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si)全光造林和冠下人工更新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造林初期,全光造林红皮云杉的高生长和全株叶量高于冠下更新。单位叶量内营养元素(N、P、K)的含量冠下更新红皮云杉高于全光造林,但全析叶内营养元素的总含量则全光造林高于冠下更新红皮云杉。测定并分析春季林内与林外主要小气候因子对红皮云杉幼树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嫩江沙地4种针叶树光合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对嫩江沙地4种针叶树(红皮云杉、长白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进行了盆栽模拟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其主要光合参数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1800μmol·m-2·s-1光照强度范围内,4种针叶树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平均值大小位次一致,为樟子松长白松红皮云杉长白落叶松;平均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位次相同,为红皮云杉长白松樟子松长白落叶松。说明樟子松和长白松较红皮云杉和长白落叶松蒸腾耗水性大,属耗水类型,红皮云杉与长白落叶松属节水类型,且红皮云杉水分利用效率高于长白落叶松。  相似文献   

3.
红皮云杉人工林培育目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黑龙江省红皮云杉人工林生长与培育技术的分析与部分。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与红皮云杉人工林优势高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载培区内筛选出影响工皮云杉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的2年生和6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苗木移植到大棚后定期进行物候期观察和苗木生长测定,并对其叶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嫩江云杉2年生苗的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均比红皮云杉快;在生长季,2年生和6年生嫩江云杉的苗高生长均比红皮云杉快;大棚里幼苗叶芽萌动期较自然条件下萌动的更早一些,红皮云杉在4月18日就已经开始萌动,而嫩江云杉则相对晚一些。红皮云杉的芽开放期和展叶期也比嫩江云杉略早几天。红皮云杉与嫩江云杉新生叶叶长没有明显的差异。红皮云杉叶沿叶棱两侧各有1条白点线,无错位,有规律排列,排列较稀疏;嫩江云杉叶沿叶棱线两侧各有2条白点线,且有错位,排列紧密,二者叶的横切面均为四棱形,但前者较扁。  相似文献   

5.
对红皮云杉第一次种源试验的3个代表试验林。8个种源15年生子代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表明:红皮云杉天然分布区内存在着遗传变异;影响种源生长性状变异的主要地理因子为纬度和海拔;对3个试验林种源生长性 状的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高产稳产型种源仍然是柴河、天桥岭、大丰和乌伊岭。  相似文献   

6.
3种木本植物对NaHCO_3胁迫生理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耐盐性的3种木本植物华北卫矛、金银忍冬和红皮云杉在NaHCO3胁迫下的相对生物量、游离脯氨酸质量摩尔浓度,以及叶绿素、Na+、K+质量分数和Na+/K+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NaHCO3对3种木本植物生长的影响逐渐增加;Na+、K+等无机离子是金银忍冬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而华北卫矛和红皮云杉的渗透调节物质则主要为游离脯氨酸;叶绿素质量分数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变化幅度依次为红皮云杉华北卫矛金银忍冬;3种植物耐盐碱胁迫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金银忍冬、华北卫矛和红皮云杉。  相似文献   

7.
采取测树调查和全光照度观测的方法,对绥棱林区红皮云杉人工林生长与光照关系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红皮云杉人工林全光下(相对照度100%)生长迅速,相对照度越低,生长越慢,相对照度20%以下,生长缓慢,逐渐衰退,个别植株枯死。  相似文献   

8.
2011年在伊春森工带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红林场,根据采伐蓄积量与总蓄积量之比为抚育间伐强度的设计原则,建立了6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样地,抚育间伐强度分别为A(10%)、B(15%)、C(20%)、D(25%)、E(30%)、F(35%),设置1块对照(CK)样地(未间伐);2019、2020年对每块样地内的3棵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标准木器官(树干、树枝、树叶、树皮、树根)进行取样,实测其碳质量分数.应用可拓评判法,构建了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等级可拓评价模型;依据红皮云杉各器官碳质量分数实测值,参考不同地域云杉属器官碳质量分数实测值,建立了小兴安岭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等级评价指标;应用粗糙集和知识粒度的权重确定方法,确定红皮云杉各器官的权重,计算各样地红皮云杉关于评价指标的关联度,确定各样地红皮云杉的碳质量分数等级;分析抚育间伐强度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中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的影响,遴选益于提高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的抚育间伐强度.结果表明:对照样地(CK)的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等级为Ⅲ级;A、B、C、D、E、F样地的碳质量分数等级,分别为Ⅳ、Ⅲ、Ⅳ、Ⅲ、Ⅱ、Ⅲ级.较低抚育间伐强度(10%、15%)时,对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明显;中高抚育间伐强度(20%~35%)时,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随间伐强度的提高呈现出明显的先提升后下降的规律,当抚育间伐强度为30%时,红皮云杉碳质量分数等级最高(Ⅱ级),说明30%的抚育间伐强度最有利于红皮云杉树干等器官碳质量分数的提高,是最适合小兴安岭红皮云杉碳汇功能发挥的抚育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9.
蒙宽宏 《农技服务》2014,31(9):82-82
利用野外离体快速称重法选取5个主要乔、灌木造林树种进行蒸腾强度的日变化及蒸腾耗水量进行观测和研究。同时,结合小气候因子的同步观测,研究各被调查树种的蒸腾耗水量与小气候的关系。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红松的蒸腾强度为最大0.4300g/g·h-1,其次是落叶松为0.4117g/g·h-1,以榛子的为最小0.2799g/g·h-1,蒸腾强度大小规律为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樟子松幼林水曲柳水曲柳幼林榛子且各树种的蒸腾强度日进程曲线均呈单峰,气温与植物蒸腾强度的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立地因子、经营措施、光照条件因素对红皮云杉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情况,从而得出结论:良好的立地条件、合理的密度、及时透光和生长抚育是提高红皮云杉人工林生产力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1.
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在2011年生长季监测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树干液流速率,分析了夜间树干液流和补水量的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宽峰曲线,且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微弱的夜间液流,一般表现为逐渐减小,特别是在晴天,且晴天的变幅显著大于雨天.除生长季中期雨天夜间液流平均速率显著高于晴天,生长季初期及末期雨天与晴天的差异并不显著.生长季内,夜间树干补水总量为11.03 mm,占总蒸腾量的7.22%;5月份的树干补水量最大(4.19mm),其他月份的树干补水量明显减小,在0.9-1.7mm的范围波动.但不同月份间的补水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生长季末期(9、10月)>初期(5月)>中期(6-8月).相关分析表明,日补水量与各气象因子关系不大,仅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含水率、日间蒸腾量、日蒸腾总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夜间补水的月蒸腾贡献率与月均土壤含水率、月均气温、月均日间蒸腾量、月总蒸腾量等显著相关(P<0.05);而夜间补水的日蒸腾贡献率与日最高气温、日均气温、日间蒸腾量、日均饱和水汽压差、日总蒸腾量、日均太阳辐射强度、日最低气温、日均空气相对湿度、日降水量、土壤含水率等极显著相关(P<0.01),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日补水量蒸腾贡献率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3.
红皮云杉地理变异规律及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全分布区第一次种源试验10年生、9个种源、9个参试点3类10个性状的系统研究表明:红皮云杉天然分布区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影响性状变异的决定因素是经度,子代生长性状的变异与经度呈正相关。水分因子是产生变异的主导因子。来自经度高、雨量大的地区的种源生长快、冠幅大、保存率高,体现了由西向东,由干到温的气候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红皮云杉移栽后成活的土壤和死亡的土壤中可溶性盐总量、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速效钾、硫酸根离子、土壤pH值、腐殖质等对红皮云杉移栽成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碱土壤影响红皮云杉移栽成活的关键因子是有机质含量。在盐碱土壤中.为了提高红皮云杉移栽的成活率.种植穴内的土壤以增施有机肥为主。  相似文献   

15.
河北杨水分生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延安河北杨人工林蒸腾、水势、饱和亏、生长量等的变化规律,寻求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杨水势和蒸腾强度日变化皆呈单峰曲线,水势早晚高中午低,蒸腾强度相反;叶蒸腾的季节变化呈双峰曲线,与树干生长量变化趋势一致,蒸腾强度与土壤含水量和气温呈正相关,与大气湿度呈负相关,春季其水分亏缺严重,也是需水最多的季节;土壤水分是限制河北杨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蒸腾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东部山区5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作用的观测研究表明,森林植物蒸腾强度的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14:00,以12:00最为普遍。在全光测定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明显高于林下庇荫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月变化也很明显。在全光测定条件下,蒸腾强度的月高峰值出现在7月,但在林下测定条件下,绝大多数种类高峰值多出现在5月和(或)9月;各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耗水量为240.0-368.6mm,平均值为330.9mm,针叶林大于阔叶林。从植被层次看,乔木层蒸腾耗水量最大,占总蒸腾耗水的74.6%-94.7%;灌木层和草木层最小,占总蒸腾耗水的5.3%-25.0%。  相似文献   

17.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东部山区谷地红皮云杉的高生长量,径生长量,树高生长与积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关系,土壤含水率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及红皮云杉的更新。结果表明:云杉5月中旬开始高生长,6月中旬达到高峰,7月中旬停止高生长;胸径生长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进入速生期,8月初生长开始减慢,并于中旬停止生长。云杉的高生长与积温紧密相关;土壤含水率与苗木高生长相关密切。塔河、乌伊岭、汤旺河、红星的云杉为进展种群,而五营和带岭的云杉为衰退种群。  相似文献   

18.
硝酸还原酶和可溶性蛋白对红皮云杉种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皮云杉种源试验林为材料,研究硝酸还原酶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红皮云杉种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群水平上,红皮云杉在生长状态、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生长性状与所研究的两个理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树木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高的种源、生长潜力大、蛋白质积累多。这一结果对红皮云杉种群的遗传改良、早期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杏树蒸腾与降水和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TDP)测定时间步长10min的杏树蒸腾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到的降水量和果树冠层微气象因子值,分析华北低山丘陵区杏树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降水、微气象因子关系。结果表明:1)杏树蒸腾速率具有明显昼夜变化特征,在夜晚杏树蒸腾速率很低,白天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逐渐增加,气温逐渐升高,蒸腾速率逐渐增强;而后,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温度降低,蒸腾速度减小。且在同一生长期内晴、多云天气日的蒸腾速率高于阴天天气日。2)杏树在生长季(4—9月)、非生长季(1—3月、10—12月)蒸腾耗水量分别为294.4、68.4mm,分别占全年的81.1%、18.9%。从4月起,杏树的蒸腾耗水量迅速增加,5月和6月达到全年的峰值,此后杏树耗水量逐渐减小。3)年际总降水与杏树蒸腾量的比值为1.6,大于1.0,周年降水可以满足杏树蒸腾耗水的需要,但供(降水量)求(蒸腾量)比各月间差异很大。4)回归分析表明:杏树在主要生长期内蒸腾速率与冠层净辐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33),各气象因子与杏树蒸腾速率的相关程度为冠层净辐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风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苇河地区不同坡向生长环境下的红皮云杉球果的测定,探究了红皮云杉球果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与坡向的相关性,采用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样本间多酚、原花青素、黄酮、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北坡条件下球果多酚、原花青素及黄酮质量分数均高于南坡,且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球果提取物的总还原力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也为北坡较高,其中总还原能力与坡向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坡向是红皮云杉球果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温差、UV-B水平及土壤成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