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乌梁素海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12个沉积物采样点,得出泥样中的有机质含量在10.241 g•kg-1~33.911 g•kg-1之间,均值为20.928 g•kg-1,位于湖泊北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南部高,且表现出沿岸带较丰富的空间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总氮的含量0.519~1.510 g•kg-1为,平均值为0.86 g•kg-1。总磷含量为0.505~0.635 g•kg-1,平均值为0.546 g•kg-1;在水平方向上,有机质与总氮和总磷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738。表明有机质富集应是促进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显著的内源性。  相似文献   

2.
采集2018年和2019年抚河故支断面的沉积物,测定其pH、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等指标,采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8年抚河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17和21.62 g/kg;2019年抚河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85、0.84和16.25 g/kg;两年的有机污染指数显示整体处于较清洁,但有机氮污染指数显示85%处于有机氮污染,总氮和总磷污染指数显示位点整体处于重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FF)评价结果均为重度污染。分析评价沉积物的污染情况,可为河道的污染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进的磷分级七步提取法分析了里下河地区蜈蚣湖、得胜湖、大纵湖等7个中小、养殖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和垂向分布信息,探讨了各形态磷的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湖泊现状和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7个湖泊(九龙口除外)总磷(TP)含量为410.52~758.61 mg/kg,其中无机磷(IP)占73.87%±11.86%;钙磷含量很高,其中碎屑钙磷(De-P)占TP的44.60%~63.23%,且远高于自生钙磷(ACa-P);铁磷(Fe-P)和铝磷(Al-P)含量整体较低,得胜湖与蜈蚣湖明显高于其他湖泊;有机磷(Or-P)含量较高,在沉积物表层5 cm随深度剧烈变化;九龙口各形态磷含量明显降低。结果表明:(1)里下河地区湖泊目前富营养化程度与中度富营养化湖泊持平且有升高趋势,外源输入钙磷大于自身沉积形成的钙磷;(2)整体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还较小,但一些化工厂的存在能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Fe-P和Al-P含量,提高释放的风险;(3)农业面源污染对Or-P影响较大,近年来过度围网养殖和围湖造田使Or-P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4.
梁文  张生 《节水灌溉》2011,(4):35-39,43
通过系统取样对乌梁素海表层底泥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并利用MAPGIS软件,研究了表层底泥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并用底泥肥力评价了表层底泥中营养盐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底泥中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差异,底泥中营养物质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存在明显的富集作用,与国内典型富营养化严重湖泊相比,处于...  相似文献   

5.
2009年7月对乌梁素海主体湖区的10个点的底泥进行取样,通过分析底泥沉积物TP在表层、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分布特点,再与TP的影响因素结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总磷的沉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水动力条件是影响TP沉积的最显著的因素;表层沉积物TP在P9、P11、Q8点所在的区域出现峰值高达2.669mg/g;乌梁素海总磷的垂向分布变化较为复杂,但垂向上的峰值都在0~15 cm的范围内,深度超过15 cm以后总磷的含量波动很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6.
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与上覆水间氮磷迁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步监测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体氮磷浓度以及环境因子(pH值、温度、溶解氧等),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溶解氧、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上覆水体氮磷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氮磷在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体间迁移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水温、碱性环境有利于氮磷营养物质的释放;上覆水体氮磷浓度与溶解氧呈现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与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冬季极显著;表层沉积物氮磷含量与上覆水体氮磷浓度呈现出互补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岐山县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本研究对岐山县新增耕地的14个土壤样品进行了酸碱性、有机质、全氮含量等指标分析。调查结果表明,1)岐山县新增耕地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最大值为57.5 g/kg,最小值为9.40 g/kg,平均值为25.6 g/kg,处于中高水平;全氮含量为0.27 g/kg~2.50 g/kg,平均1.23 g/kg;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4.6 mg/kg、275 mg/kg,其中低水平占比分别为50%、42.8%。2)土壤酸碱性偏碱性,均需通过浇施化学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或有机肥等改良土壤酸碱度以达到小麦、玉米等的种植适宜酸碱性;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区域,需通过增施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种植豆科植物固氮、秸秆还田的途径提高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8.
<正>沧县对所取3300个土壤样品进行了速效N、P、K、有机质、PH值等土壤养分的化验分析,取得有效数据40000余个,结合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农户调查结果及本县实际情况,制定了沧县冬小麦、玉米施肥指标体系,技术指标规范,应用效果明显,基本涵盖了本县不同作物,不同生产水平的需要,对指导我县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1沧县土壤养分状况1.1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在11.6g/kg,属中等偏下水平(10g/kg为低含量,10~25g/kg为中含量,25g/kg以上为高含量)。含量变幅在  相似文献   

9.
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的高光谱遥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养分是精准施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在对118个风干的土壤样本的室内反射光谱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总氮和总磷浓度与预处理后的反射光谱的相关性。分别选用与总氮和总磷浓度具有较强相关性的3个波段(分别是684,724,1 890,2 002nm和2 342,1 092,639,2 262nm),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预测的高光谱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利用预处理的反射光谱建立的土壤总氮与总磷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是0.842和0.622,其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132g/kg和0.208g/kg。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湖北漳河灌区典型试验区取样点上的土壤养分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水稻种植前土壤养分的背景值。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氮元素供应较充分,土壤总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1.140g/kg和107.980 mg/kg,但是试验区土壤磷元素相对缺乏,总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仅有0.642 g/kg和16.619mg/kg,并且磷元素含量在区域内的变异性也很大。同时,对在区域内选取的3块典型田块的土壤养分在水稻种植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总氮和总磷在水稻种植后的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26.28%和40.9%,统计学显著性检验证明氮元素减少不明显,而磷元素减少显著。结合地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应用克里格空间插值,对取样点外区域土壤养分背景值进行了估计,并做出养分分布等值线图,为指导农户科学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减轻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昌图县表层土壤(0~20 cm)样品中的有机碳密度,探讨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55~3.41 g/kg之间,平均值为1.97 g/kg,具有强变异性;有机碳密度的理论变异函数符合线形模型,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分别采用三维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和三维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模拟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交叉验证法,比较2种三维空间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研究表明,有机质和全氮沿不同土层深度(0~20 cm、20~40 cm、40~60 cm)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3种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31~15.48 g/kg,全氮的变化范围为0.48~0.79 g/kg,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三维空间分布表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可直观展示任意土体切面的养分含量分布信息;通过三维克里格方法得到的有机质插值结果的预测精度高于反距离加权法,全氮亦然,三维克里格插值法更能真实反映土壤养分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辽宁省4个市(县、区)2 976个设施蔬菜土壤进行分析,了解全省设施蔬菜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现状。结果表明:设施区土壤p H值平均为6.6,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9.3 g/kg,194.6 mg/kg及318.8 mg/kg,较适宜蔬菜种植;对朝阳新建设施蔬菜区与其他3个设施蔬菜老区进行比较分析,新棚的土壤p H值较高,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较老棚低。  相似文献   

14.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归因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富集.沉积物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底层耗氧,进而导致氧化还原态磷的释放.微生物分泌的胞外碱性磷酸酶水解有机磷释放的无机磷是浮游植物磷营养的重要来源;有机质包括有机氮及有机氮分解产物无机态氨均能诱导微生物分泌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15.
种植方式对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曲周18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常规种植、无公害种植和有机种植3种种植方式下的土壤薄片,研究种植方式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下的土壤和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颗粒的形态和粒径有一定差别;有机种植下,土壤表层结构由中度分离的块状和板状结构为主变为团粒结构为主,发育良好的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土壤容重显著下降,有机质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容重为1.19 g/cm~3,有机质含量为22.67 g/kg,总孔隙度高达32%。常规种植条件下,土壤表层结构以中度分离的块状结构为主,土壤结构较为紧实,发育程度较低;表层土壤容重为1.30 g/cm~3,有机质含量为18.42 g/kg,表层的总孔隙度为30%。无公害种植条件下,土壤表层结构以中度分离的团块状结构和少量的高度分离的粒状结构为主,土壤结构发育程度居于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二者之间。因此,有机种植条件下土壤结构疏松,土壤透气性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6.
TN是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性污染因子之一,富集于水体、沉积物和水生植物中,不同季节TN在这3个介质间迁移转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为了揭示从夏季初至夏季末湖水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氮素在水体、挺水植物芦苇和沉积物各介质间的迁移转换规律,2013年5月和8月分别在乌梁素海湖区采集了水、挺水植物芦苇和沉积物试样,测定其TN含量。分析结果显示:8月份不仅芦苇生物量比5月份高出2.9倍,而且芦苇试样氮含量平均值也高出4.2倍,与此同时,水体中的TN平均浓度从5月份的3.511mg/g降低至8月份的2.019mg/g,沉积物中的TN平均浓度也从5月份的2.02mg/g降低至8月份的1.42mg/g。表明在夏季芦苇生长期中,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部分营养元素氮显著地向芦苇迁移并转换,至5月和8月采样期,芦苇从水体和沉积物中移出的氮总量分别为5 221.08t和61 053.56t。  相似文献   

17.
河流、湖泊浅层沉积物与水比邻,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水质,为探讨花津河浅层沉积物粒径营养元素特征对水体营养元素与环境的影响,测定了花津河不同位点浅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径和相关养分元素指标,分析其对河流水质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花津河浅层沉积物pH为7.6,TC、TOC、TN、TH、TS分别为26.2、18.7、2.5、7.7、2.6g/kg,其中C/N为10.48,H/S为3.19。浅层沉积物粒径以粉粒为主,占62%~83%,黏粒和砂粒相对较少,但砂粒在不同采样点变化明显;(2)花津河沉积物OM为29.39~37.24 g/kg,远大于有机污染标准,河流养分状态属中富营养水平,主要受自然水体扰动和外源有机质输入影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3)浅层沉积物粒径性状对其养分状况影响较大,沉积物砂粒与TH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8,仅与养分元素中的TS呈正相关;粉粒与TH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为0.62,仅与TS呈负相关;黏粒与营养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T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54。因此,内河浅层沉积物养分状况及粒径性状可作为水体环境管理的重要潜在指示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19~2022年成都市耕地质量调查点中的柑橘园土壤养分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柑橘生产上的优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监测结果表明,2022年成都市77.0%的柑橘园土壤适合柑橘生长,但整体偏酸,仅有16.6%土壤处于最适宜范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3.7 g/kg,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有65.1%的柑橘园有机质含量高于20.0 g/kg,有利于柑橘的生产;柑橘园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44.8 mg/kg、52.5 mg/kg、159.8 mg/kg,处于极缺或缺乏水平的占比分别是25.6%、25.6%和30.2%,只有小部分的柑橘园大量元素缺乏。近年来,成都市柑橘园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逐年上升,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并趋于合理,其它土壤养分趋势平稳,土壤质量总体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原城市水库是高原城市最主要甚至唯一的饮用水源,入库河流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原城市水资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松华坝水库入库河流牧羊河1996-201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分形理论及R/S模型对牧羊河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以及其不同水期指标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值以及不同水期的指标值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总氮枯水期呈上升趋势;总磷丰水期呈下降升趋势;氨氮年平均值及各水期的指标值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枯水期、平水期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东南郊灌区多环芳烃污染风险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北京东南郊灌区表层土壤和农作物多环芳烃(PAHs)含量及污染水平,2015年在该灌区采集了31个土壤样品和38个作物样品,采用气象色谱-质谱仪分析了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PAHs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灌区表层土壤16种PAHs总量为113.5~449.8μg/kg(均值为258.5μg/kg),与荷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相比,本研究表层土壤中相应10种PAHs的总量为83~307μg/kg,土壤10种PAHs的苯并(a)芘毒性当量浓度均值为19.0μg/kg,灌区土壤总体上受到PAHs轻度污染,但土壤PAHs含量远低于荷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干预值,土壤PAHs潜在生态风险不显著。小麦籽粒、玉米籽粒和蔬菜PAHs含量分别为368.7~389.9、87.7~113.5、51.8~291.8μg/kg。粮食作物籽粒PAHs主要以苯并(g,h,i)苝为主,蔬菜PAHs以菲含量最高。粮食作物籽粒苯并(a)芘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值。燃烧源是土壤和粮食作物PAHs主要污染源,而蔬菜PAHs主要污染源为燃烧源和石油源混合来源。成人和儿童PAHs致癌风险分别为4.02×10~(-5)和1.76×10~(-5),非致癌指数分别为2.72×10~(-2)和4.78×10~(-2),均低于US EPA相应标准参考值。人体健康风险主要暴露途径和介质是口-作物,对致癌风险贡献最大的组分为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对非致癌风险贡献最大的组分是苯并(g,h,i)苝和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