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具和地板用浸渍改性杉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林树种之一,但其木材存在诸多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家具、地板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将杉木进行浸渍改性以提高综合利用率是解决全球木材的供需矛盾和家具、地板用材短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浸渍改性目前主要应用的树脂有UF树脂、PF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MF树脂等,其中以PF应用较常见,其改性效果较为显著。浸渍改性过程中,主要有真空处理、真空加压、抽提后常压浸渍或真空浸渍等浸注方法,辊压浸注作为常温常压条件下高效快速浸注处理木材的方法也可用于杉木的浸渍改性,真空-叠压法既能保证改性药剂完全渗入杉木木材,也能防止杉木试材在压力下被压溃。不同的浸渍工艺参数和树脂固化条件对改性后杉木性能影响不同:浸渍时间对浸渍材的吸水率及吸水厚度膨胀率影响较大,热压温度、热压时间与压缩变形恢复率、静曲强度密切相关,各工艺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最后讨论了浸渍改性杉木在家具、地板业中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为杉木浸渍改性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杉木为材料,通过沙浴和气相介质进行热处理,检测其炭化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和颜色等,借助XRD和FTIR分析不同热处理方法致木材性能差异的原因,以期探索沙浴炭化木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相同时,沙浴热处理试件尺寸稳定性高于气相介质热处理;处理温度为220℃,时间4 h时,两种介质处理试件的尺寸稳定性均达到了最好状态,其中气相介质热处理杉木弦向线湿胀率最小为1.885%,比未处理材降低35.45%,沙浴热改性处理杉木弦向线湿胀率最小为1.923%,比未处理材降低36.16%。沙浴热改性处理杉木木材强度折损较气相介质热改性处理材更多。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相同时,气相介质处理材颜色变化小于沙浴热改性处理材。热改性处理导致杉木材结晶特性和三素成分发生变化,其中沙浴热处理导致杉木材中半纤维素发生明显降解。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木材的尺寸稳定性,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和聚硅氧烷分别对杉木进行改性处理,并测定处理材的疏水性能.结果表明,处理杉木的平衡含水率下降,杉木质量、与水的接触角和抗膨胀系数等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用硅溶胶/丙烯酸酯复配乳液对杉木人工林木材进行改性处理,探讨浸渍时间和浸渍压力对处理木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液在压力作用下,填充并固化于木材空隙中,与木材细胞壁物质发生了化学键合,从而提高了木材的力学性能.较优的改性工艺为浸渍压力1.0 MPa、浸渍时间90 min.  相似文献   

5.
木材酯化及接枝共聚处理对木材表面自由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特夫  阎昊鹏 《林业科学》2001,37(2):97-100
采用接触角测定法,对经用乙酰化法酯化和苯乙烯单体接枝共聚处理改性前后的杉木和杨树表面接触角的变化和表面自由能变化值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木材的酯化和接枝共聚改性对木材表面自由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酯化和接枝改性处理后,液体在杉木和杨木表面上的接触角比在未经处理的木材表面的接触角有所增大,酯化处理产生的接触角增大作用要比接枝共聚所产生的作用大,杉木和“三北一号”杨的表面自由能分别为42.8mN/m和52.3mN/m与大部分木材垢表面自由能相近,木材的酯化的接枝共聚改性可以隆低木材的表面自由能,但酯化对表面自由能的降低各充受树种的影响,而接枝共聚改性对表面自由能的降低基本上不受处理树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速生林杉木进行了活立木改性研究,分析了改性剂在木材内部不同高度位置的分布情况,并利用SEM对改性剂在木材内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对改性材主要力学性能(顺纹抗压强度、静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经改性后,改性剂填充了木材内部的导管及孔隙,改性木材的主要力学性能与素材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改性剂主剂浓度的变化及助剂的加入对改性剂在木材不同树高位置的分布均有较大影响,助剂聚乙二醇的加入使主剂在立木内部的分散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7.
杉木木材性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重点对杉木的木材解剖性质、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性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并针对影响杉木木材性质变异规律的生长因子进行了总结, 最后就杉木木材性质的研究方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高温热处理木材的力学性能,采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浸渍改性杉木,对木质素结构进行磺化修饰,以促进木质素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的迁移与重新分布.在高湿高压的环境下对改性杉木进行高温热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热处理前后杉木细胞壁表面微观构造,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确定木质素在细胞壁中的半定量分布,测量了不同热处理...  相似文献   

9.
用SEM和TEM观察与表征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明改性物质纳米粒子在杉木中的结合方式与单纯加入有机高分子或无机微米粒子有很大差别,并发现凝胶中的纳米CaCO3粒子多数以纳米尺度分布在木材细胞壁上,部分则沉积在木材中的纳米空间;基于二元复合理论,结合XRD和EDXA等,分析了其复合机理,结果表明:纳米CaCO3可与杉木木材形成良好的复合;纳米CaCO3与木材组分既有原位复合,但主要是其表面的大量不饱和残键以及游离羟基与杉木木材细胞壁主要组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上的羟基形成化学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木材尺寸稳定性,利用烷基烯酮二聚体对杉木进行疏水改性处理,同时运用纳米压痕技术分析评价疏水处理对木材纳米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剂的质量分数为5%、处理时间为30 min时,疏水效果最好,同时最节约成本;疏水处理会降低杉木S2层细胞壁的弹性模量,当处理剂质量分数为5%时影响较小;杉木S2层细胞壁蠕变值会随处理剂质量分数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溶胶-凝胶法制备杉木/TiO_2复合材料及其抗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杉木/TiO_2复合材料小样品。经微生物抗菌检测实验结果证实,所制备的杉木/TiO_2复合材料具有显著而广谱的抗菌性,且抗菌性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久性。复合材料抗菌性受光源和温度影响。在木材工业中引进现代光催化杀菌剂TiO_2纳米技术,将促进木材的改性和多功能木材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单色软X射线杉木木材密度测定及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单色软X射线木材密度计,分别测定了杉木木材质量吸收系数及22个杉木优良家系年轮宽度组成和年轮密度组成,通过杉木木材性状遗传变异研究,了解杉木木材变异规律,为进一步进行多性状早期选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油杉、杉木和马尾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成熟人工林的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的物理与力学性质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油杉木材的气干湿胀性、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径面硬度最优,杉木木材的全干干缩率、气干干缩率和吸水后湿胀性最优,马尾松木材的气干密度、全干密度、端面硬度和弦面硬度最优。木材密度的表现为马尾松油杉杉木;木材稳定性的表现为杉木油杉马尾松;木材力学的表现为油杉马尾松杉木。  相似文献   

14.
杉木的PVA,MF真空加压浸渍改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端 《木材工业》1997,11(5):9-13
杉木经105℃干燥后,分别用PVA、PVA+MF、MF真空加压浸渍,再用高温干燥,最后经14天恒温恒湿处理,测定并计算木材吸湿率、树脂存率、体积膨胀率、增重率与尺寸变化率,色差和硬度。经分析后认为:本试验以MF浸渍后用105℃ ̄110℃重率与杉木的改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杉木浸渍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乙烯醇缩甲醛改性剂对杉木木材进行浸溃改性,对其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材的弦向、径向和体积干缩率与素材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性材的弦向、径向和体积湿胀率与素材相比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当改性剂浓度超过20%时,下降才较明显;改性材吸水率随改性剂浓度的上升而下降,最大可由改性前的197%下降到改性后的155%;改性材的抗干缩系数(ASE)随改性剂浓度上升而增加,最大可达18.8%。杉木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能要明显优于素材。  相似文献   

16.
从杉木全国优良家系区域试验中 ,选取安徽黄山、广西融安、广东信宜、江西分宜、福建洋口等 5个试验点 ,测定了其10年生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密度 ,分析了杉木木材密度及生长基因型×环境交互作用规律。多点联合分析表明 ,木材密度、胸径、材积性状家系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并且家系与地点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通过Francis -Kannen berg模型对木材密度和材积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按木材密度及生长对试验家系进行了联合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伴生树种人工林酸枣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组分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伴生树种马尾松和杉木提高了酸枣人工林木材密度、干缩系数、差异干缩和力学强度及其波动性,且杉木的影响大于马尾松;伴生树种马尾松和杉木对酸枣人工林木材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杉木对酸枣人工林木材除弦面硬度和冲击韧性外的其它力学强度指标的影响极显著或显著,而马尾松对酸枣人工林木材力学强度指标均影响不显著;马尾松降低了酸枣人工林木材抽出物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素含量,提高了酸枣人工林木材戊聚糖含量,而杉木影响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速生材自身固有的缺陷,提升其利用价值,需对速生材进行强化改性处理。木材压缩改性技术作为一种木材物理强化改性方法,具有生产效率高、无化学污染和易于产业化生产等优点,是扩展速生材应用范围最具潜在商业价值的木材改性技术之一,已成为木材改性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笔者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木材压缩强化改性方面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主要从木材压缩改性类别、木材软化、压缩木定型、木材压缩工艺、压缩木材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论述。最后,基于木材压缩改性的应用现状,对压缩改性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木材压缩改性技术有必要在高效型木材压缩改性技术开发、复合型木材压缩改性技术开发和森林?压缩木价值链评估方面取得突破,这些突破对推动木材压缩改性技术向商业化发展以及实现压缩木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用杉木、马尾松和杂木三种木材制成活性炭,并对其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得率为杂木>马尾松>杉木,而质量是杉木优于马尾松,马尾松优于杂木。木材的质地,影响着活性炭的质量,对杂木炭进行强化活化,可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活性炭。  相似文献   

20.
木材细胞壁增强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化学改性能够提高木材物理力学性能,主要源于改性剂对木材细胞壁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木材改性主要是指木材细胞壁的增强改性,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改性剂进入细胞壁,从而增强细胞壁。而近年来先进分析技术在木材改性领域的应用,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对木材细胞壁性能变化及改性剂分布进行表征。然而,木材细胞壁增强改性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主要从物理增强、化学增强以及纳米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木材细胞壁增强改性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可能的突破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