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1种植模式响滩镇玉米种植大面积推广的是旱地新三熟套作模式,其中又以"芋/玉/豆"、"麦/玉/豆"、"芋/玉/苕"、"麦/玉/苕"为主,常采用双二五尺、双五尺开厢双行套种玉米,为增加科饲6号的种植密度,提高其群体产量,本镇广泛采用双二二五尺开厢,实行缩行增株—行距40cm、株距20cm定距移栽。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丘陵区光热资源较丰富,旱地农作物两熟有余、三熟不足,实行多熟间套种植增加复种指数是确保四川省丘陵区粮食增收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四川省丘陵区"芋/玉/豆"模式的主要栽培技术,并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丘陵区"芋/玉/豆"模式提高了玉米产量,比"麦/玉/苕"传统种植模式玉米增产9.07%,三季作物全年产值增加4 715.25元/hm2,增幅为18.83%。  相似文献   

3.
通过间套作模式和种植技术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是山地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之一。本试验利用玉米、大豆和大蒜苗作物间套作接茬,设计玉米行间套作大豆,大豆采收后,利用玉米遮阳,秋季提早种植大蒜苗。与桐梓县常规玉米套作红薯模式进行对比,试验模式比对照模式净增收3 728.7元/667 m2。总结了该高产高效模式种植技术方法,为下一步推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西南地区玉米主要2种套作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 通过连续4年的大田试验, 对比研究了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玉/豆模式下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模式增加7.11%, 氮收获指数增加2.00%左右,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7.83%, 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增加1.76%, 而叶、茎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分别减少5.85%和2.75%。分带轮作后, 由于不同前茬对土壤养分影响不同, 再加上套作优势, 玉/豆模式下玉米在生长前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到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增加11.85%,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11.84%。在玉米氮素积累关键时期, 玉/豆模式在低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量显著高于玉/薯模式相同施氮处理, 而在高氮处理下2种模式间差异不大或者表现相反, 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也有相似的结果; 玉/豆模式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 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180~270 kg hm-2施氮量处理下较高; 花后氮素同化量玉/豆模式显著高于玉/薯; 2种模式均以施纯氮180~270 kg hm-2处理有利于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同化量积累。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川西高原半高山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套作、马铃薯-玉米套作、小麦-玉米套作3种套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行马铃薯-玉米-大白菜套作种植总产量、总产值、净收益均极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 hm-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佳伟 《种子世界》2014,(12):26-27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先玉335玉米品种的生长性状和产量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先玉335玉米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抽丝期)最大可达6.67,玉米株高最高达到371cm;种植密度在8.0万株/hm2时群体干重最大,完熟期时达1 853.4kg/hm2;先玉335种植密度在8.0万株/hm2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4 945kg/hm2,综合分析,先玉335玉米品种在东部桦甸地区,最适种植密度为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天冬单作、玉米单作和天冬-玉米套作3种种植模式,考查了整个生产过程中其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以及产值等关键指标.对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冬-玉米套作比天冬单作增收21.8%,比玉米单作增收564.9%.天冬单作虽比玉米单作增收446.0%,但天冬种植三年后才能收获药材,没有短期收益.因此,3种模式中天冬-玉米套作的效果最佳.这一研究结果为种植业提供了一条"粮-药间套"的有效增益模式.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玉米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对玉米套作大豆与玉米净作进行产量、经济效益对比。在玉米相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行间套种大豆时玉米群体的株高、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等与净作相比差异很小;净作可以增加有效穗数、行粒数和穗实粒数,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净作比套作增加玉米9.1kg/667m2,而套作比净作增收98.8 kg/667m2的大豆,增加净产值491元/667m2,套作的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1.
芭蕉芋、玉米间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芭蕉芋、玉米间套作进行研究及示范,提出了芭蕉芋、玉米问套作的关键技术,解决了芭蕉芋因生育期较长而与粮烟争地的矛盾,为芭蕉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玉米是道真县主要粮饲作物,多年来采用净作或简单套作方式种植,复种指数低,经济效益不显著。为此,为了利用3种作物不同科的特性,避免病虫害交替侵害对产品的影响,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三江镇三江村瓮溪组4户农民种植试验,探索了马铃薯/菜用玉米/蜜本南瓜3熟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旱坡地棕紫泥土上,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粮食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理化性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产量与经济效益呈负相关,二者相互制约程度约为23%,以粮食高产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套种玉米再套种甘薯间大豆的"麦、玉、薯、豆"四作模式,以经济高效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间种洋芋套种花生再套种甘薯的"麦、芋、花、薯"四作模式。②秸秆还田、间种豆科对土壤养分均有增益作用,秸秆还田对有机质、N和K的效应较为明显,间种豆科对有机质、N和P的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为材料,与大豆进行套作试验,马铃薯/玉米套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大豆在行比为2:1和2: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通过对各种栽培模式下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薯/豆在行比为2:1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材料HKE-1的薯/豆套作纯收益为2546.79 元/667m2,HKE-2的薯/豆套作纯收益最高,为2678.11 元/667m2,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南方丘陵地区采用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模式,可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两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的配套种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开展6 000株/667 m~2、7 000株/667 m~2、8 000株/667 m~2、9 000株/667 m~2 4种不同密度玉米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中,郑单958在种植密度为7 000株/667 m~2时,单产可达1 267.31kg/667 m~2,位居第1;而玉米品种德美亚2号、克玉16、先玉38P05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7 000株/667 m~2、6 000株/667 m~2、7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宜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良大豆品种,选择19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以山东省主推大豆品种齐黄34为对照,采用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通过调查与分析,筛选出菏豆39、菏豆33号、临豆10号、丰豆6号、安豆203等5个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生育期适宜,丰产性好的适宜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8.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富友9号为试验材料,连续两年在山西省阳曲县开展宽窄行种植和均匀行种植对旱地春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以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方式先玉335叶向值均大于富友9号;先玉335群体内透光性较好,下部叶片的Chla/Chlb高于富友9号叶片的,有利于改善中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宽窄行种植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Pn)高于均匀行种植;宽窄行种植上部叶片与中部叶片的气孔导度(G6)高于均匀行种植。紧凑型品种先玉335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67500株/hm2,产量可达11485.63kg/hm2;平展型品种富友9号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52500株/hm2,产量达10941.03kg/hm2。  相似文献   

19.
莫洪雨  李铁 《种子科技》2024,(5):124-127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属于间作模式,有效实施该技术,可以发挥增产增效的优势,强化分类管理,因地因苗施策,从而实现“稳玉米、增大豆”生产目标。从2年的实际种植经验出发,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技术要点,以期与相关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盆周山区地势凹凸不平,土地零散,玉米生产比较效益低,为实现增产增收,应坚持粮经饲统筹发展,合理规划种植区域,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适度发展玉(青饲玉米)/果、玉(青饲玉米)/药、玉(青饲玉米)/菜、玉(青饲玉米)/草等套作模式,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