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葎草茎攀援缠绕覆盖在整个植株上,致使林木、果树及农作物失去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死亡。试验结果表明,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0.9 g/m2、25%环嗪酮可溶液剂1.1 m L/m2、10%甲嘧磺隆悬浮剂0.7 g/m2和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0.30 g/m2能达到彻底杀灭葎草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由此带了很多生态问题。通过样方法,对许昌市郊区葎草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许昌市东郊葎草分布频度最大,高达(93.4±14.8)%,西郊葎草分布频度最小,仅为(46.6±18.6)%;公路旁、农田路旁、林地、废弃地、河流(湖泊/池塘)两岸5种生境中,河流(湖泊/池塘)两岸生境中的葎草分布频度明显较小(33.3%~66.7%);此外,葎草密度对其伴生种的数量和长势也具有显著影响,在葎草密度为2株/25 m2的样方内,伴生种密度高达73株/25 m2,且长势良好;在葎草密度为17株/25 m2并呈成群分布的样方中,其伴生种的密度仅为28株/25 m2,且多表现出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3.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种植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律草是工程措施后的优良先锋草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密度是提高葎草种植利用的关键.适播期为冬末初春,密度平台埂上1~2株/m,隔坡带埂下1株/m,鱼鳞坑每坑1株为宜.律草生长快,产草量高,病虫害少,是优质兼用型牧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葎草(Humulus scandens)的化感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葎草水浸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水浸液处理下,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与对照组无差异,高浓度水浸液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在不断地增强。但当浓度为0.200 g/m L时,其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反而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0~ 2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葎草幼苗,研究盐胁迫对葎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浓度<50 mmol/L时,盐胁迫对葎草生理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NaCl浓度≥100 mmol/L时,盐胁迫对葎草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值增大.说明NaCl浓度100 mmol/L 是葎草的耐盐阈值;葎草自身可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适度的渗透调节,以适应NaCl的胁迫.  相似文献   

6.
葎草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葎草在生长过程中对其他植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葎草水浸提液对番茄、矮脚黄、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葎草水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终萌发率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对番茄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对矮脚黄、莴苣的影响较显著,而且地上部浸提液对矮脚黄种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地下部强,而地下部浸提液对莴苣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地上部明显。葎草不同部位浸提液对3种植物根长和苗长生长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不同处理浓度,抑制根长生长,而刺激苗长生长。[结论]该研究为农业生产和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葎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政权  孟春晓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82-9984
综述葎草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情况。主要对葎草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学分布、营养价值的开发、药用价值的开发,葎草在水土保持、生态绿化效应、葎草作为工业原料、葎草的生态危害和治理以及葎草作为变态反应原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皖西大别山区大麻食心虫生活史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麻食心虫在安徽六安年发生不完整4代,完成一代需33~50 d,以老熟幼虫主要在留种麻杆和葎草茎内结茧越冬.种植感虫品种寒麻,麻地葎草多,麻株生长嫩绿加重为害.及时处理麻杆,清除麻地葎草,初孵幼虫盛发期喷洒杀螟松、敌敌畏或乐果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纯化葎草黄酮,以吸附率与解吸率为指标,考察6种不同性质的大孔树脂对葎草黄酮的吸附与解析能力,最终确定HPD-722为较理想的树脂。并对HPD-722树脂的纯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以3mg/m l的浓度(溶液pH=4)、1.5BV/h的速率3BV上样,以4BV的70%乙醇、2 BV/h的速率洗脱。经HPD-722处理后的葎草总黄酮可达47.3%,纯化了30.5%。  相似文献   

10.
葎草不同器官化感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生菜、反枝苋、苘麻、小麦和稗草为指示植物,采用琼脂混粉法对葎草不同器官的化感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葎草的不同器官粉末在10 g/L的添加浓度下对各指示植物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生菜、反枝苋和苘麻3种双子叶植物的抑制效果高于对小麦和稗草2种单子叶植物的抑制效果,其中以叶器官的抑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国内葎草研究文献进行年统计分析,然后,基于葎草的文献学分析,以潜山市第2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为基点,连续开展了16年葎草分布动态调查。在2003年~2018年的16年间,葎草沿着潜山市、县、乡公路逐渐向山区扩散,主要分布在县、乡主干公路两侧,乡村公路两侧分布较少,先传入的乡镇四旁也有少量分布。尽管葎草风险分析结果为中度危险性杂草,但对潜山而言,总体危害不大,而且治理容易,治理措施建议以人工割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3个子湖(蚌湖、象湖和大湖池)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 Yan)冬芽为调查对象,了解水深和基质对刺苦草冬芽在自然种群中的分布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深的蚌湖、象湖和大湖池刺苦草冬芽平均密度分别为(179±75.5)个/m2、(97±51.3)个/m2、(41±28.33)个/m2,3个湖泊刺苦草冬芽平均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4.06±9.35)g/m2、(12.82±8.86)g/m2、(7.06±5.12)g/m2,这些显著性差异与生境的水深具有负相关性;同时刺苦草的冬芽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内,20~30cm土层内分布最少;通过土壤质地分析发现冬芽更易在粉砂型土壤基质中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基质对冬芽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葎草的核型和性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葎草核型和减数分裂的研究,表明葎草的性别决定方式是:雌株是2n=14+XX;雄株是2n=14+XXY。其中性染色体是最大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葎草又名拉拉秧或拉拉藤,是一种常见杂草,一般生于地边渠道旁。但近年来华北局部地区由于管理粗放,葎草已侵入农田、果园及芦苇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危害。据北京市农林局调查,严重受葎草危害地块小麦千粒重可减少一半左右(无葎草处小麦千粒重为  相似文献   

15.
<正>本报讯剩菜剩饭、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投入地下沤肥池,经过1个月左右的物理发酵,变身有机水肥,免费供村民浇灌农作物。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马场山村通过这种方式,每天收集处置附近村庄产生的厨余垃圾约300公斤。  相似文献   

16.
葎草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葎草中舍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介绍了葎草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和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为开发利用葎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葎草中的总黄酮,并用响应曲面法对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编码参数,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葎草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单一和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乙醇法提取葎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422.810W、提取时间25.890min、液料比20.82∶1,此时葎草总黄酮的得率达1.83%。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在1993年第1期《农村新技术》介绍治疗肺结核的中医方药。10年来收到许多农村读者来信,要求介绍葎草的炮制、性能和药用范围。葎草又名勒草、黑草、老虎藤、拉拉藤,系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长达数米,有倒钩刺。叶对生,掌状5深  相似文献   

19.
响应曲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葎草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葎草中的总黄酮,并用响应曲面法对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编码参数,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葎草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单一和交瓦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乙醇法提取葎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422.810W、提取时间25.890min、液料比20.82:1,此时葎草总黄酮的得率达1.83%.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大气活性氮对广布野生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叶片氮的影响,探索葎草作为大气氮沉降指示植物的可能性。试验采集了华北平原6个地点的葎草植物叶片,测量叶片全氮、δ15N值及其生境附近的大气活性氮(NH3-N和NO2-N)浓度。研究发现葎草叶全氮含量与大气中NH3-N浓度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与NO2-N及大气总活性氮浓度相关性很小;叶δ15N值与NH3-N和大气中总活性氮浓度均显著相关,而与NO2-N关系不显著。植物嫩叶比成熟叶的全氮含量更高,嫩叶δ15N对NH3浓度变化也更敏感。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葎草嫩叶的全氮含量和δ15N值对NH3-N浓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但此结论仍需更多实验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