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究采后NO处理对冷藏期间板栗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以'金优2号’板栗果实为材料,采用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溶液浸泡处理果实,观察处理对冷藏条件下板栗果实腐烂率的影响,分析测定SNP处理后果实抗病相关酶、果胶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等贮藏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SNP处理能有效地降低冷藏期间板栗果实腐烂率,贮藏180 d时,SNP处理果实腐烂率为18.89%,显著低于对照,为对照的43.60%;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SNP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板栗果实贮藏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降低了贮藏期果胶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减少了果实丙二醛的积累。【结论】NO采后处理可提高板栗果实冷藏期间抗病相关酶活性,抑制果实PG酶和PPO酶活性,减少果实MDA的积累,进而降低板栗果实的腐烂率。  相似文献   

2.
以"灿烂"蓝莓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处理对采后果实灰霉病、抗病防御酶活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羧甲基壳聚糖在果实采后病害防治、贮藏保鲜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5%和2.0%羧甲基壳聚糖处理能有效抑制采后蓝莓灰霉病发生、诱导果实抗病能力且维持蓝莓果实采后营养品质。体外培养条件下,羧甲基壳聚糖处理可明显抑制灰霉菌落生长、抑制体外灰霉孢子的萌发及芽孢管的生长,2.0%羧甲基壳聚糖抑制效果较显著(P0.05)。对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浸泡处理的蓝莓果实接种灰霉孢子悬浮液,发现果实发病率随羧甲基壳聚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羧甲基壳聚糖有效抑制了采后灰霉病的发生。常温贮藏条件下,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果实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酶(GLU)和几丁质酶(CHT)的活性,贮藏后期,2%羧甲基壳聚糖诱导抗病性效果最好。此外,羧甲基壳聚糖处理能明显保持贮藏期蓝莓果实品质,果实失重率显著下降,糖酸含量的损失明显减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大五星"枇杷为试验材料,采用50μmol/L硝普钠(SNP)溶液浸果处理20min,常温贮藏后,研究一氧化氮(NO)对果实贮藏期间膜脂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P处理明显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了脂氧含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从而抑制了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持膜的稳定性,延缓了果实的衰老进程。此外,SNP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金优2号"板栗果实为材料,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浸果处理对板栗果实采后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P处理可维持板栗果实贮藏期较高的好果率,其中SNP 0.4mmol/L处理贮藏效果最佳,冷藏180d时好果率为81.11%,显著高于对照(56.67%),且延缓了果实淀粉含量的下降,贮藏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维生素C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和含水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涂膜对枸杞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杞1号"枸杞鲜果为试材,研究了壳聚糖对枸杞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处理可有效降低枸杞的腐烂率,保持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的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维持较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果实较高的品质,延长果实贮藏期。而又以1.5%壳聚糖保鲜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木枣白熟期分别用ABA、H2O2与NO供体硝普纳(SNP)喷洒果实,对其调控木枣果实成熟的生理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不同浓度的ABA,H2O2与SNP处理,枣果实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浓度为100mg·L-1时MDA含量最高;Ca、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其中浓度为75mg·L-1时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浓度为50mg·L-1时Ca含量最高;CAT和APX活性的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浓度为75mg·L-1时CAT和APX活性均最大;DNA含量的变化呈现先缓慢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ABA比H2O2、SNP处理对DNA含量影响更明显,浓度为100mg·L-1时DNA含量最高。由此看出,ABA、H2O2与SNP对木枣果实发育成熟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其生理效果在多方面表现基本一致,有加快木枣果实成熟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0%、2%、3%、4%4种不同浓度的CaCl2浸泡果实,研究了苹果采后不同浓度钙处理对贮藏期间苹果果实硬度和不同种类果胶含量的影响,以期探明莱西地区"富士"苹果采后钙处理的最适应浓度。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苹果果实的硬度下降,水溶性果胶(WSP)含量增加,共价结合果胶(CSP)含量减少,离子型果胶(ISP)含量变化不大;苹果果实硬度与WS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S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离子型果胶(ISP)无显著相关性;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钙处理都能改善贮藏期间苹果果实的硬度,能减缓WSP含量的增加和CSP含量的减少;4种浓度的钙处理中以2%CaCl2处理的效果最好;采后钙处理能有效保持苹果在贮藏期间的硬度,有效减缓WSP含量的增加和CSP含量的减少,从而延缓了果实的软化,延长了苹果的货架寿命。  相似文献   

8.
以六年生枸杞‘宁杞7号’植株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β-氨基丁酸(BABA)的方法,研究了BABA对枸杞果实失重率、自然发病率、MDA含量、主要活性氧、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的影响,以期为增强枸杞鲜果采后抗病能力,减少果实的腐烂,延长保鲜时间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采前叶面喷施1.0 mg·mL-1 BABA诱导21 d后,可明显降低采后枸杞果实的失重率和自然腐烂率;抑制果实中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显著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提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提高抗坏血酸(AsA)和脱氧抗坏血酸还原酶(DHA)等非酶促抗氧化剂的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在枸杞第1茬坐果后开始施用1 mg·mL-1 BABA,每7 d施用1次,可通过激活枸杞果实抗氧化酶活性,提升非酶促抗氧化剂的含量,将果实氧化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有效减少果实的腐烂,延长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9.
以"洛研9908"、"洛研960108"、"洛研201101"辣椒品种6叶期幼苗为试材,用0、0.1、0.3、0.5、0.7mmol/L不同浓度的硝普钠(SNP)进行处理,研究外源NO对辣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SNP处理的辣椒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都降低,根系活力增加;在一定的处理范围内,SNP能提高辣椒幼苗抗性,起到保护幼苗的作用;NO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在0.3~0.5mmol/L时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果实发育期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多次喷洒对采后厚皮甜瓜抗病性、后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以‘玛瑙’厚皮甜瓜为试材,在果实幼果期(花后14 d)、膨大前期(花后21 d)、膨大后期(花后28 d)和成熟期(采前2 d)4个时期分别采用0.5 mmol·L-1SNP进行喷洒,以清水喷洒作为对照,观察处理对采后果实损伤接种粉红单端孢发病率及病斑直径的影响,测定果实采收及贮藏期间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分析果实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能荷水平的变化。【结果】SNP喷洒有效抑制了采后损伤接种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贮藏6 d时,分别低于对照47.4%和37.4%。SNP处理降低了果实采收时的乙烯释放量,以及贮藏期间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并使果实呼吸和乙烯跃变峰的出现推迟了2 d。此外,SNP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延缓了ATP的下降速率,提高了ADP的含量,维持了果实较高的能荷水平。【结论】果实发育期SNP多次喷洒可有效提高厚皮甜瓜果实的采后抗病性,该作用与一氧化氮延缓果实后熟,增加能量供应,提高能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胡葱为供体,以莴苣、小白菜、萝卜和黄瓜为受体,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及幼苗生长试验,对 胡葱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胡葱浸提液对莴苣和萝卜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对小白菜和黄瓜种子萌发影响不大;对莴苣、小白菜、萝卜和黄瓜幼苗生长整体上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相似文献   

12.
狭叶薰衣草与羽叶薰衣草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珊珊  廖景平 《园艺学报》2007,34(3):735-738
 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 ) 和羽叶薰衣草(L. pinnataL. ) 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 狭叶薰衣草的核型公式为2n = 2x = 50 = 14m + 10 sm + st, 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 = 50 =L + 11M2 + 13M1, 染色体组型为“2A”型。羽叶薰衣草的核型公式为2n =2x = 22 = 6m + 5 sm ( SAT) , 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 = 22 = s + 6M1 + 2M2 + 2L, 属于“2B”型。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耧斗菜属植物资源背景的探索还不够全面,繁殖体系的建成已有初步进展,创新育种工作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对耧斗菜属植物药用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已较为完善。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耧斗菜属植物,可在引种驯化、药物开发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拓展,为耧斗菜属植物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先蒿引种栽培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荣  管开云 《园艺学报》2007,34(4):1050-1054
马先蒿属植物作为一系列重要生物学问题的经典研究材料和颇具开发潜力的野生花卉资源,颇受生物学家和园艺学家的关注。然而其栽培问题至今未能解决, 致使其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多数生物学家将马先蒿栽培困难的原因归咎于其半寄生特性, 长期以来专注于探寻合适的寄主植物。作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 具半寄生特性的马先蒿在有伴生植物的栽培条件下成苗率仍然很低。由此推断可能存在其它更为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在结合文献信息和本课题组考察结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菌根真菌和其它生态因子在马先蒿引种栽培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打破传统理论的束缚而结合具体情况全面考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铅对油麦菜和四季菜心生长的影响,通过无土栽培的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铅溶液对2种植物的幼苗进行了胁迫处理,分析不同浓度铅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铅处理不同程度的影响了2种植物的生长,降低了其生长速度。但是,除茎叶鲜重和干重外,各指标仍呈现增加趋势。在相同处理时间内,高浓度的铅处理使油麦菜叶片数、叶面积、株高和茎叶鲜重、干重指标明显下降,根系鲜重、干重则呈增加趋势。在高浓度铅处理下,四季菜心的各项指标呈现降低趋势。在0.005mg/L的铅处理时,四季菜心各项指标略好于对照,油麦菜各项指标则略有降低;表明在低浓度下油麦菜对铅更敏感。在0.015mg/L处理时,油麦菜和四季菜心各项生长指标均明显降低,四季菜心降低的更多;在0.045mg/L铅高浓度处理下,油麦菜和四季菜心各项指标变化最大,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高浓度铅对四季菜心的生长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香菇鲁香L01、鲁香L02新品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菇鲁香L01、鲁香L02进行了新品种栽培试验,考察其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多重比较,研究了栽培试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xg0802产量最高,原基期比对照早2 d.xg0803子实体大,制干率比对照高1.79%,原基期比对照晚5 d.xg0802平均产量为13.2934 kg,品种与地区效应为1.3317,方差0.914,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很好.xg0803丰产性、稳定性综合评价相对较差,对照居中,综合评价一般.  相似文献   

17.
以甘蓝ZQ启动抽薹的茎尖为材料,分别提取DNA和RNA,以两对引物扩增并序列拼接得到甘蓝LFYZQ基因DNA序列和cDNA完整编码区,长度分别为2 560、1 239 bp,与花椰菜、拟南芥、芥菜和萝卜同源性分别达到91 %、87 %、86 %、87 %。该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452、394、393 bp)和2个内含子(514、807 bp),共编码412个氨基酸,内含子剪接位点均符合经典GT-AG法则。将LFYZQ与网上公布的12种十字花科植物LFY氨基酸序列按分子进化分成两类:甘蓝LFYZQ与花椰菜以及Jonopsidium属植物Jonopsidium acaule这3个分为一类;其余10种植物分为第二大类。LFYZQ蛋白分子量为46 kD,是一个不稳定的疏水蛋白,存在N-十四(烷)酰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酰胺化位点共4种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提取方法和电泳条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双向电泳的关键。为建立适合甘蓝柱头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体系,本试验以甘蓝柱头为材料,采用改良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柱头总蛋白质,通过对IPG胶条、上样量、聚焦程序、SDS-PAGE胶浓度等的优化,建立了甘蓝柱头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即选用长17 cm、pH 3~10 NL的IPG胶条,上样量150 μg,按照聚焦程序Ⅰ进行等电聚焦,第二向SDS-PAGE胶浓度选用12%,得到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片。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Jam from wild bilberries and from the blueberry culti vars ‘Bluecrop’ and ‘Berkeley’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ensory profiling and by instrumental measurement of anthocyanins, color, pH and soluble solids. The study shows that bilberry jam has more “bluish black color,” compared to a more “reddish-blue color” and “glossy” surface of the jam from cultivated blueberries. Bilberry jam was less “smooth” and higher in “viscosity” and “berry density” as well as less distinct in “flavor of flowers and fruits,” while the “blueberry flavor and odor” were more distinct in the bilberry jam than that made of highbush blueberries. Analysis of color by means of sensory hue and instrumental a Hunter lab corresponded well, as did saturation measured by the sensory method and chroma instrumentally measured.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3个花椰菜品种幼苗期叶片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花椰菜幼苗期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总体上都表现为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但还原糖含量的值都显著低于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