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本研究采用大面观测、现场模拟实验与生长情况跟踪相结合的手段,基于Dame指标和Herman模型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胶州湾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为2.09~4.28 mg/m3,均值为3.07 mg/m3;不同规格(壳长2.29~3.59 cm)的菲律宾蛤仔单位个体的平均滤水率为0.45 L/(h?ind.),单位重量菲律宾蛤仔的平均滤水率为2.52 L/(g?h);菲律宾蛤仔1龄、2龄和3龄的平均干重分别为0.18、0.30和0.42 g;胶州湾的水团停留时间为52 d,初级生产时间为1.58 d,贝类滤水时间为2.09 d;1龄、2龄和3龄蛤仔的养殖容量分别为637、378和272 ind./m2。目前,菲律宾蛤仔养殖量已超过养殖容量,建议若以2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582 ind./m2;若以3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789 ind./m2。本研究结果可为保障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乳山湾滩涂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浮游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乳山湾滩涂贝类(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后文简称蛤仔)在不同养殖季节的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容量均表现为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壳长在1.5~2.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2 692 ind.m-2,目前乳山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为1 080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尚有较大发展余地;壳长在2.5~3.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115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基本接近其实际养殖密度;壳长大于3.5 cm的蛤仔平均养殖容量为69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已超过其最佳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鸭绿江口海域初级生产力生产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根据PARSONS-TAKAHASHⅡ营养动态模型Q=(BEn)×k,对鸭绿江口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壳长1.5、2.0、2.5cm的菲律宾蛤仔年养殖容量分别为189 356.60、221 970.71、249 717.05t,养殖容量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季单位面积可放养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平均为1.48 kg/m2,深水养殖为1.17 kg/m2;夏季单位面积可放养的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平均为0.17 kg/m2,深水养殖为0.32 kg/m2.该区域菲律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已经大大超过其单位面积最佳放养容量,这也是导致该区域菲律宾蛤仔疾病频发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养殖容量评估是衡量贝类养殖活动是否环境友好、碳汇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构建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碎屑–菲律宾蛤仔(nutrients–pho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clams, NPZD-C)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构建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响应,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R2分别为0.934 8和0.926 4;不同放苗密度情境下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当苗种(2000~3000 ind./kg)的初始放苗密度分别为300、500、700、1000、1500 ind./m2时,蛤仔的预测产量分别为10.5、15.6、18.9、21.6、23.2 t/hm2;养殖容量评估结果显示,若在期望的10个月养殖时间内收获湿重为5 g以上的商品蛤仔,放苗密度需控制在1000 ind./m2以内,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判定标准,适宜的放苗密度为550~75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管理、充分发挥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的滩涂生态养殖技术,在长江口以北的黄海海区滩涂进行了菲律宾蛤仔砂仔苗、白仔苗及中仔苗3种不同规格苗种的生态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大面积增养殖条件下,砂子苗、白仔苗及中仔苗的放养密度分别为2 700、760、667粒·m-2时,捕获量分别为(7.96±0.31)×10-2、(3.03±0.12)、(1.89±0.06)kg·m-2。小面积增养殖条件下,白仔苗和中仔苗的成活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另外,滩涂养殖白仔苗经15~18个月养殖可采捕销售,亩产值7272元(15亩=1 hm2,下同);浅海底播养殖中子苗,经11个月的养殖可采捕销售,亩均产值5048元;在大规格苗种培育中,从砂仔苗(壳长1~3 mm)培育到白仔苗(壳长8~10 mm)需7个多月,亩产值1067元。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形目、帘蛤科、蛤仔属,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曾在胶州湾水域分布甚广。近年来由于自然种群资源严重衰退,目前主要以移植底播养殖为主。自2000年以来胶州湾底播养殖菲律宾蛤仔苗种主要来自福建莆田,菲律宾蛤仔的底播养殖已成为青岛的特色渔业。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掌握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动态生长情况,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 DEB)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模型,以2018年4月24日~2019年1月9日观测的胶州湾海域叶绿素a和水温为强制函数,通过现场实验和已有文献报道获取模型参数,模拟了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质量和壳长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个体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生长,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R2分别为0.9374和0.9168。敏感度指数最高的是阿伦纽斯温度TA和参考温度T1,如果TA和T1分别改变10%,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增加高达8.86%。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养殖容量动态评估提供了基础模块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在约80 hm2土池进行了菲律宾蛤仔中间育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水温20~25℃的条件下,放养密度3.0×104~5.0×104枚/m2,放养规格>1.5 mm,平均生长速度>80μm/d,最高可达250μm/d,成活率>80%;不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放养规格又偏小(壳长<0.4 mm)条件下,平均生长速度为26.6μm/d,成活率只有30%。表明放养规格、肥水、追肥、清池及适时疏苗是影响中间育成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7年7月山东省胶州湾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生物多样性和Multivariate-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评估了胶州湾底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共7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0.0 g/m2和132 ind./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和纽虫(Nemertinea)是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 )为0.69~3.77,平均值为2.35,丰富度指数(d)为0.67~3.12,平均值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5~1.00,平均值为0.81。多样性AMBI指数(M-AMBI)为0.26~0.60,平均值为0.44。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15%相似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3个群落,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较大的站位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被划分在同一个群落中,聚类结果与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切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M-AMBI指数分析显示,胶州湾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