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2006~2007年度皖麦38-96播期、密度试验表明:皖麦38-96的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10月25日以前播种,基本苗以240万苗/hm2左右为宜,迟播可增加到300万苗/hm2。  相似文献   

2.
刘西杰 《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24-124,129
2006~2007年度皖麦38-96播期、密度试验表明:皖麦38-96的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10月25日以前播种,基本苗以240万苗/hm2左右为宜,迟播可增加到300万苗/hm2.  相似文献   

3.
研究皖麦52在不同播期、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表现,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皖麦52的适播期为10月5—25日,适宜密度为180万~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皖麦50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皖麦50主要经济性状差异显著变化,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播期*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10月18日播种240~330万株/hm2和10月22日播种330万株/hm2苗产量都较高。  相似文献   

5.
皖麦50丰产稳产性及其增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0-2005年安徽省和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汇总结果,评价皖麦50的丰产稳产性及综合农艺性状。利用2003-2004年度皖麦50播期、密度试验结果,评价皖麦50高产条件下合理的产量结构和增产途径。结果表明,皖麦50既具有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皖麦19的优点,又克服了其抗倒能力弱的缺点,集高产稳产、高抗倒伏、易栽培于一体,是皖麦19理想的接班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皖垦麦1号在淮北地区的最佳播期和最适密度,开展了播期与密度的2因素5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淮北地区最佳播期为10月19—26日,最适密度为180万~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刘志超  胡凤灵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04-104,61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皖油29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密度、播期与密度互作对皖油29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皖油29栽培最佳播期为9月25日其最佳密度为15万/hm2,10月5日后播的最佳密度为18万/hm2。  相似文献   

8.
播期播量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皖麦 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皖麦 44播期弹性较大 ,10月上旬至 11月初播种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最适播期为 10月下旬。不同的播期应采用不同的播量 ,10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12 0万~ 2 2 5万 /hm2 ;10月中下旬播种 ,基本苗 2 2 5万~ 3 0 0万 /hm2 ;11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3 0 0万~ 3 75万 /hm2 。皖麦 44的品质较稳定 ,对播期播量反应总体不敏感 ,主要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筋小麦标准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7-2008、2008-2009和2009-2010三个年度对半冬性品种皖麦52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的研究及对该品种产量与产量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产量及产量因素有影响;不同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影响大,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淮北地区播期可掌握在10月12~24日,密度控制在15~22.5万苗/667m2。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密度对皖麦52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半冬性新品种皖麦52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的研究,对该品种产量与产量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年度条件下,不同播期对产量及产量因素有影响:不同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影响大,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淮北地区播期可掌握在10月12日-24日.密度控制在15.0万~22.5万/667m^2。  相似文献   

11.
皖麦44品质特性及配粉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汪建来  赵斌  赵竹  赵莉  姚大年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747-748,758
以小麦新品种皖麦44为材料,对其品质特性在年度间、地点间的变化及其与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的配粉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皖麦44属质量优质型中强筋品种,在年度间、地点间品质较稳定,面团稳定时间大多在7min以上;弱化度低,面团耐揉是皖麦44品质的主要优点。在豫麦18、皖麦19、皖麦48中搭配20%、30%、50%的皖麦44,配粉的弱化度就可降至80BU,稳定时间上升至4~5min,达到中筋粉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 ,小麦孕穗期和抽穗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与对照相比 ,皖麦 38和皖麦 19分别减产 6 1.95 %、6 0 .89%和 43 .35 %、43 .2 1%。蜡熟期的干旱胁迫对小麦有增产效应 ,2个品种分别比对照增产 7.40 %和 11.34%。  相似文献   

13.
皖麦19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播期、密度、氮肥、磷肥进行4 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出影响皖麦19 产量的主导因素。利用微机进行模拟寻优,找出单产高于8 250kg/hm 2 的最佳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了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中筋小麦皖麦52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皖麦52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施钾量、施磷量和密度;施氮量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密度、施钾量和施磷量。蛋白质含量≥15%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3.14~296.04 kg/hm2,施磷量85.08~87.96kg/hm2,施钾量96.83~105.26kg/hm2,基本苗密度2.3268×106~2.4732×106株/hm2,行距17.6~18.3cm。湿面筋含量≥37%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5.96~293.7kg/hm2,施磷量87.9~92.1Kg/hm2,施钾量107.81~112.19 kg/hm2,基本苗密度2.3526×106~2.4474×106株/hm2,行距17.7~18.2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皖麦50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产量水平下皖麦50群体的分蘖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皖麦50冬前单株茎数与叶龄的回归方程为Y=0.1531e0.6199x;冬前出叶数与总积温的回归方程为z=1.199 10.0042∑1;冬前单株分蘖数与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1531e0.01281∑τ;穗粒数和穗粒重与单株穗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36.20+1.7546x和y2=1.390+0.0682x;株高与蘖住高度的回归方程为y=87.6054—1.9791x。当B基本苗为170万~220万/hm2,冬前单株分蘖数为5.5~6.5,群体总头数为950万-1050万/h2,单株成穗数为3.8,总穗数为632.91万/hm2时,皖麦50群体协调、高产。当有效穗数为600万一675万/hm2,穗粒数为33~35粒,千粒重为40~42g时,皖麦50的产量在7500kg/hm2以上。[结论]该品种高产稳产且易干蔷培营弹.在.准北抽.区及苦淮南片砉区有宦辑的庸用莆号.  相似文献   

16.
于2007-2008年,选用小麦品种皖麦48,进行行距、密度、施氮总量、基追氮比例、追施时期等稻茬小麦5个关键农艺因素试验,研究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行距15 cm、基本苗375万/hm2、施氮总量300kg/hm2、基施氮比例60%和追氮叶龄余数为2时,小麦产量最高,达到8852.4kg/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粉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69-12870
[目的]解析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粉质参数并探讨其差异。[方法]以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皖麦44和弱筋小麦皖麦48为供试品种,应用粉质仪测定3个小麦品种的粉质参数。[结果]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小麦粉吸水率分别为63.2%、55.8%和55.0%,其中强筋小麦粉的吸水率最高。小麦粉的面团形成时间随着筋力的减弱而缩短,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形成时间分别为5.8、5.5和1.5min。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为10.7、7.2和3.6min。小麦粉的面团弱化度随着筋力的减弱而增加,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弱化度分别为29、41和91。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评价值分别为105、85和44。[结论]试验得到的粉质参数较好地反映了供试小麦品种的筋力,该测定方法值得推广应用。经  相似文献   

18.
主要栽培因素对弱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皖麦48的推广和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施钾量、施磷量、密度和播期对弱筋小麦皖麦48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各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施氮量>施钾量>播期>密度>施磷量。建立了各试验因子与产量性状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它们的互作效应及其优化组合。以产量7796.0kg/hm2为目标,共模拟提出了1490套组合方案,95%置信区间分布对应的密度、施氮量、施钾量、施磷量和播期分别为294.60~305.40万基本苗/hm2、157.08~164.64、85.62~89.55、198.08~207.90kg/hm2和11月1日~3日。[结论]找出了影响皖麦48产量的最佳栽培组合,可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9.
皖麦55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方案。[方法]以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皖麦55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5项农艺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氮素运筹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依据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270.2~291.5×104株/hm2,基施氮量142.6~154.0kg/hm2,施磷(P2O5)量112.9~127.1 kg/hm2,施钾(K2O)量115.9~131.8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6.1~8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新品种皖麦55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