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统计分析2001~2012年5~9月朝阳地区冰雹、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三类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采用探空构建方法选取临近探空站强对流天气发生日探空资料,研究与朝阳市强对流天气发生相关各项探空物理量,统计各参数阈值,进而找出朝阳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经过历史个例检验后投入本地强对流天气预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2.
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产生局地气象灾害的重要原因,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尺度结构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对中小尺度研究、预警和预报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资料、雷达资料及云图资料对青海省黄南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活动规律、天气特征、高空形势、环流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用具体实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方法,充分发挥黄南地区天气雷达的探测功能,保证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及时、准确,为减灾防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等对2019年3月21日出现在上饶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主要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上饶地区处于西南气流中,且风速辐合,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把水汽以及能量输送到上饶地区上空,高空槽东南移,带动地面较强冷空气南下,在较强冷空气的触发下,高能得以爆发释放,进而产生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在具备一定能量场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触发机制。上饶地区春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通常处在高空副热带高压边缘,低层有丰富的水汽(湿舌附近),且具备一定的热力条件以及动力条件,再加上冷空气的作用共同推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闽北是气象灾害高发地区,天气情况转变明显,由平静的天气突然转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此,强对流天气下测报针对如何开展强对流天气下测报工作预防的措施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运用2000~2005年湖南省内244个强对流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湖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强对流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72%的强对流天气出现在夜间,其中冰雹、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山区的频数大于平原,而大风在平原地区出现平均频数大于山区。通过分析强对流天气个例各气压层形势场的特点,结合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将湖南省内强对流天气划分为5种类型:地面冷锋型、副高边缘型、地面倒槽型、静止锋型、东风波影响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业务平台的地面、高空、雷达、云图及自动站实况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0日17:40出现在甘肃中部临夏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出现时,由一支低空急流轴侵入临夏地区上空深厚的潜湿层,产生强烈的流场动力不稳定形势加剧,触发剧烈的强对流运动,在地形作用下造成突发性很强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及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
通过"711"数字化雷达观测,对128个对流单体、复合体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青海海南州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源地及影响海南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对灾害性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流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和强天气分析技术,对兰州市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针对致灾最重的7月13日雹暴天气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中尺度分析;同时,将2013年8月连续5 d的强对流天气与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500 h Pa高空蒙古冷涡与新疆至青海一带的大陆高压相配合,使兰州地区处于冷涡西南部的西北气流控制下,从冷涡底部不断分裂下滑的冷槽,中高层冷槽和低层暖温度脊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建立和发展,极易造成兰州地区午后强对流天气。蒙古冷涡的位置及强度,决定了兰州地区连续性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日数、对流性天气的强度及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9.
利用镇海一般气象站2009—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镇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雷暴日的天气图对镇海地区的天气形势作了划分。针对镇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强雷暴天气形势特征进行着重分析研究,归纳出有利于镇海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总结出了不同强对流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和预报指标,供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强雷暴天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朝阳地区2011—2015年近10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观测资料,统计出强对流天气的易发区,并结合地形对易发区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游移入朝阳地区的强对流多在途经朝阳地区的行政边界沿线分布,当地新生的强对流易发区分布在朝阳境内山脉的迎风坡、山脉背风坡与沿河平原毗连地带、河流与丘陵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