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奶牛性别控制(Sex Control)是通过人为干预或操作,使母牛按照人们需要繁殖后代的生物技术。通过性别控制可以增强奶牛选择强度,提高繁殖效率,加快遗传育种进程,增加良种奶牛数量,提高牛群质量,促进奶牛向质量型发展,因而性别控制对奶牛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5月7日,从内蒙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了解到.奶牛性别控制冷冻精液技术今年首次在武川县推广试行。 据了解,武川县现有奶牛9800头,其中能繁母牛6800头,奶牛占有量在全市9个旗县区倒数第二。奶牛单产水平低下,总产量也低,严重制约了当地奶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复方能量合剂治疗奶牛代谢病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奶牛二场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奶牛场,年均存栏奶牛1800余头,饲养量达2600多头,年均产奶达550万kg,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消灭奶牛的代谢病,在该场建立了奶牛代谢病治疗试验试点。奶牛的各种代谢病,仍然是困扰奶牛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奶牛每年发生的代...  相似文献   

4.
奶牛干奶一般控制在怀孕6.5—7个月左右,干奶后有利于奶牛乳腺机能的恢复和胎儿的发育,为奶牛机体的调整和提高下胎的产奶量作准备。  相似文献   

5.
奶牛保险的经营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地为了加快奶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开展奶牛养殖试点是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经验,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和体系的一种尝试,有效防范和降低发展奶牛的养殖风险,保护奶农养殖积极性,确保奶牛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了让广大养殖场(户)了解奶牛保险的有关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奶牛保险的经营风险,特刊登本文,供广大从业者在从事奶牛保险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奶业产业化发展,奶牛庭院式养殖方式正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以小区为载体的规模化、规范化养殖过渡。小区内奶牛实行集中饲养,分户经营核算管理.方便了进入小区的奶农从事规模化奶牛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个体奶牛生产经营模式。但经过调查,目前奶牛养殖小区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奶牛的疫病的预防、监测、诊断、控制、扑灭和动物检疫,尤其是奶牛“两病”净化和防控问题.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随着广大农村和城镇郊区奶牛业的发展,奶牛数量不断增多,但由于广大饲养户对奶牛的管理上的疏忽,或棚舍的卫生条件差,或饲料营养成分不够,造成部分奶牛发生蹄病,为了控制和减少该病的发生,笔者就奶牛饲养过程中预防和治疗蹄病的发生提一些粗浅的看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奶牛子宫炎发病情况调查及综合性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危害奶牛业健康发展的常见产科疾病,也是奶牛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为了掌握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与现地防治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奶牛饲养业的健康发展,作者统计分析了1990-2003年黑龙江省垦区海林农场、8511农场、855农场、庆丰农场等6个农场的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资料,同时结合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现地饲养管理状况,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特点、发病规律、防治措施,提出了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奶牛猝死症又称肠毒血症.魏氏梭菌病,由于奶牛猝死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且本病多发生于青年牛和膘情好的奶牛,因此,严重危害着奶牛饲养业的发展。为了有效控制该病,近期笔者对我市奶牛碎死症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发病原因,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防治本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乳房炙是对奶牛产业发展中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为了减少该病的发生,提高乳品质量,对铜川市王益区某奶牛养殖小区进行了奶牛乳房灸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情况的调查,并且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乳房炎的进一步发生.  相似文献   

11.
翔宇 《山东饲料》2010,(9):32-32
奶牛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干预,使母牛按照人们的意愿繁殖出特定性别后代的技术。 正常奶牛产母犊率为32.4%至46.2%,对畜牧业生产而言,奶牛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母牛产奶,所以这严重地制约了养牛业的发展。而随着胚胎移植等繁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对奶牛生母犊的控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控制主要有3条途径:一是在人工授精前通过对X精子与Y精子分离而控制性别;二是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以控制性别;三是控制外环境来控制性别。现综合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产乳热是奶牛产犊后泌乳造成血钙水平下降而引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发生病率非常高,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产乳热增加了奶牛生育性炎症、生殖障碍和内分泌、消化等方面疾病发生的几率,对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影响奶牛产乳热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奶牛品种、年龄、体况评分、产乳热史等牛自身因子,也包括饲养管理层面的因素,如泌乳天数、干奶期、产犊间隔的控制及奶牛饲料营养水平的调控,还与气候、环境等外界因素相关,这些影响因子往往相互交织,增加了奶牛产乳热的预防和治疗难度。作者综述了奶牛产乳热的发病机理,分析研究了各种因子对奶牛产乳热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几种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奶牛饲养环境的管理、产犊间隔和泌乳情况的控制和奶牛不同阶段饲料营养水平的调控,以期为降低奶牛产乳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奶牛作为畜牧业的一个新兴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然而,奶牛养殖户所饲养的部分奶牛繁殖率偏低,主要表现为母牛产犊后发情推迟、情期受胎率低等,严重制约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奶牛饲养者必须高度重视影响母牛繁殖率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房炎给整个奶牛饲养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尤其是隐性乳房炎。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从疫病防控的角度来说,扼其源头,防重于治。因此,建议广大养奶牛户严格把握好以下3个环节:一是干奶牛必须用长效抗生素进行治疗,二是挤奶后立即进行乳头药浴,三是每月坚持对泌乳牛进行CMT检测,及时治疗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  相似文献   

15.
1奶牛牧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建设奶牛养殖园区和奶牛专业屯为载体,加速推进规模养殖进程,使全市奶牛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的散养奶牛户正在逐年减少,而一些养殖户的单体养殖规模在逐渐增大。为了提高小户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从乳品的生产饲料开始到机械榨奶,全程掌控,控制乳品原料安全。我市开始转变传统的家家户户养殖奶牛的模式,走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合作社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提高千阳县奶牛生产水平,加快奶牛改良步伐,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增加高产奶牛比例,促进广大养殖户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千阳县从2006年6月开始,进行了奶牛性控繁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继牛人工授精、胚胎移殖技术之后繁育领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该项技术在千阳县奶牛生产中应用,能使母牛在配种后胎儿性别比例得到控制,产母犊率可达到90%以上,从而加快了千阳县奶牛良种快速扩繁,对奶牛养殖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房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奶牛乳房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炎性变化.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多头奶牛.其中约1/3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奶牛乳房炎不仅影响到奶牛的产奶量、乳品质、延长产后发情和妊娠时间.严重时可使奶牛泌乳机能完全丧失而被淘汰.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病牛乳汁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以及经治疗后残留的药物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因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从一个侧面给予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氯前列烯醇缩短奶牛产犊间隔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奶牛繁殖中控制母牛适宜的产犊间隔(12~13个月),以使奶牛生产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工作中,生殖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奶牛繁殖上的人工诱导发情或同期发情技术将被广泛应用。这项技术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奶牛繁殖率,挖掘奶牛自身的生产潜力。据此我们采用氯前列烯醇对乏情奶牛进行促情的实验,找出最佳的用药剂量和方法来提高乏情奶牛的配种率,缩短奶牛的产犊间隔期。  相似文献   

19.
牛结核病是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可引起牛、猪、马、鹿、人发病,尤其是奶牛最为易感。患病的奶牛粪便、乳汁、尿液及其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结核菌,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该病分布广,传播快,危害大,对畜牧生产和人类健康均带来了严重危害,特别是奶牛危害更大。前几年,我市县区对此病进行了很好的控制,达到了国家规定控制标准。近几年来,由于受市场影响加之畜产品流通加快,该病又有抬头之势。因此,定期进行奶牛检疫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奶牛,对于保证鲜奶与奶制品卫生质量,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防止该病传播,促进奶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见的繁殖疾病,奶牛患子宫内膜炎后,使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减少、淘汰率增加、治疗费用增加和抗生素治疗期间牛奶废弃,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奶牛业发展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该病也是导致奶牛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