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21世纪林业发展中,速生丰产林将被视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骨干工程"和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也要实现其跨越式发展.这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实行营林与加工一体化,走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发展的道路;以股份制为平台,走社区林业发展的道路;扩大规模和总量,实现速生丰产林外延的迅速扩张;走科教兴林之路,实现速生丰产林内涵的快速提升;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要从加强项目管理找突破、出成效.  相似文献   

2.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是当前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安徽省是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具有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优越条件,适宜重点发展纸浆和人造板等工业原料林基地及大、中径级用材林基地;论述了安徽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成就和经验,探讨了新时期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根据我国林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式,今后要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尽快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解决木材)和生态效益。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提倡4×4、5×5、6×6m的大株行距,加之人为创优的条件,已取得速  相似文献   

4.
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贯彻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阐述了广西百色市速生丰产林建设的基本条件,提出速生丰林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该文总结了当前速生丰产林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客观地分析了速生丰产林组织形式所蕴含的社会林业思想。运用社会林业的思想阐述了当前速生丰产林组织形式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解决林业利益偏低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社会林业的组织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采伐政策是速生丰产林项目蓬勃发展的杠杆;林业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政策是速生丰产林组织形式生命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1 发展速生丰产林势在必行1 1 发展速生丰产林是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的需要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我国林业建设在新世纪上、中叶所要完成的宏伟目标。发展速生优质丰产林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分布的普遍性和布局上的网络性 ,呈现带、片、网、点相结合的形态。其中片、点上既有速生产林的内涵 ,又可直接支持生态公益林的更快发展。1 2 速生丰产林可实现林业三大效益有效结合现代林业理论认为 ,现代林业应以为人类谋取最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桂安 《绿色科技》2011,(6):177-178
指出了桉树速生丰产林是当前我国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与推进林业集约经营的重要发展策略,广西是桉树适生区,是国家速生丰产商品林基地的主要区域,对发展速生丰产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分析了桉树枝瘿姬小蜂的生态特征,并探讨了其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8.
我国森林资源贫乏,木材供需缺口较大,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维护,均需要迅速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生产率。因此,营造速生丰产林,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是我国林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在南方,优越的水热条件和丰富的树种资源,使其在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中更具重要地位。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营造速生丰产林,七十年代以来发展更快。关于速生丰产林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加快,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呈加重趋势,特别是在速生丰产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区内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分月扇舟蛾C.anastomosis (Linnaeus)、杨二尾舟蛾Cerura vinula felina (Butler)等杨树食叶害虫危害猖獗,给杨树速生丰产林及三北防护林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林业标准化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建立健全林业标准体系,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提供系统的、配套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福建省营造杉木、马尾松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地域选择、规划布局等,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最适宜区处于闽西北建瓯、建阳等21个县内,马尾松最适宜区基本上也处于闽西北区域内,但闽东南沿海也可适量发展。全省杉木、马尾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以103.90一141.36万hm2为宜,其中杉木59.46一79.90万hm2,马尾松44.44一61.46万hm2。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每10年森林覆盖率增加 1%,20世纪的最后10年预期将再扩大森林覆盖率4%。作者认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林业发展道路可能潜伏着林业生产力愈来愈低的危险,并通过对比和国外趋势证明,发展战略选择必须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热带林资源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热带林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西南以及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面积约1140.76万hm^2。尽管热带林面积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53%,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先后采取禁止天然林采伐、建立热带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热带人工林和沿海防护林基地建设、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以保护,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到2010年,我国热带林将得到恢复和发展,面积将达1492.8万hm^2,其中商品林、公益林及兼用林面积将分别为811.5万hm^2、610.8万hm^2和70.5万hm^2,沿海防护林体系及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基本建成。  相似文献   

14.
建设速丰林,推进漳州林业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以发展桉树、相思树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基地,是实现漳州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分析了漳州发展速丰林具备的自然优势、技术条件;指出发展速丰林是实现其整体效益的最佳途径,并提出建设速丰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于1978年开始在三北地区建设林体系。15年来,共计完成人工造林1330hm^2,零星植树30亿株,森林被覆盖率已由15年前的5.005%提高到8.6%,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林建设道路。今后的发展对策为:强化政府行为;调整经济政策;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6.
对速生丰产林建设投融资模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生丰产林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的希望工程。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为我国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和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鉴于速丰林建设投融资严重不足的现实,本文对如何完善速丰林投融资问题进行思考。简述了速丰林投融资的基本思路,探讨了速丰林建设投融资的各类模式,并指出影响速丰林建设投融资的相关因素和政府完备其政策行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森林碳汇能力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浙江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森林蓄积量从2005年的1.72亿m~3提高到2019年的3.61亿m~3,全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2.8亿t;2006-201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更新41.2万hm2,共实施中幼林抚育面积约181.47万hm2;建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浙江碳汇基金,募集社会资金大力实施公益性林业碳汇项目,共营造碳汇林9786.67hm2。同时,分析了当前浙江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存在宜造林地严重不足、森林质量总体不高、松材线虫病形势严峻、对林业碳汇认识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应切实提高森林增汇能力、努力减少森林碳排放量、加强林业碳汇建设与交易、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和强化组织领导和科普宣传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木材相关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我国木材产量将调减1236万m3,到2000年,中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5600万m3,其中大径材缺口将超过2000万m3.森工企业面临转型,传统木材工业调整经济结构,林业商品生产重点南移,木材相关行业如造纸业、家具业、建筑业及新兴的室内装饰业将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国家木材供需矛盾,我国仍将立足国内,扩大进口,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挖掘其它资源,并加强木材节约代用。面对此形势,林产工业应采取先进加工工艺,调整产品种类和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9年广东省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研究广东省森林资源和碳储量分布。结果表明,2009年广东省森林资源中2/3是商品林,并以一般用材林为主,速生林(含短轮伐期)的比例不到1/5,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1/3;各区域的森林资源中均以商品林为主,占64.7%~73.7%。商品林中除其他区域外均以一般用材林为主,占商品林面积的59.8%~81.3%,而其他区域以速生林为主。广东省的森林碳密度为32.2t/hm^2,其大小呈现粤北〉其他〉粤西〉珠三角〉粤东,森林碳储量为302.3TgC。  相似文献   

20.
林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表现为劳动者实物生产率和林地实物生产率的增长。40年来, 这两个指标都是徘徊不前的。作者同意林业需要综合治理的主张, 科技要与经济、行政措施结合一起, 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