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引进稻种资源的评价、保存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种资泺的引进是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遗传多样性,促进水稻品种改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从各产稻国和地区引进稻种遗传资源近1500余份,经过初步整理和性状评价,筛选出一批适宜于贵州稻作生态,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矮秆、大粒、优质、抗病虫、耐逆境等优异种质。这些稻种资源已繁种、保存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库中,供省内外科研与教学机构进行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研究。概述了贵州引进稻种资源的保存、评价和利用现状,并就今后工作重点与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种质资源是作物优良基因的载体,切实保护现有保存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改良创新利用是当前乃至长远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概述了贵州稻种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并围绕其保护与利用的主题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的组织概况全球性稻种资源的搜集、鉴定、保存和分发既是国际水稻所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也是该所进行全球稻种资源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该所自1960年建所起就很重视世界水稻种质的搜集研究和保存。起初,水稻遗传资源课题设置在植物育种系。为了确保已搜集的世界水稻种质的保存与利用,1977年底由日本政府和亚洲开发银行捐助210万美元建成了水稻遗传资源实验室。该室除  相似文献   

4.
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存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界推崇的一种保存方式,开展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能为野生稻资源利用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与特异基因;为稻种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认真探讨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方式,保存检测技术方法及保护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并提出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贵州山地禾类稻种是山区的人们在山地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原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与自然选择,在稻作栽培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融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特殊种质资源.本文主要介绍贵州山地禾类稻种的典型表型特征,其保存现状及可利用前景,进而可为丰富我国稻种资源和种质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方稻种籼粳亚种的生态群分类及其地理生态分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用程-王分类体系对云南收集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遗传变异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化中心和优异种质的富集地区及其天然宝库,受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独立起源中心的强烈影响,因而形成了云南尤其是滇西南稻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举世瞩目。(2)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及其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  相似文献   

7.
稻种资源作为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稻作育种改良的物质基础,是水稻科学研究不竭的源泉,谁掌握了水稻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育种主动权.因此,稻种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和保存利用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并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菏泽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及保护利用现状,开展了菏泽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普查收集种质资源 400 余份,被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确定接收 345 种,其中粮食作物 80 种,经济作物 36 种,蔬菜作物 119 种,果树作物 110 种,为作物育种、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水稻所水稻种质中心(IRGC)自1960年成立以来,进行了广泛的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分发和利用。迄今为止,共收集了83000多份稻种资源,分长、中、短三期贮藏于种质库中,并系统地进行了水  相似文献   

10.
山东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栽培历史悠久,在中国北方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山东莲藕种质资源研究一直没有开展。为收集和保存莲藕种质资源,本研究从山东省8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采集了76份莲藕材料,并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遗传相似性分析,共鉴定出38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38份种质资源的Nei's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26,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0.41。研究数据表明,山东莲藕种质资源相对丰富,但要建立高质量的种质资源圃,仍需要加强种质资源的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