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甘肃省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实现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甘肃特色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通过总结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分析当前我省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今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并结合我省粮食生产实际,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今后促进甘肃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盐城市粮食生产情况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阳  杨力  赵阳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89-191,194
简介了盐城地区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全市加强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总结了健康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经验,并根据目前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盐城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以及今后发展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临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临沂市粮食生产的现状、面临的发展机遇及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临沂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即抓住当前粮食生产发展的机遇,搞好总体规划,引导有序生产;大力推进种子工程,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粮食转化产业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资;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省粮食生产面积和总产基本保持稳定,但粮食自给率仅36%,是全国第2大粮食主销省,粮食生产发展面临很多难题。通过对浙江省粮食生产主体的种粮成本及效益,粮食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等调查,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思考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定位,提出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粮食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发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澳大利亚粮食生产领域的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澳大利亚粮食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岐山县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岐山县粮食生产现状入手,分析了岐山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岐山县粮食生产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阳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云阳县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县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及目标,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该县的粮食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荣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98-3401
深入剖析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探寻积极、有效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不仅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全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安徽省郎溪县粮食生产现状,指出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以促进当地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湖北省粮食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发展有潜力也有隐患,无论从国家整体的角度还是从湖北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来考察,湖北省都需要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有效的增产粮食.在当前仍然依靠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粮食生产,难以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推进粮食生产大户经营,促进湖北粮食生产发展的思路,并对粮食大户经营的效益和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大户经营发展的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鹏飞  陈鹏  董运来 《农业展望》2013,9(3):42-46,65
中原经济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突出的粮食区位优势,决定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及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全区范围内各粮食产区、各地市粮食生产情况差异较大,使得全区粮食工作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对此,应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以河南省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因地制宜地优化粮食作物结构与区域布局,提高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适时建立全区粮食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促进粮食生产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平 《农业与技术》2006,26(5):131-134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省建国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粮食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大小进行了分析,确定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而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不同时期的贡献不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粮食生产今后发展方向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有机与无机肥的配施,提高化肥增产效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率。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生猪生产50多年发展情况和粮食生产情况进行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生猪生产的波动曲线和粮食生产的波动曲线极其相似,说明生猪生产与粮食产量有极大的正相关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猪生产的波动曲线和粮食生产的波动曲线发生偏差,具体是生猪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说明前期粮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后期粮食是基础,其它原因如政府职能的转变、科技进步的贡献、市场机制的引入等对生猪生产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抓住饲料粮生产的同时,要做好其它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徽的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超过一半,而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又接近一半。因此,粮食对于安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支柱的作用。无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不可忽视,尤其是优质粮更是如此。“卖粮难”只是地区结构和粮食优劣品种结构不均衡的表现。只要我们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抓好流通,使农民的小生产、农产品的小流通转化为大生产、大流通川,粮食这个支柱是稳固的。安徽不应较多地削减粮食种植而积。  相似文献   

15.
在明确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选取湖南省2004—2019年粮食生产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的评级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在保障粮食种植资源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实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流转以促进规模经营等,以实现湖南省粮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各粮食主产区间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阻碍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问题,利用13个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进一步对影响地区差异的各个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力规模、劳均资本投入以及前沿技术水平对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呈正向影响,即这3种因素加剧了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2)技术效率水平、劳均土地、劳均用工以及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则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有抑制作用,通过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水平能有效促进粮食产业的地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回顾、分析,说明中国已经具备667m2产出300kg、总产5亿t的粮食生产能力,中国人对粮食丰欠和粮价波动的承受力大为增强,但是粮食生产进一步取得新突破的难度增加,粮食生产效益下降的趋势不可忽视。同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的四条对策,即以年人均380kg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线,立法保护足量、优质的耕地,逐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生产者要自强自立争取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借鉴欧盟经典现代农业转型期理论的基础上,对欧盟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判断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农业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了我国农业转型期的策略。对照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政策特点,认为我国仍处于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义时期;以集约化为主要特点的生产主义形式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借鉴欧盟农业发展经验,认为我国要顺利完成向农业后生产主义时期的转型,要推进农业内涵式发展、制定农业环境政策,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1~2003年的粮食产量及相关因素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趋势;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18年连续增产,持续7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高位。但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少、作物生产成本高且面临从农劳力锐减和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等诸多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科技前沿问题,并针对性寻求切实可行的创新发展方向。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大田作物栽培领域科技前沿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势,根据我国当前大田作物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我国大田作物优质丰产高效协同栽培、固碳节能减排绿色栽培、“无人化”智慧栽培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针对性指出了我国大田作物优质丰产高效协同栽培、固碳节能减排绿色栽培和“无人化”智慧栽培三方面重点科技突破方向与路径。最后,从政策顶层设计与有效投入、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实用产品研发、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大田作物栽培领域科技创新的措施及建议。未来大田作物栽培必须要通过优质丰产高效协同栽培,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前提下显著提升谷物品质与种植效益,通过以绿色为“底色”的节本增效栽培,实现显著减少物质投入和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农艺农机智能多方面融合创新,构建“无人化”智慧栽培,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有效提高规模生产效益,从而实现中国式的大田作物生产现代化,达到确保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的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