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若阳红名茶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创制成功,笔者早有耳闻,真正对它有所了解是在2014年5月24日至27日的"江西太原第九届浙江绿茶博览会暨2014首届中国(太原)存兴茶博园茶业博览会"上。那天我们一行人围着金华市九康茶蔬专业合作社社长余志洪的儿子余锦科,边品茶边聊起有关若阳红的趣事。原来,若阳红属于红茶类,于2011年春在箬阳乡开始试制。箬阳乡位于金华市的西南部山区,素有"金华的  相似文献   

2.
汪光荣 《茶业通报》1999,21(2):21-23
武义县现有茶园6866.7hm2,其中有5000hm2分布在海拔高度超过150m的山区。七十、八十年代,山区茶叶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曾经都是“武义茶业”的重要支柱,在金华市乃至浙江省争得名气,发挥过平原茶区无法替代的作用。山区乡镇人们,通过种茶而逐...  相似文献   

3.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03,25(3):137-139
经营制度的创新是近代茶业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其目的是要通过经营方式企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摆脱茶业危机,振兴茶业,实现茶业的新生。虽然由于历史的局暂,这种努力的偿试没有最终达到目的。但近代茶业逆境奋起的精神可嘉,对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茶叶产业化道路,建立茶业现代企业制度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1茶业经营制度创新的背景和概貌经营制度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千百年来,我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决定了茶叶的种植、制造、销售方式,其突出特点就是小生产者性。虽然也偶有较大规模的商品经营…  相似文献   

4.
品牌、文化、资本是加快现代茶业发展的三大重要支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做强做大茶叶企业是现代茶业发展的现实和必然选择。近几年,在政府、市场及企业的合力作用下,福建省茶叶企业加快与资本市场对接并呈现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05,27(2):53-55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传统的种茶、制茶、饮茶必然要求有所创新。在发展茶业的系统工程中注入高科技,增加茶产品科技含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功能性茶族新品,发挥茶的多功能特性,是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项利民 《茶业通报》2016,(3):109-110
黄石溪是九华佛茶发源地,黄石茶叶色香味形俱佳。但目前存在茶园品种杂乱,树势退化;制茶粗放,设备落后等严峻问题。因此建议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现代生态茶叶示范园建设;提高黄石溪茶产业市场品牌公信力;促进茶业与当地文化、旅游的融合,共同推动黄石溪茶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中国茶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南宋茶业经济是宋代茶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茶业管理中心、茶叶市场中心、茶叶消费中心的临安对南宋茶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而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8.
建立茶业科学体系,必须发展茶业教育;发展茶业教育,必须有茶业科学体系的基础。全国八所高等院校巳设置茶树栽培专业和机械制茶专业;发展茶业教育,必须再设立茶业经济专业和茶业机械专业,以促进建立茶业科学体系。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完  相似文献   

9.
周理飞 《茶业通报》2002,24(1):20-21
1前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成高产优质高效茶业的物质基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管理手段是建设现代化茶园的主要途径。建瓯市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境内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青山秀水,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瓯茶业有过辉煌的历史,名冠天下的“北苑御茶”和“龙凤团茶”、“研膏茶”均产于此地,前人独特精湛的制茶工艺已载入中国茶业史册,并被历代茶人所颂扬、应用和创新。如今在这片绿树成海、茶叶飘香的土地上,已建成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茶业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又掀开新世纪的一页,在这辞旧…  相似文献   

10.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自1982年起,每年编辑刊印一册《台湾茶业研究汇报》,主要刊登台湾省茶业改良场本场、各分场及工作站的研究成果、学术调查报告及有关茶业的学木论述,亦刊登场外与茶业技术改进有关的论著。  相似文献   

11.
地处皖南山区的石台县,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及天然富硒资源的优势,大力推进物联网与现代生态茶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石台硒茶供给侧调整,推进茶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2,(3):111-113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茶业经济是中国茶叶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秦汉茶业经济发展体现在茶业文献面世,茶区扩大,名茶产生,茶叶市场出现等方面。江南、东南沿海、巴蜀和荆楚、云贵等地茶叶产区的拓展及其茶叶市场的发展,表明三国两晋茶业经济有所进步。至南北朝时期,江淮和江浙沿海一带的茶业得到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现茶叶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科学技术装备茶业;用现代管理经济的科学方法来组织和管理茶业;合理利用资源,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从而大幅度增加商品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茶叶生产经营效果的好坏。因此,必须研究和分析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的经济活力,探讨茶叶生产全过程的客观规律,使茶叶生产走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茶业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也是实现生态茶业的需要。其内涵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茶业对资源的需求,又不浪费、破坏并改善特定的生态系统环境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茶业必须在已有生态要素对茶树生育影响等基本状况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茶园复合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平衡、绿色茶业工程、茶园物质循环、茶园节水工程、茶业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茶业经济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5.
茶学家陈椽是安徽省茶业学会创办人之一,《茶业通报》首任理事长。1956年安徽省茶业学会在合肥成立,陈椽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后,马上着手筹备安徽省茶业学会的学术刊物《茶业通报》,旋即于1957年正式创刊。陈椽坚持撰写并率范在《茶业通报》上发表大量论文,毕生始终关注《茶业通报》的编辑与发行,直到谢世前不久还在《茶业通报》上发表看法。《茶业通报》是陈椽发表茶学思想的主要阵地,也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因安徽省茶业学会原理事长张正竹同志工作调动,经《茶业通报》主办单位联合《茶业通报》编委会充分讨论,对《茶业通报》编辑部人员调整如下:由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李大祥同志任编辑部主编、编委会主任,增补学会秘书长沈周高同志为编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17.
何歆 《茶业通报》2022,44(1):42-4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长期在茶业贸易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中国,此时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国内采取一些措施挽救茶业的危机,但收效甚微,有些措施甚至起到了反向作用,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近代茶业落后的面貌。中国茶业的发展受到近代中国社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茶业的发展处于恶性循环中。研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茶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对近代茶业发展史进行深刻的了解,对当今茶业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邢建华 《茶业通报》2010,(3):110-112
本文阐述了发展茶农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茶业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改革的动力支撑、化解各类危机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发展茶农专业合作社的“六大模式”和落实新时期茶农专业合作社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茶业技术形成时期的唐五代茶业技术是中国古代茶产业尤其是唐五代茶产业发展的结晶。从唐五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制造技术、茶叶贮藏和饮用技术诸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茶业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并保存在《茶经》、《四时纂要》等有关茶业著作中,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好好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论入世后中国茶业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茶业生产现状,我国茶业与世界差距分析入手,探讨了入世后我国茶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