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需要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农民的自主建设,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的主体。但是由于长期的城市倾向,农民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存在着很多的障碍,整体素质偏低、收入增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事业落后等。因此,政府要努力将农民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的主体,把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否是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的关键.作者从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入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强政府”和“弱农民”的问题,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应以农民为主体,并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这是因为农民成为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同时农民成为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做到:第一、在政治上尊重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第二、在经济上必须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鼓励和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主体;第四、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的“新农民”。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大事业,也是一个新话题。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乡村面貌,涉及方方面面。农民教育,看起来是“软件”,实质是一个“硬件”。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农民则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教育跟不上,建设新农村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陈文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21-16322,16325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内涵、农民和政府的双重主体特征,指出社会主体应该是持有公共权力的国家,自然主体或实践主体则是在农村生产生活即支撑农村社会存在的农民。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双主体地位,其中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权力领域行使公权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非公共权利领域行使私权的主体。概括和梳理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和政府双重主体的作用,剖析了政府和农民双重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农村发展,在农村公共权力领域、社会大环境建设中,政府起主导和主体作用,农民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非公共权力领域的建设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政府起引导和服务作用,政府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是建设好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针对政府在履行新农村建设职责过程中存在着行政观念落后和农民在执行和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和发挥组织优势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主体地位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培育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实效发挥乃至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下,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尊重农民的权利,加强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及合理选择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是培育农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目前政界、学界、舆论界等一言以蔽之曰:农民。仔细推究起来此说欠妥。我认为不论是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其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力,社会组织是主推,这三种力量各司其职,合而为一,共同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第一,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是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国家行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区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县区。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区在学习和借鉴各兄弟县(市)区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牢牢抓住“政府、社会、农民”这三个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重点在调动和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这三个方面作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到了一定的成效,并涌现出齐家镇曙光村、奢岭街道办事处九三村等一些新农村建设典型。  相似文献   

10.
立足中国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以分析现阶段建设新农村入手,对新农村建设目标进行了解析,阐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五大举措,即培养和造就亿万新型农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平等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只有在中国乡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整个社会的全面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金云 《吉林农业》2011,(4):57+100-57,10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凤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就必须坚持好、落实好“以人为本”原则,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做到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才有可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农民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文章探讨了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提出4个方面的思考重点和对策建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自身发展能力和农民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发展,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建立推进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定位,让政府与农民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这对于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 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但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 意味着就可以忽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是有利有 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是这个工程的实施者、创造者和受益者。只有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建设好新农村。而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对农民给予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潜力在农民自己。那么作为农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第一,应该“走出去”。大凡村里“富  相似文献   

16.
日前,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危朝安说,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农村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即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由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云南澜沧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总体要求,按照市上提出的“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引跑”的思路,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把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政府扶持、村民为主”的原则,创新思路、求真务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呈现喜人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9.
一、以农民为本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1.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城乡等值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农民的利益至上,确保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农民能够接受、能够承受的,是有益于农民、能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有损农民利益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农民不接受以及目前还不能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做,确保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我们只有把八亿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