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疆有三种天鹅,即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和疣鼻天鹅是夏侯鸟,小天鹅是迁栖期过客。春季,天鹅最多,估计有10000只,冬季不超过2000只。人类经济活动对天鹅数量影响极大,因而亟须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大天鹅在巴音布鲁克地区越冬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了从1988年末至1992年初在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山盆地内对大天鹅(Cygnus cygnus)越冬调查的结果。该地区每年11——12月有250——400只大天鹅滞留,1——2月数量下降到100只左右。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气温降低,不冻水面缩小,迫使一些天鹅迁往别处。隆冬季节天鹅只在多泉地带和不冻河段活动,以家族群占据各自泉区(领地)。文章还涉及冬季食物、伤亡、天敌和保护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大天鹅迁徙规律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大天鹅(Cygnus cygnus)早春迁来巴音布鲁克沼泽区的数量,习性及迁徙规律等。1992年最早迁来日期是3月19日,3月27日达到高峰。日迁徙高峰在夜里21:00—0:00。白天较少迁飞。迁徙途径主要是沿天山开都河河谷逆流而上。  相似文献   

4.
小麦白粉病的灰色预测与马尔可夫链法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沙湾地区15年(1974-1988年)病情指数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预测GM (1、1)模型。对未来8年病情指数趋势进行研究,并用1986、1987、1988年三年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预测ξ=3%将发生在1988、1990、1991、1992、1996年.ξ=4%将发生在1989、1991、1992、1994、1995年,ξ=5%是将发生在1989、1990、1991年。统统计分析指出、马尔可夫链预测值与灰色预测模型数据是相近数。  相似文献   

5.
1989~1990年,(?)闭试验研究(?)(腈二氯苯酸菊酯)和Sulprofos(有机磷类农药,对棉蚜暴发的影响表明,sulprofos使用区之次年棉蚜数量特别大;而未用药区与上年不同,棉蚜数量极小。寄生物传染和真菌感染在Sulprofos处理区最为普遍。Sulprofos诱发棉蚜暴发的原因除了天敌的破坏外,还延长棉株、桃后期的活跃生长,提高其液汁中苏氨酸浓度和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使之更适应蚜虫的养分需求,从而促进了其数量增加,甚至暴发危害。  相似文献   

6.
桂光1号(KS—14/03)为早晚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广西水稻所育成、汕优23选(珍汕97A×密阳23)为晚造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广西农学院育成.都是1989年开始引进岑溪县种植的新组合.桂光1号1989年全县种植80亩,1990年早、晚造分别种植800亩和24400亩.汕优23选1989年晚造种植5亩,1990年约种植7470亩.  相似文献   

7.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相似文献   

8.
快杀稗(quinelorac)是联邦德国巴斯夫公司首先开发的喹啉羧酸类选择性苗后除草剂。1983年开始在亚洲、欧洲、拉丁美洲、美国等地水稻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1987年在泰国,1988年在乌拉圭、哥伦比亚;1990年在日本、南朝鲜等国登记稻田除草。1987年50%快杀稗可湿性粉剂在中国水稻田进行药效试验,1989年取得临时登记。目前已有一定数量进口,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我县三化螟的回升势头大增,尤其是1990年,回升更猛。据调查:1988年每亩三化螟幼虫越冬基数只有100~200头;1989年400~500头,1990年猛增到1200~1500头,1991年达2100~3500头。由于这一害虫的回升,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水稻因受三化螟为害损失的稻谷约4万公斤,1989年达20万公斤,1990年猛增到47.5万公斤,其中以第四代为害最重.1990年9月10日,我们在本县聂桥乡调查,每亩有卵块一般在30~40块,高的60~70块,9月24日在米粮铺乡前山村调查,防治较好的田块自穗  相似文献   

10.
1989—1990年笔者在参加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中,首次记录到新疆鸟类分布及繁殖新纪录2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据水磨河流域四个断面多年(89-92年0多种(24种)成份的水质观测资料和水量观测资料,运用多种方法,详细进行了研究和评价。“评价”为国家水利部内陆河流水资源保护试点“水磨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研究课题的一部分,现摘要发表,以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西安市所辖区县的历史统计资料,建立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分析了西安市1989~1999年土地利用的数量交化趋势和空间变化差异特征。揭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构差异等特征。阐明了西安市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从而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农产品虚拟水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了虚拟水指数的概念,制定了等级划分标准,并对陕西省1989~2004年的虚拟水含量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989年陕西省生产家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可分为3级:(1)较低水平的区域,包括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和安康市;(2)稍低水平的区域,包括榆林市、延安市、宝鸡市和商洛市;(3)中下水平的区域,包括汉中市和铜川市;2004年可分为5级:(1)中下水平的区域,包括西安市;(2)中上水平的区域,包括铜川市、汉中市和安康市;(3)稍高水平的区域,包括商洛市;(4)较高水平的区域,包括宝鸡市、渭南市和延安市;(5)很高水平的区域,包括榆林市和咸阳市。可见近16年来陕西省各地市生产家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呈增长趋势,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榆林市,其次是延安市和咸阳市,而增长最少的是西安市和汉中市。1989~2004年陕西省居民的人均年农产品消费虚拟水含量是农村高于城镇居民,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博斯腾湖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博斯腾湖浮游植物自1987年7月至1989年9月连续进行了12次采样,布设12个采样点,进行了种类组成、种群数量、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等群落生态学的调查和初步研究,并对博斯腾湖水质污染及营养水平进行了总评和分区评价。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78属131种。浮游植物数量年均达388.19万/升(细胞数)。秋季最高,为786.79%/升,冬季最低,为47.47万/升,春季为265.93万/升,夏季为428.55万/升。秋季各点多以蓝藻门的微囊藻占优势,春、夏季多以绿藻门的骈胞藻占优势。冬季多以绿藻门的栅列藻占优势。甲藻门的飞燕角甲藻为全湖性的广布种,它不因季节和点位改变而变化。硅藻门的种类最丰富。优势种主要是β—中污生物带种,其次是α—中污带种。多样性指数在1.96—2.13之间。从多样性指数和初级生产力计算结果及其它多项指标看,博斯腾湖大湖区水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污染区趋势为:Ⅲ区>Ⅴ区>Ⅳ区>Ⅱ区>I区。博斯腾湖属于绿—蓝甲藻型中营养湖泊。与70年代博斯腾湖浮游植物调查资料对比,表明近年来,人为因素使博斯腾湖富营养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西部乾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和ETM+影像,分析该区1989年和2001年2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89-2001年,乾安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草地→耕地、草地与不同程度盐碱地、不同程度盐碱地内部的转换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12年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日蒸散量格局基本一致,表现为:水体>湿地/耕地>林地>草地/轻度盐碱地>居民用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其中,59.6%的地表蒸散强度变化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草地→耕地、草地→不同程度盐碱地、不同程度盐碱地→草地的蒸散强度变化以基本不变、减少、增加为主;由轻度盐碱地向重度盐碱地逐渐转变时,蒸散强度降低,反之增加。由于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其蒸散强度降低,而林地、居民用地、轻度盐碱地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蒸散强度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海河流域地下水环境的具体情况,分别构建了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天津、沧州、衡水、石家庄和唐山五个典型区域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中,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水质优良,地下水储存量较丰富;天津及唐山地区水质尚可,水资源存储量较差;沧州和衡水地区地下水质劣于一般程度,存储量较差,且超采现象很严重。这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各区域地下水系统实际环境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立指标体系选取的合理性,可为其它区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近520年旱涝特征及干旱频率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根据最新收集到的史料记载等资料,对原甘肃500年旱涝等级进行了增补和修改,并将资料延续至1989年,最终得到一套目前为止最可靠的连续的1470—1989共520年旱涝等级序列。并据此统计了甘肃历史旱涝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干旱频率的趋势和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8.
The incidence of pathogenic Fusarium and Microdochium species in stem bases of winter wheat was investigated in a total of nine crops in 3 years, i.e. 1987, 1988 and 1989. Four Fusarium species were isolated: F. nivale ( = Microdochium nivale ), F. avenaceum , F. culmorum and F. graminearum .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was F. nivale followed by F. avenaceum and F. culmorum . Isolations of F. graminearum were made only from shoots collected during August 1989.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F. nivale occurred during April 1989 in the cultivar Brock when the fungus was isolated from 65% of the shoots sampled.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F. avenaceum was 60% (August 1988, cv. Slejpner) and F. culmorum 37% (August 1989, cv. Mercia). A delay in the isolation of Fusarium spp. during 1987 was attributed to the low January temperatures, and an upsurge of F. culmorum and F. graminearum during 1989 to the warm dry summer. The incidence of F. nivale fluctuated during the 1988 and 1989 seasons, particularly during spring. The effects of fungicide spray programmes an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eat crop are discussed as possible contributory factors to this.  相似文献   

19.
The extent of colonization by Heterobasidion annosum was measured in 1989 in Sitka spruce stumps that had been inoculated with basidiospores in 1981 and assessed for infection in 1983. Only stumps that had infection in the sapwood in 1983 contained the fungus in 198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apwood area colonized in 1983 and the total area colonized in 1989. Between 1983 and 1989, H. annosum spread within the body of stumps and into most primary roo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tump area colonized in 1983 and 1989 and the percentage of stump and root volume colonized in 1989. Roots of 26 excavated stumps were in contact with an average of two roots on each of two living trees. Fourteen roots on eight living trees became infected, and H. annosum spread proximally an average of 126 cm into trees. We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transfer of H. annosum from spruce stumps inoculated with basidiospores to adjacent live tr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