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全局和局域空间关联分析法对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①2009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上呈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②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全局Moran’s I值为0.3695,整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和依赖性;③局域空间关联分析显示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局部空间集聚现象,而大部分地区空间关联性并不显著;④河南省城市化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有经济发展因子、社会发展因子、基础设施因子、城市扩张因子和非农化因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09年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是影响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由城市化发展带动.  相似文献   

3.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两方面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2013—2018年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趋势良好;从时间序列看,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综合指数始终低于土地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现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特征,且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人口城市化滞后状态,存在造成空城的风险;从空间格局看,西部地区呈现以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为基础、协调发展类型因省区分的空间格局;2018年,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中级协调状态,部分省市(自治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12个省市(自治区)均实现协调发展类型提升,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状态良好,西部地区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4.
沱江流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贤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73-13776
通过定量分析,综合考虑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地理空间4个方面的内容,建立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并借助ArcGIS软件将分析结果与图形数据相结合,对沱江流域5个地市10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类影响因子中,社会城市化因子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沱江流域10年间各城市城市化综合指数逐年上升;由于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子不同,沱江流域不同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并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沱江流域的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由下游城市群向上游城市群转移增大的趋势。由于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市应根据各自特点,实行差异化的城市化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5.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综合评价两体系的发展水平;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00-2010年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两体系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11年来,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两体系耦合互动效应明显,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也在逐年提升,表现为拮抗阶段、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三个阶段逐步演化以及两体系由不协调模式逐渐过渡到协调发展模式的发展轨迹,不断优化,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梁会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85-22487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基于一定的指标体系以及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中的南京、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已处于城市化的高水平平稳发展阶段,淮安地区、滁州市、巢湖地区尚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影响南京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经济社会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研究其土地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对该区域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6、1995和2000年3期TM影像以及2006年CBERS-01影像,得到贵阳市四期城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城市化比例指数、城市化强度指数和绝对扩展强度对贵阳市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贵阳市城市化过程明显,表现为面状城市化、线状城市化和点状城市化。在空间模式上,贵阳市呈组团式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上,部分次级中心区城市化速度高于中心区城市化速度。[结论]喀斯特地区的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有其独特性,主要受地形、交通、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一个包含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城市化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只有4个子系统协调共进,才能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来,湖北省4个维度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并且各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改善。近10年来,湖北省城市化是由空间城市化主导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人口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其他维度城市化发展水平成为影响湖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湖北省不同维度的城市化发展协调程度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未来应当更加注重人口城市化发展,同时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张,以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需求日渐增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日益扩大,而相应的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使用尚未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因此,文章从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出发,对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界定、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使用类型、城市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向外缘延伸,而城市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愈发严重。采用2012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基于DPSIR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开展了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为解析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指标、函数模型、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汉市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与具有降温效应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综合指数分别为10.752 5、21.888 2和3.257 5,城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综合指数分别为13 032.0、11 834.4和10 0186.5;与降温效应呈正相关的格局指数: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数、聚集度、结合度、邻近度在2020年数值相对早年偏小,表明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逐渐被削弱;2000、2010、2020年极端气温综合指数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综合指数的协调程度由中级协调逐降为严重失调,意味着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对极端气温的缓解作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针对超大型城市建设对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变化定量研究的应用需求,基于多时相遥感变化监测和格网划分方法,结合景观指数对北京景观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探究城市化对城市景观影响的阈值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由于北京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建筑用地增加了56%,斑块破碎程度较低;而城市耕地及绿地景观有所减少、斑块分布不均,破碎程度上升;2)空间格局方面,由于建筑用地的覆盖及彼此间的高度连接,使城区景观破碎程度明显低于城郊,景观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3)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对城市景观破碎度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达0.84,具体表现为倒U关系,即景观破碎度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在51%~53%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县域城市具有衔接大城市与广大农村的重要功能,研究其用地规模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城市地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ArcGIS10.0平台支持下,提取湖北省2010年各县市县城面积及县域总面积数据,结合各县市的社会经济等信息,利用GIS手动分级法对全湖北省各县域城市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域城市土地城市化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相协调,即区域内土地城市化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以武汉市为中心,在长江沿岸平原区和重要铁路沿线县城面积与县域面积占比都较大,在经济边缘地带的鄂西和边远山区县城面积与县城面积占比都很小,而鄂中大部分县市占比比较大,鄂北和鄂南地区县市占比处于居中位置.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鄱阳湖地区2000、2005、2010、2013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扩张强度、扩张动态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利用GWR模型深入探讨了城镇用地空间扩张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20002013年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利用GWR模型深入探讨了城镇用地空间扩张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20002013年期间,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快速扩张,由332.86 km2增至742.72 km2,城市重心向东南迁移,迁移量为13.99 km,以正西方位扩张规模最大,达到267.89 km2;期间以20002013年期间,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快速扩张,由332.86 km2增至742.72 km2,城市重心向东南迁移,迁移量为13.99 km,以正西方位扩张规模最大,达到267.89 km2;期间以20002005年扩张最为显著;(2)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扩张区域差异明显,南昌市周边和交通通道交汇处高速扩张;根据空间集聚Moran’s I指数值,城镇用地扩张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空间集聚特征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减弱,且逐年减弱;(3)不同驱动因素对鄱阳湖地区不同区域城镇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财政总收入、户籍人口对城镇用地扩张的贡献为负,而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逐渐加剧。为有效应对冲击和扰动并提高城市自我恢复的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全球共识。从韧性视角出发,基于PSR模型构建评估体系,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市韧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测算,结果表明:安徽大部分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期内有所提升,到2020年各市韧性水平差距缩小且各梯度韧性水平差异发生变化;安徽省城市韧性水平等级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分异情况;影响城市韧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支出,且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鄱阳湖地区2000、2005、2010、2013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扩张强度、扩张动态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利用GWR模型深入探讨了城镇用地空间扩张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2000~2013年期间,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快速扩张,由332.86 km2增至742.72 km2,城市重心向东南迁移,迁移量为13.99 km,以正西方位扩张规模最大,达到267.89 km2;期间以2000~2005年扩张最为显著;(2)鄱阳湖地区城镇用地扩张区域差异明显,南昌市周边和交通通道交汇处高速扩张;根据空间集聚Moran’s I指数值,城镇用地扩张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空间集聚特征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减弱,且逐年减弱;(3)不同驱动因素对鄱阳湖地区不同区域城镇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财政总收入、户籍人口对城镇用地扩张的贡献为负,而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演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西省为例,构建了城市化与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了其城市化水平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1990-2009年,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1990-2009年,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低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3个状态;③陕西省各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关中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④陕西省各地市的耦合协调度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重庆北部新区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区域,面临快速城市化过程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和建设宜居城市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矛盾。基于空间途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冲突,是实现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利用RS和GIS技术,开展水文、地质灾害、生物保护、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系统分析,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综合叠加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区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并提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策略,最终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空间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