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木林林下植被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姚茂和  熊有强 《林业科学》1991,27(6):644-648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日趋严重,维护和提高杉木林地地力已成为杉木人工林发展的重要课题。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工林养分循环和维护林地地力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与立地、林分的关系,是研究并利用林下植被的重要前提。有关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中叶,但鲜见有关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专题研究报道,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测定也只局限于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系列研究。本文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系统研究丰富了上述系列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利用林下植被来维护和提高林地地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林下植被多样性、生物量及养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产力及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林下植被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往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时限以及研究尺度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对林下植被的认识还不统一,研究结论不够深刻。如何正确测定林下植被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合理评价林下植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科学制定林下植被的管理措施,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文中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生物量及其养分作用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今后林下植被研究、林下植被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企业(专业合作社)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赤水河流域毛竹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及竹乡乌骨鸡养殖技术。结果表明:1)毛竹母竹林、丰产林、低产林和社区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别为68.35 t/hm~2、67.90 t/hm~2、20.81 t/hm~2和56.18 t/hm~2,分别是地上植被生物量的45.39%、37.26%、10.84%和36.03%,其中灌木、草本及枯物层植物生物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7.21%~74.68%、4.28%~10.24%和19.83%~32.54%;不同类型毛竹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组成指标、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指标差异显著。2)林下植被生物量受毛竹林植被一土壤系统的综合影响,与部分表层土壤理化指标、林分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指标呈显著相关,林下植被生物量增加有利于毛竹林地土壤综合肥力提高,林下养殖竹乡乌骨鸡除减少林下植被生物量外,还可能增加表层土壤扰动、减少生物多样性和导致地力衰退。3)毛竹林下养殖竹乡乌骨鸡成倍增加林地产值,适宜750~1500只/hm~2、每年1~2轮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4.
林下植被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收获方法、估算模型、参数选择等方面, 系统总结了30年来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目前, 林下植被生物量获取方法除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全收获法外, 平均木法、相对生长法、数量化法、非破坏性法等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应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广泛运用, 使得林下生物量的估算范围、精度及实用性大大提升。林下植被生物量除与上层乔木有重要关系外, 森林经营措施对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时应考虑与上层乔木及经营措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前期筛选的6个优良的根瘤菌株接种到马占相思幼苗上,并应用于造林试验。4.5 a后,通过对其林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和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测定,探讨根瘤菌对人工马占相思林根际土壤微生物和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总和差异极显著(FF0.01),大小依次为:HM08HM04HJ06HJ07ZG03ZG04CK;林下植被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FF0.05),大小依次为:HM08HM04HJ06ZG04ZG03HJ07CK。2项测定表明:HM08、HM04、HJ06 3个菌株相对较优良,且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与其林下植被的总生物量和草本生物量表现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与木本生物量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昆明呼马山公园人工桉树林乔木层树种为单一的直杆桉,林下植被类型有灌木-草本型。草本层紫茎泽兰这一外来物种在整个林地的草本层中占据绝对优势,阳坡林下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都比阴坡的要高。灌木层生物量低于草本层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森林经营模式下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经营1年后其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下活地被生物量均以灌木层生物量为主,枯落物层生物量对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贡献亦大。经营模式为保留密度900株/hm2的马尾松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最高,而保留密度为2 100株/hm2的马尾松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最低。保留密度过大或过小林下植被生物量都不高,说明适宜的保留密度才有利于提高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下植被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根据内蒙古多伦县2005-2010年6年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气候观测资料,对不同年际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变化以及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全年降水量等因子相关分析,建立了影响因子对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生物量的变化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期的延长...  相似文献   

9.
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林下植被的演替时序及其与干扰的关系、林下植被与土层林木的关系及林下植被作用研究等3个重要侧面,系统总结了近20年来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在没有外界因子干扰的情况下,林下植被的演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林分的发育同时进行,总体上呈现出发育-萎缩-发育的阶段。当受到外界的干扰后,林下植被的特征会发生改变,表现在生物量、数量、高度、盖度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与干扰的类型和强度有密切相关;林下植被对上木的影响分为促进和竞争两个方面;目前对于林下植被的指示作用、地力维持与改良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对其水文效益、增加物种多样性与效益评价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元区莘口镇莘口村杉木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进行间伐与不间伐试验,比较间伐前后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以及物种数量的变化,并分析间伐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数量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探讨间伐对杉木林地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间伐,可以促进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发育,间伐增加了杉木林下的植被的物种数量,其中幼林增加最明显;间伐后杉木林下的生物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间伐3年后林下生物量多于间伐两年后的林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对生态公益林林下植物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包括间伐强度及间伐对林下植物种类、多样性和植被生物量的影响.表述结果为:间伐后林下耐荫植物衰退,喜光植物增多;中强度间伐的林下植被生长最好,多样性指数最高;间伐一般能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今后需要研究间伐对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分析油松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及生物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子不同梯度水平下林下生物量所呈现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林下草本生物量大于灌木生物量,草本层植被生物量为0.339 8~1.322 9 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0.018 1~0.289 2 t·hm-2;加权后的关联度与原始关联度排序大致相同,关联性最为密切的因子同为林分均高、林分胸径及林龄,但加权后各单因子关联度数值间差异性增加;以样地作为各单因子聚合的系统进行聚类,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分类结果可反映林下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变化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间伐以后,由于林下空间环境因子的变化,植被生物量大量增加,为对照区的3.25倍其中灌木生物量增加273.5%,由对照区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79.78%,提高到91.75%.且灌木种类增多,并尤以层外植物较多.其生物量占灌木生物量的50.25%;草本生物量增加32.49%;林下死地被物生物量达9100kg/hm2,比对照区增加92.80%。  相似文献   

14.
秃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秃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秃杉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并且增强土壤养分的归还。比较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及林下灌草生物量,探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和土壤结构恢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纯林,其中毛杉林最高;(2)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纯林,毛杉混交林最优;(3)分析相关性发现土壤物理性质与灌木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灌木层相关性高于草本层。所以林下植被与土壤结构关系密切,重视林下植被发育程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对福建柏林下植物和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福建柏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福建柏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福建柏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7.
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立地条件愈好 ,林下植被生长愈好 ;较低的林分密度和郁闭度 ,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 ,尤其是有利于灌木种类的生长 ;林下植被具有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 ,其中灌木对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稳定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着重对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生物量2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为以后马尾松林的林下植被的研究、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立地类型植被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林地4种立地类型的植被种类、数量、盖度、丰富度、生物量等因素,分析了其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立地类型所分布的植被种类数量相仿,其中固定沙地较单一,林下种类相对丰富;就物种多样性而言,固定沙地多样性略低;植被生物量差距较大,最大的是固定沙地,最小的是流动沙地;有机质的积累则是林内较高。  相似文献   

20.
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尾巨桉(3年生)与杉木(8年生)林下植被的调查表明:尾巨桉的林下植被29科49属53种,多于杉木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杉木持平.尾巨桉林的植物分布类型组成 与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近;群落外貌体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木层>藤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