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蜀芳×川白"是四川省三台蚕种场选育的二化性四眠双限性家蚕品种,具有健康性好、抗逆性强、易饲养、单产高、茧丝质优等特点,适合四川省各蚕区夏、秋季饲养。该品种于2018年3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书号:川蚕品种[2018]8号。1原种性状1. 1蜀芳中国系统含多化性血缘二化性四眠品种。越年种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产附平整,单蛾产卵粒数450粒左右。孵化齐一,蚁体黑  相似文献   

2.
周晓舟 《广西蚕业》1997,34(1):23-24
桑蚕原种“湘·7的母蛾二重交试验结果表明;母蛾重交两次比单交一次总产卵量和良卵数增加,不良卵率有所下降。母蛾与一雄蛾交配1小时后再与另一雄蛾交配3.5小时的交配方式,与对照单交4.5小时相比.其单蛾总产卵量和良卵数增幅分别达10.98%和11.16%,不良卵率下降13.93%。  相似文献   

3.
<正> 一、原种性状:丰一:该品种系含有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四眠蚕,中国系统。卵色青灰色,卵壳淡黄有深浅之分。每蛾产卵数在500粒以上,产附整齐,良卵率高。催青经过按二化性标准10天孵化,孵化齐一,克蚁头数2170头左右。蚁蚕黑褐色,行动活泼,有趋光性。各龄眠性较快,眠起齐一,蚕体活动力强,食  相似文献   

4.
蛹斯温度与母蛾遗腹卵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英 《中国蚕业》2001,22(4):16-17
在制种过程中,有些母蛾中的卵不能全部产出而遗留在母蛾腹中,这些遗留在母蛾腹中的卵简称遗腹卵.有报道:遗腹卵的多少与蚕品种及饲养管理有关;与母蛾的生理成熟度有关;还与交配产卵的温湿度有关.近两年在制种过程中发现苏6原种遗腹卵有增多的现象,直接影响到茧制种量的高低.为了探明蛹期保护温度与母蛾遗腹卵的关系,本文设3种不同的温度进行蛹期保护,并按常规方法进行制种,调查了各区母蛾的产卵数、遗腹卵数和遗腹卵率.现将2001年春蚕期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夏芳×秋白是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育成的夏秋蚕品种。1994年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及长江流域蚕区夏秋季饲养推广,截止1998年底,已累计在四川省、重庆市等地推广200万盒以上。 1 原种性状 1.1 秋白 日本系统二化性四眠夏秋用品种。卵色灰紫色,卵壳乳白,间有淡黄。春制一蛾产卵450—500粒,秋制种每蛾产卵400—450粒,  相似文献   

6.
提高家蚕原种净种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原种繁殖,净种率高低直接影响产量、产质和验济效益。提高净种率关键在于增加母蛾有效产卵量,和防止不良卵的产生。一关于增加有效产卵量问题母蛾的卵量与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外界环境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前者是遗传性的,后者是非遗传性的。 1.品种,品系间产卵性能的差异,我场目前繁殖的主要品种,其造卵量及产出卵率,据1987年选月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中数据表明,在目前繁殖的四个主要  相似文献   

7.
一、母蛾的收集 1、按蚕品种、制种批次及日期做好蚕种纸及蛾盒的编号。杀蛾前检验母蛾及产卵情况予以记录:有蛾无卵或一蛾区双蛾的记“O”。有卵无蛾的记“×”,将全部母蛾装入蛾盒中,以供烘蛾之用。 2、将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不同户别所制的原种作为一个制种批次,集中贮放。务必将蛾盒捆扎严实以免母蛾失漏。填写记录该批蛾盒数及编号。二、母蛾的烘干及送检 1、将同批母蛾的蛾盒放入烘蛾箱内,温度保持60~70℃,每隔半小时上下调整一  相似文献   

8.
对芳草、晨星各原种的产卵特性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各品种品系的肾体重与造卵数、产卵数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多数品种产卵相当块,2小时内产出率在50%以上,但芳草A、晨光产卵较慢;产卵速度的杂种优势日系品种明显,中系品种不明显;造卵数和产卵数中系、日系都有明显杂种优势;母蛾3日内冷茂对产卵数无影响,不育卵稍有增加;芳草A,晨光的不产卵蛾,少产卵蛾较多;各原种的发蛾率都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9.
催产素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中国系统种夏芳为材料,用医用催产素对雌蛹、母蛾进行喷雾法和雌蛹瞬时浸渍法处理。调查了母蛾产卵速度、产卵数、产出卵率及不受精卵率,探讨了催产素对母蛾产卵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催产素处理雌蛹或母蛾对产出卵率有降低的趋势,对不受精卵率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产卵速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桂蚕N2"原原种繁育的过程中单蛾产卵量偏少的原因,调查"桂蚕N2"4个亲本NC99R、NC9C、NJZ、NJ7的单蛾产卵数和遗腹卵数。结果显示:NC99R单蛾平均造卵数仅476粒,与其余品种相比明显少,是导致该品种单蛾产卵数低的重要原因;NC9C单蛾平均产卵率仅有67.43%,导致了该品种单蛾产卵数偏低。分析表明,"桂蚕N2"的两个中系亲本的单蛾产卵数明显偏少,是导致该品种原原母种单蛾产卵量少的主要原因。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原原母种蚕期饲养、蛹期种茧保护以及延长交配时间等措施来提高中系品种的产卵率。  相似文献   

11.
932系带有多化性血系的二化性品种,属中国系统,母本是九白海,父本是7302,1974年杂交后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培育而成.配成一代种时已十九代,性状已基本稳定.(1)卵逞褐色,卵壳白色,单蛾产卵450粒左右,卵期比7532短一天.(2)蚁蚕黑色,强健活泼,有蜜集性喜打堆.  相似文献   

12.
三眠蚕诱导效果与蚕品种的食性有关.一般多化种高于二化种,中国种高于日本种.三眠种的每蛾产卵数减少10%,但是不产卵蛾区和少产卵蛾区很少,因此产卵效率高.由于原蚕三眠化可以提高生命率,对于难饲养的蚕品种的保存有利.蚕种生产上应用三眠蚕诱导剂可以节省制种劳力,节约用桑,减少原蚕发病,提高单位用桑量的产卵数.三眠种下代在农村饲养,各种经济性状与四眠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1986年起我场承担了雌雄蚕分养、分缫、分织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中新1号、日新1号限性品种的繁育任务。经两年四季饲养,现将这对蚕品种的良繁技术和体会介绍于后。一、品种性状日新1号二化性中日杂交固定种,日本系统。卵色淡紫褐色,间有灰褐色,卵壳乳白色,产附较整齐,平均单蛾卵量为500粒左右。催青经过春季11天,秋季10天,积温263°F,起点胚子宜掌握在丙_~+、丙_2,蛾  相似文献   

14.
为改良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品种并取代现有的二化一放品种,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春滞育的二化性大型茧品种9906的雄性个体与稳定的一化性当家品种四青杂交创造材料,历时11年育成了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辽四。新品种属青黄蚕血统,一化性,4眠,春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2.29%、9.64%、33.97%和20.79%,早秋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5.24%、10%、42.75%和24.88%。在缫丝试验中,辽四解舒率比对照四青高16.20%,解舒丝长比对照长74.10 m,生丝公量比对照高2.14 g,回收率比对照高6.93个百分点。在新品种繁育试验中,单蛾收茧数分别平均增产19.10%,千粒茧质量比对照高12.61%。综上所述,辽四具有化性稳定、强健性好、高产、稳产等优点,是适合于二化地区放养的一化性柞蚕品种。  相似文献   

15.
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承担全省秋丰和白玉母种、原原种和原种的生产任务,同时也是浙江省家蚕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之一。原种生产习惯是春制秋用、春制春用或秋制春用。春制秋用由于春期桑叶营养、气候环境适应蚕生长发育,生产成绩较为稳定,造卵数多,一蛾产卵量高,大肚蛾、残存卵少,死卵少,原种卵面比较好看,孵化率高。春制春用,因品种而言,一化性(春用品种)孵化略比二化性(秋用品种)高一点,但比秋制春用的蚕种孵化率要低,卵质也相对差一些,凹陷深,表面看卵粒不是很饱满,甚至有些年春用品种孵化率也不高。春制春秋丰、白玉由于蚕种保护时间长,营养消耗大。根据冷库孵化试验数据统计,白玉实用孵化率91%~92%,秋丰实用孵化率只有85%~86%;而秋制春实用孵化率高,但是中秋生产受桑叶和自然环境影响,一蛾产卵少,不良卵多,生产成绩也极不稳定。2007年,由于品种研究和品种保护需要,我公司开始饲养夏蚕,并繁育了少量的秋丰、白玉原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2008年开始逐步扩大饲养量,至2010年全部实现春制秋用、夏制春用新的原种生产模式。近几年来我公司生产的夏制春用原种质量稳定,实用孵化率也接近春制秋用的蚕种,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春繁夏秋用蚕种,为了压缩卵龄,适时浸酸,入库,以达到孵化齐一的目的,夏用种必须在投蛾后10小时、秋用种必须在12小时内收种,收种后的母蛾腹内还有很多残存卵。春用品种通过移位产卵,产下的蚕种可以留作次年春用。但秋用品种在春繁夏秋用种时,投蛾12小时(或10小时)收种后的母蛾腹内残存卵,势必白白浪费。近年来虽然在制种技术上强调了合理种茧保护、迟交、长交、暗产,并适当提高产卵温度等措施来减少腹内残存卵,但总不能使母蛾体内的蚕卵充分排出并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7.
浦月霞 《广西蚕业》2001,38(1):11-14
通过对四个品种四组不同成熟度母蛾交配所产卵的良卵率和孵化率的调查,发现母蛾不同成熟度交配,蚕卵的良卵率和孵化率均无显差异,但随着母蛾成熟度的提高,良卵率和孵化率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开展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技术工作,解决卵龄控制在12 h以内的技术处理要求,调查了广东省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 28 ℃的条件下,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产卵多集中在前5h内,5h后产卵量明显下降,其中7·湘×芙·9在投蛾后的1h就达到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92.94%,在9h内达96.47%;芙·9×7·湘则在投蛾后的2~4h为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85.21%,在9h内达92.78%;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符合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卵龄控制在12 h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陈敏  昝明才  彭仕培 《四川蚕业》2011,39(1):14-15,17
<正>蚕品种间或品种内单蛾产卵量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但单蛾产卵量的多少与次代饲养表现、产卵量又如何呢?2010年春季,我们用871B品种单蛾卵量多的卵圈与单蛾卵量少的卵圈分别多蛾混合收蚁饲养,观察其饲养成绩。现将试验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目的:为了解家蚕母蛾成熟度与交尾迟早对产卵速度、卵质、卵量的关系,在1973年秋曾以六○三品种作材料,进行了调查。二、方法:在清晨4时开灯感光,迅即捉去早出蛾,然后捉出同一时期羽化的母蛾,按羽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先后进行交配,交配时间均为五个小时,依交尾时间先后分别拆对,投蛾于框制连纸和散卵布上,然后调查产卵量及产卵速度。三、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