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颡鱼红头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红头病的黄颡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HS807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为该病的致病菌,结合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HS807菌为鲇鱼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先锋Ⅳ、强力霉素、青霉素、依诺沙星、菌必治、新霉素、呋喃唑酮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
以患红头病的全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从其病灶处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扩增检测等鉴定,以及药敏性斑马鱼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药敏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从患病全雄黄颡鱼病灶处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为■爱德华菌;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2.3×105CFU,感染该菌株的斑马鱼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2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啉、克拉霉素、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湖北荆州市某养殖基地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烂身、腹水为主要症状且持续性死亡的确切病因,本研究对患病黄颡鱼进行了病原筛查,从患病黄颡鱼组织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分离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命名为Et-4。结果显示:分离菌株Et-4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携带esaV、fimA、gadB和katB四种主要的毒力基因。分离菌株Et-4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并能从病鱼中再次分离出该菌,证实迟缓爱德华氏菌是引起此次黄颡鱼持续性死亡的致病原;分离菌株Et-4对黄颡鱼的LD50为3.9×106 CFU/g,结合毒力基因谱判定其为弱毒株。分离株Et-4携带耐药基因tet A、sulⅠ和add A1,对头孢类药物、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敏感;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万古菌素等耐药;中药抑菌实验表明乌梅和丁香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t-4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3月上旬,本试验室从成都某养殖场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鉴定出溶酪巨型球菌,并分析了其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案,总结如下。一、发病状况患病黄颡鱼体长14~22厘米、体重95~120克,病鱼一般患病3~4天即死亡。患病初期,病鱼特征表现为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表轻微出血。严重期,病鱼游姿平衡失调、有的侧游,体表严重出血,皮肤溃烂,鱼嘴边缘及下颌均溃烂出血,  相似文献   

5.
自患病血鹦鹉鱼肾脏分离获得优势菌CVSX1,做分离纯化培养、生化与分子鉴定、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以期对该病有效预防和治疗。分离菌株血液培养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灰白色至略黄,周围有弱溶血环。经过涂片染色镜检,该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圆形球菌,直径约为0.8~1.0μm,多数成堆,少数散在、成对或四联状排列。该菌株无荚膜或鞭毛,亦无芽孢,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可初步鉴定为木糖葡萄球菌。菌株的16SrDNA序列比对表明,菌株CVSX1与已登录GenBank数据库的木糖葡萄球菌16SrDNA序列的相似性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VSX1与葡萄球菌属的木糖葡萄球菌遗传距离最小。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木糖葡萄球菌CVSX1对血鹦鹉幼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应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对木糖葡萄球菌CVSX1进行药敏检测,菌体CVSX1对磺胺嘧啶、青霉素G、诺氟沙星、四环素高度耐药,对红霉素、丁胺卡那敏感,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表现为中介。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鲇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5CFU。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鲇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鲇爱德华氏菌(AB050826)自然聚为一支,二者遗传距离约为0.002。鉴定结果确认JZ086为鲇爱德华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所测试的15种药物都敏感,其中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尤其敏感。  相似文献   

7.
对湖州地区患"溃疡综合征"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开展病原研究,从典型濒死的病样体内分离到优势菌TH0426,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试验成功复制"溃疡综合征"症状,证明该优势菌为黄颡鱼"溃疡综合征"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3.98×104CFU/m L。生理生化及16 S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利福平、四环素、多粘菌素B、氟苯尼考、头孢噻吩、强力霉素、头孢西丁、诺氟沙星、头孢拉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和恩诺沙星等14种药物对该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半滑舌鳎源蜡样芽孢杆菌毒性检测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鱼源致病菌L1进行了16SrDNA的鉴定、6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溶血素和4种胞外酶的定性分析以及半数致死密度测定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1为蜡样芽孢杆菌,携带与腹泻毒素相关的溶血素BL基因、肠毒素T基因、细胞毒素K基因、多效调控因子、非溶血性肠毒素5种毒力基因,不含呕吐基因;并且该菌分泌溶血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尿素酶;其对斑马鱼96h半数致死密度为3.26×10~8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等15种药物敏感。本试验旨在从毒力基因和外毒素角度评估该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潜在致病性;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为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患"红头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肝、肾等组织中分离出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生化鉴定及16S r 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HHG有很强的致病性,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对丁胺卡那、米诺环素、恩诺沙星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中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哌酮等10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利福平和链霉素3种抗生素低度敏感,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等14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控黄颡鱼"红头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患“裂头病”的黄颡鱼中分离的致病菌株,在试管和血凝板内测定了分离致病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性,选择对菌株的敏感药物组方,在野外养殖黄颡鱼池塘中进行了药物治疗“裂头病”的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分离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获得的4种联合组方抑菌效果依次为:盐酸多西环素+烟酸诺氟沙星、硫氰酸红霉素+烟酸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烟酸诺氟沙星和磺胺二甲氧嘧啶+烟酸诺氟沙星.分别对江苏省射阳和浙江省菱湖地区的黄颡鱼养殖池塘,进行野外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试验,这试验证明了这几个组方对黄颡鱼的“裂头病”均具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