孔处侵入,并在果皮内扩展,直到荔枝的内果皮.试验结果加深了对该病菌的了解,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深入理解荔枝霜疫霉在果园内侵染流行规律,利用植物病理学方法,通过离体培养研究了环境因素对荔枝霜疫霉游动孢子释放、萌发及卵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荔枝果肉培养基中,孢子囊萌发的温度等于或小于孢子囊形成的温度时,孢子囊主要以释放游动孢子的方式萌发,28℃是荔枝霜疫霉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临界温度。荔枝霜疫霉在荔枝果肉培养基中,于26℃下培养7 d后,游动孢子释放最适温度范围为12~20℃,最适pH值为5~7;游动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4℃,最适pH值为7~9;孢子囊在水滴中才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滴中方可萌发。荔枝霜疫霉在荔枝果皮和叶片煎汁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卵孢子。当温度为28℃,pH值为5,12 h光暗交替光照时,卵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可达到49.68%;温度是影响孢子囊萌发和萌发方式的主要因素,水是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的必要条件。卵孢子广泛存在于果园中,为翌年初侵染源;荔枝霜疫霉主要以游动孢子再次侵染寄主。  相似文献   

4.
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使大豆疫霉菌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结果表明,卵孢子菌龄、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及其浓度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生活力。胡萝卜琼脂平板上24℃密封培养条件下,30d菌龄的卵孢子中只有10.56%处于萌动状态,但经0.4%的KMnO4处理20min 或35℃处理5d后,萌动率分别提高到58.49%和83.55%,但并不萌发。以3ml大豆感病品种Sloan的根系分泌物为培养液,26℃黑暗或光照培养7d即可获得80%以上的卵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5.
嗜线虫致病杆菌代谢物拮抗大豆疫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测定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发酵液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及萌发的影响,采用种子和土壤处理的方法研究了发酵液对幼苗发病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发酵液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0ml/L发酵液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6ml/L发酵液的抑制率仍达68.86%;发酵液能强烈抑制大豆疫霉的孢子囊形成,10ml/L-100ml/L的发酵液处理孢子囊8天后的抑制率分别达97.04%和99.19%,5ml/L发酵液仍达到82.74%的抑制率;发酵液对孢子囊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处理后48小时,6ml/L-100ml/L发酵液的抑制率达72.94%-88.56%;发酵液浸种结果表明,发酵液浓度为25ml/L-50ml/L对大豆种子萌发均没有显著影响。用浓度为50ml/L的发酵液处理种子,播种后9天,病株减退率可达79.8%,但12天调查,病株减退率仅达34.4%。发酵液处理带菌土壤能有效减轻大豆幼苗的发病率,50ml/L发酵液处理的病株减退率为76.3%,化学农药甲霜灵处理的病株减退率为84.0%。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土壤含水量较大情况下,对导致大豆苗期死亡和成株期茎部褐色腐烂的病原菌的形态、生理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胡萝卜琼脂(CA)上生长缓慢。菌丝柔韧、无隔,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CA上和水中产生大量圆形间生厚壁孢子,只在水中产生大量卵圆形孢子囊,孢子囊长宽比为1.3,不形成乳突。孢子囊脱落后具短柄。孢囊梗不分支,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直径35~42μm,雄器下位。最适生长温度22℃~35℃,最高生长温度37℃。能利用淀粉作为唯一碳源,淀粉水解指数89%。在含有0.125mg/ml孔雀石绿的CA上能正常生长。寄主范围窄,只侵染大豆、豇豆等少数豆科植物。该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megaspermavar.sojae。  相似文献   

7.
茶籽播种后,在播种行上面,经长期日晒雨淋,形成一层较厚的板结层,妨碍茶芽穿出土表,如能从茶籽萌发之日起进行遮荫,保持土壤湿润,就有利于茶籽的萌芽和顺利出土,使出苗齐全。未出土的幼芽处于叶绿素形成的第一阶段,因无光照,叶绿素不能形成,生长细弱、机械组织不发达、水  相似文献   

8.
幼苗期到生长期的水稻经常发生水稻霜霉病,其叶身生有黄白色斑点,植株萎缩,不久叶身变黄桔死。病情轻时,叶鞘的出叶受到抑制,稻穗畸形或垽瘪。病原体是鞭毛菌类的绿状菌,本菌主要在冬性禾本科杂草和麦类等植物的组织内,以卵孢子或菌丝状越冬。第二年春天形成游动孢子囊,由于下雨或水灾,出了芽的游动孢子游出感染水稻。磨碎病症典型的感病水稻叶身,用常法分离病毒,从大多数试数中都可得到小球形颗粒。这种小球形颗粒区带的VV光谱呈典  相似文献   

9.
夏季在茶园通常是指春茶采摘结束后到秋茶开采前的一段时问。茶树经春茶采摘后,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刺激了潜伏在小桩部位的胶芽,使之进入孕育时期。地下部出现了第二次生长高峰,茶根能从土壤中快速吸收无机养分,供给夏茶萌发需要。虽然夏季的光、热、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对化学整枝作了不少试验,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想从农艺技术上进行一些改进。一、棉花“抑制整枝”的设想棉花主茎上叶原基形成之后,一、二级芽原基也相继分化。通常第一片真叶的腋芽不萌发,第二片至六片真叶腋芽生长出营养枝来,第五至七及其上各叶位腋芽形成果枝,而后从果枝腋间萌发出疯杈来。这些芽(一、二级芽)都具有萌发和潜伏的双重性,这除了和遗传性特性有关外,和影响棉花的条件有着重要关系。据现代植物生理研究,认为在一定时期打去腋芽,植物内部可以产生生理上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人参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参疫病菌生长发育温度幅度是10—32℃,最适温度为25℃,病菌在 PH 值3.5—11.5之间基础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以 PH 值6为最佳。病菌在55℃、10分钟以上,50℃、20分钟以上,45℃、40分钟可全部死亡。孔雀石绿浓度为10~(-5)—1/8×10~(-6)以上时,病原菌可以生长,而在孔雀石绿为10~(-4)以上时,病原菌不能生长。病菌利用淀粉能力强,淀粉水解指数为0.6—0.88。恶霉灵浓度为10—150ppm 时,对病原菌生长有部分抑制作用。液菌在 CMA、OMA 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快,在 V_4A,OMA 及参根汁液培养基上可产生大量卵孢子,在 PPA 和茎叶汁培养基上不产生卵孢子。光照处可使孢子囊、卵孢子的产孢量增加。人参疫病菌均为同宗配合。  相似文献   

12.
测定玉米褐斑病的适宜侵染时期及不同叶龄玉米叶片浸提液对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龄玉米感染褐斑病的程度不同,5~7叶期玉米较易感病,其中,5叶期玉米上褐斑病发生最重,郑单958和浚单20病情指数分别为51.1和32.5,显著高于其他叶龄。郑单958和浚单20的玉米叶片浸提液均能提高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率,其中,以第5片叶的浸提液对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提高最显著,郑单958和浚单20第5片叶的叶片浸提液分别比对照的萌发率提高15.1%和38.8%。因此,5~7叶期玉米易感褐斑病,玉米褐斑病的最适宜侵染时期为5叶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室测定和温室盆栽方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它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97%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和繁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该3种药剂能够明显抑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值依次为0.1208μg/mL、0.1563μg/mL和0.3603μg/mL。浓度为10.0μg/mL时,对孢子囊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对卵孢子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4.5%、59.5%和55.0%。接种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以上3种药剂喷药后7d防效依次为73.4%、68.8%和60.5%,其余的5种杀菌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aojina)在大豆叶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在PDA上快86%,在小白菜琼脂和番茄琼脂培养基上的产孢量分别约为PDA的8倍和6倍。此菌的生长发育温度最适为25—28℃,低于15℃或高于35℃均不适宜。黑暗条件较为有利。在pH4—9之间,均能生长和产孢,但以pH5生长最适,pH6—7产孢量最多。分生孢子在蒸馏水里亦萌发得很好,半小时就能萌发,经3—4小时后萌发率显著上升,5小时萌发率达90%以上。在10—40℃之间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8—30℃。以pH7萌发最好。黑暗条件有利萌发,阳光直射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2年试验结果表明,40%氰草津胶悬剂对蔗田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均具有良好的防效,且对甘蔗安全,是一种防除蔗田杂草的优良土壤处理除草剂,田间使用每公顷以3000-3750mL(有效成分1200-1500mL)为宜,在甘蔗下种覆土和大培土后,土壤潮湿,杂草萌发前或早期芽后进行土壤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前言茶作为多年生作物,周年均可以从树冠上采摘鲜叶。通常,带茎的一芽二叶是标准的采摘新梢。采摘与修剪是与新梢萌发有紧密联系的两项重要栽培措施(Wight 1955,Rahman和Baruah 1980)留鳞片和留鱼叶采摘是两种主要的采摘系统,即分别采摘鳞片和鱼叶以上的芽叶。经过修剪后,节间的休眠芽即行萌发。首先,最外面的芽包片打开再形成鳞片,称之为第一鳞片。接着,第二鳞片萌发使休眠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多次掰苗移栽扩繁技术何廷飞(云南省会泽县农技中心654200)1前言马铃薯的每个芽眼有一个主芽和两个以上副芽,主芽先萌发,副芽受抑制呈休眠状态。当主芽受到破坏,副芽萌发。我们用刚育成尚未脱毒的“合作88号”品系多次掰苗移栽观察,其目的,一是探索...  相似文献   

18.
采用植物激素ELISA方法,研究了杂交水稻各器官内源细胞分裂素(iPA)的变化及其与再生芽萌发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头季稻齐穗后5-19d稻株叶和叶鞘中内源激素iPA的含量较低,再生芽生长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齐穗19d以后,内源激素iPA含量增加,再生芽萌发、伸长的速度也相应加快。前期(齐穗后19d)下部节位茎中iPA含量高于上部节位,低位芽长于高位芽;后期(齐穗后33d)上部节位茎、芽的iPA含量高于下部节位,上位芽生长速度则快于下位芽,可见,再生芽萌发生长与内源激素iPA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正一、分枝萌发系数概念的规定在茶叶生产中,常常要研究茶树生育与茶叶产量之间的关系,以便争取高产优质高效益。为了研究的方便,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理论上规定:把茶树各轮营养芽采摘后所留分枝平均产生下一轮营养芽的数目称为分枝萌发系数。同时还规定:当轮分枝中实际能产生下轮营养芽的分枝数与当轮营养芽采摘总数的百分比称为茶树分枝萌发百分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分枝萌发系数=(次轮营养芽总数)/(该轮营养芽(采摘)总数)分枝萌发百分率=(产生下一轮营养芽的该轮分枝数)/(该轮营养芽(采摘)总数)×100%经过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分枝萌发系数与分枝萌发百分率实质上是各轮分枝育芽能力的反应,它们反应了各轮营养芽采摘后所留分枝平均产生、孕育下轮分枝的能力,如果其值大,并且大于1,说明该轮分枝育芽能力强,平均一个分枝就能产生一个以上的下轮营养芽;相反其值小,如小于1,则表示该轮分枝育芽能力弱,1个分枝不能产生一个次轮营养芽,也就是说产生一个次轮营养芽平均需要1个以上的当轮分枝;当分枝萌发系数的值等于1时,分枝的育芽能力仍然较强,平均1个上轮分枝尚能产生一个次轮营养芽,这时该轮采摘的分枝数与次轮营养芽之间保持相对平衡。分枝萌发百分率直接反应了各轮分枝的生育能力和组成情况,它反映了尚有育芽能力的分枝在各轮分枝中的比  相似文献   

20.
前言茶作为多年生作物,周年均可以从树冠上采摘鲜叶。通常,带茎的一芽二叶是标准的采摘新梢。采摘与修剪是与新梢萌发有紧密联系的两项重要栽培措施(Wight 1955,Rahman和Baruah 1980)留鳞片和留鱼叶采摘是两种主要的采摘系统,即分别采摘鳞片和鱼叶以上的芽叶。经过修剪后,节间的休眠芽即行萌发。首先,最外面的芽包片打开再形成鳞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