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黑龙江省在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农村老年人居多、农民法治意识有待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法治思维不强、乡村专业法治人才紧缺、乡村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困境。因此,黑龙江省要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加强专业法治人才的培养、完善涉农法律法规等措施来破解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困境,以便更好地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效能,加快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发现仍存在着基层法治人才缺乏、村民法治观念淡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蕴,通过挖掘优质人力资源、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路径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籍以优化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法治化的路程,提高基层社会法治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法治的现代化发展。基于对乡村振兴法治化的现实路径进行探究,通过了解乡村振兴法治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对策。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改革,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干部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发展。以期为相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解决乡村纠纷的有效手段,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 要意义,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诸多困 境,要加强立法,完善立法体系;依法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优化农村法治环境,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全 面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表明乡村法治秩序建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法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但是,实践中存在法治化水平较低、乡村社会法治公共产品供给有待加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矛盾冲突、“半熟人社会”未能充分发挥法治作用、乡土社会法治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等困境。为了克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法治秩序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要健全乡村法制体系,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二要加大法律公共产品的培育与补给;三要兼顾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实现良性互动;四要改善法治环境,促进“三治融合”;五要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244-246
建设法治乡村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法治乡村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的农村法律制度、健全农村法治化发展有着显著意义。目前,乡村中存在着基层权力行使不规范、法律规章不健全、乡村治理方法落后、法律服务不健全的问题。应通过强化基层权力使用、完善法律规范、创新乡村治理方法、构建多元化乡村法律服务促进法治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空间载体。然而,新时代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目前仍存在着村民对法治权威的确信度不高,法治与自治、德治融合困难以及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疲滞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之于乡村法治化建设的效用,培育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群众基础,构建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路径,推动形成新时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法,治之端也”,然而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着法治体制不健全、法治氛围不够浓厚、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强党的引领力、营建浓厚的法治氛围、完善乡村法治体系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中,有利于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优良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治理主体权责不明确、治理规范关系不协调、治理过程运行不规范、治理环境不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构建基于共同体理论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完善乡规民约,形成协调统一的治理规范关系,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乡村问题,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业科学》2019,(14):264-266
正确理解和处理乡村振兴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蕴涵着独特"法治基因"的村民驱动型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法治化的新路径。这一发展模式启示:必须通过尊重村民基本权利、规范有序参与治理、提升主体自治能力、优化基层权力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具体工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1.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正常运作与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和维护紧密相连,更依赖于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法治的基础是法治文化建设,新时代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在我国新疆边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农民文化素质低、法治意识淡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乡村法治宣传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强化正向引导、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等途径,推动我国村落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脱贫事业的胜利,乡村发展进入到全面振兴这一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从过去对农村的“物质帮扶”向“精神帮扶”转变,提高人员的整体素养,催生内生动力[1]。唯有如此,才能在有效衔接脱贫事业的基础上,创造继往开来的局面。面对如何践行“精神帮扶”这一时代命题,乡村法治化建设无疑是最好的答案。在过去的时期中,虽然中国的乡村法治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囿于现实国情的限制,收效甚微。因此,面对乡村社会环境急速变化带来外部冲击、乡村治理主体法治意识淡薄以及涉乡村治理法律缺失等多种问题,必须全力推动法治化道路建设,重点提升乡村主体法律意识,进一步填补乡村法治相关的法律缺失,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目标实现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三治"结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自治为核心,抓好乡村自治基础,完善乡村自治制度,规范乡村自治权责,实现乡村治理有力;坚持以法治为保障,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实现乡村治理有序;坚持以德治为引领,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发展农村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实现乡村治理有魂。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实现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乡村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农民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善、主体性弱化、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体制,坚定文化自信等手段持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探索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法治路径,对于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补全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这块农村短板,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呈现出弱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名与实的分离,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的不统一,主体自治、法治、德治能力欠缺。乡村治理农民主体性弱化危机的化解,需要回归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理念,从统一主体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三个方面重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结构,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和善治。  相似文献   

18.
乡村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通过对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本文以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对乡村社会治理内容进行阐述。从4个方面分析影响乡村社会治理的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强化治理工作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村民自治意识,规范管理村级组织、优化基层工作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水平依然存在不足,和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 此需要长期坚持,努力将涉农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将农民各项权利进行明确、将普法的形式进行创新,积极培育农村法 治文化;加强基层干部法治的观念,改变基层政府的执法方式,这样才能帮助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本文结 合我国乡村法治化治理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乡村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20.
运行良好的化解纠纷机制对于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有着重要意义,车辐山村以“兆明调解工作室”为主要调解组织,对调解工作有严格的调解要求,取得了一定的调解成效。但其存在的自身组织性质不明确、缺乏必要的内在激励机制、法治参与调解程度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自身与政府机关组织性质上的区别、健全纠纷调解内在激励机制、深化法治与纠纷解决过程的结合,以此完善个人工作室的乡村化解纠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