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初步研究了阿青4号产量与它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分析出它们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式,试验结果表明:穗粒数有极显著效应,有效穗有显著效应,千粒重无显著效应。初步得出了促其高产、稳产的相应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全优2689的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简单相关分析,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应用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6个因子中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等4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是正效应,穗长的影响是负效应.在栽培中应主攻每穗总粒数,注意追施穗肥,增加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的粒数及着粒密度,从而增加每穗总粒数,同时协调好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对2004至2007年云南省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高、中、低)3个不同海拔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株高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低海拔环境最高,高海拔环境下最低;在低海拔环境下,有效穗和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环境,生育期在高海拔环境下最长,平均比低海拔环境下长2d。相关分析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低海拔环境下则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通径分析表明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环境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在高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云麦53氮磷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肥料试验"3414"方案部分处理设计,对施氮、磷肥在云麦53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方面的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施氮肥或磷肥均能提高云麦53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等性状。云麦53穗长和穗粒数两个性状与氮磷肥施肥量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回归关系,其中氮肥对二者的效应大,而磷肥效应小;云麦53株高、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等性状与氮磷肥施肥量间的回归关系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配合施用氮磷肥能有效地提高云麦53的穗长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北方水稻》2021,51(5)
以禾田稻2号和吉玉粳为试验材料,研究穗的大小、穗粒数多寡、千粒重高低等性状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构成产量性状因素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数理统计分析其单相关及偏相关均为显著与极显著水平,而穗长和穗粒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初步明确了丰产性稳产性好的高产型水稻品种必须具备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及成穗率高、穗粒多、着粒密度适中、结实率好、籽粒饱满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省2004~2005年中晚熟水稻区试参试品种为试材,分析了水稻品种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水稻品种产量的变化主要受环境效应影响,年份×地点互作效应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随机因素。每穴穗数、每穗总粒数、成粒率、千粒重都与产量有显著线性效应,每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每穗总粒数通过每穴穗数对产量表现为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稳定性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AMMI模型分析杂交水稻组合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性状稳定性之间及其与性状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基因型和试点效应均达1%显著水平;除有效穗外,其余性状还存在基因型与试点的互作效应,且以千粒重表现最稳定。产量稳定性与结实率稳定性间、每穗粒数的稳定性分别与千粒重和结实率的稳定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的稳定性值与千粒重之间、结实率稳定性值与结实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就高产稳产杂交稻的性状综合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2.
优质晚籼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高产育种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方差分析、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聚类分析,对40个优质晚籼稻品种的单株产量及10个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11个性状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这11个性状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线性效应达显著以上统计水平的性状,根据其相对重要性的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一次枝梗数。在现有优质晚籼稻品种性状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晚籼稻的高产育种,应当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要方向,即重点打破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的负相关,着重提高每穗实粒数,其次是提高单株有效穗数,同时兼顾适当提高千粒重;在提高每穗实粒数的选育中必须着重把每穗一次枝梗数多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施肥对产量的效应及其对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平均单产5141.6kg/hm2,若栽培技术得当,公顷产量可达5958.0kg;(2)施肥对该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无效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千粒重>容重.这表明增加有效小穗数,减少无效小穗数,增加穗粒数是施肥提高产量的关键;(3)从相关关系看,除千粒重和株高外,施肥与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效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青稞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株型紧凑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优质超级杂交稻五优308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质超级杂交稻组合五优308的产量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高产栽培途径应主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争取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有效颖花数.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杂交稻新品种谷优2736在诏安县示范种植的产量表现,对其产量与4个构成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优2736在诏安县示范种植的产量水平达8 143.4 kg/hm2;产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有效穗数、结实率相关不显著;每穗粒数对产量形成起正向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有效穗数较小,而结实率对产量起较小的负向直接作用;高产栽培技术上,应在兼顾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提高粒重,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对水稻的经济性状和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出糙率与生育天数和株高有较大的负相关;垩白大小与生育天数呈正相关,与单株的生物产量和谷重呈负相关;粒宽与生育天数、株高和单株草重有较大的负相关,与单株谷重有较大的正相关;胶稠度与生育天数和株高有较大的正相关。糙米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结实率、秕粒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垩白大小与穗数、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结实率、每穗秕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垩白度与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每穗秕粒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透明度与穗数、秕粒、结实率、实粒、千粒重都有较大的相关性。各穗部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品质性状与水稻的其它性状间有着复杂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二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第一积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显著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显著负相关,第二集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第三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积温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第二积温带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第三积温带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空秕率每穗粒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采用NCⅡ杂交设计,对六棱大麦9个性状进行遗传研究,估算了F2代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结果表明:株粒数、株粒重、有效穗数F1代杂种优势较高,F2代优势衰退缓慢,而穗长、小穗排数、千粒重、穗粒重衰退较快。株粒数、株粒重、株高的亲子相关不显著,F2代的小穗排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与亲本和F1代相关均达显著和极显著,从而可根据后代的优势和相关表现来选配亲本。通过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在进行丰产育种时,应着重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17个优质杂交水稻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负作用大于直接作用.提出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