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室小型西瓜的干物质分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分配指数的计算原理,利用温室小型西瓜的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地上、地下部分配指数及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指数模型:地上部分配指数PIS=0.990/[1.000 6.935×exp(-0.035×GDD2)];地下部分配指数PIR=1-PIS;茎分配指数PILVG=0.650/[1.000 0.001×exp(1.450×GDD)];叶分配指数PISP=0.500/[1.000 0.003×exp(16.218 0.086×GDD-0.597×GDD2)];果分配指数PIST=1-PILVG-PISP。由此建立了基于分配指数的温室小型西瓜不同器官间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时间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室小型西瓜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水稻地上部单位器官物质分配过程的定量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量描述水稻植株地上部单位器官(叶片、叶鞘、节间、稻穗)干物质的动态分配过程,为作物形态建成模拟和可视化表达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不同水稻品种和水氮试验中主茎和分蘖单位叶片、茎鞘及穗的干物质与水分及氮素含量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水稻地上部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动态模型。【结果】模型采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穗单位器官分配指数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指数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穗最大单位分配指数随不同叶位、鞘位以及穗位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茎鞘及穗的氮素和水分因子法分别描述了水氮限制对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过程的定量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测试和检验,主茎与分蘖各单位器官干物重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根均方差分别为0.93、0.81及6.8 kg•ha-1。【结论】本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不同茎蘖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蔓生和矮生长豇豆器官生长相关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曼生和矮生长豇豆,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地上器官与地下器官、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及生殖器官与同化器官的生长相关等。结果表明,两类长豇豆生育过程中植株和各器官干物质不断增加,均呈S型趋势变化。蔓生长豇豆比矮生长豇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蔓生长豇豆中白荚品种比青荚品种高。生育过程中根系分配的干物质越来越少,地下器官与地下器官的比例逐渐升高;随着干物质分配的中心由茎叶逐渐转移至花荚,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的比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分配模型,通过分析氮素调控的小区试验数据,采用统计模型技术建立基于相对生长度日(RDDT)的冬小麦群体和个体地上部相对干物质积累(RDMA)动态和基于分配指数的各器官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运用水分调控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DMA)呈典型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增加水和氮供应量明显促进群体和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且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说明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极端干旱地区保证水分供应的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关键。各处理DMA的变异系数群体为3.45%~5.19%,个体为2.03%~3.91%,表明群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筛选并构建基于归一化的返青后以RDDT为变量的滴灌冬小麦群、个体RDMA预测模型(MMF):GRDMA_i=(0.001 2+1.003 2RDDT~(4.193 6))/(0.012 9+RDDT~(4.193 6))和SRDMA_i=(0.001 2+1.011 3RDDT~(4.691 1))/(0.018 9+RDDT~(4.691 1)),模拟准确度在0.988 4~1.027 4;以及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指数模型,模拟准确度为0.977 5~1.035 4,表明基于RDDT和分配指数的冬小麦群、个体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温室甜瓜干物质分配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配指数的计算原理,建立了基于分配指数的温室甜瓜不同器官间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室甜瓜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土壤镉污染对水稻孕穗期植株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Cd对水稻孕穗期植株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植株体内的积累分配特征,以水稻品种中优169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含量Cd对水稻孕穗期植株根系活力、干物质量以及Cd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根系活力和器官干物质量均随土壤Cd含量的提高而降低,当Cd含量为5 mg/kg时,水稻根系活力和器官干物质量均受到明显抑制;随着Cd含量的提高,水稻根系和地上部的Cd含量以及积累量均明显增加;1 mg/kg的Cd处理下水稻根系Cd富集系数和分配比例下降,而转运系数以及地上部的富集系数和分配比例增加;5 mg/kg的Cd处理下水稻根系和地上部的Cd富集系数、转运系数以及地上部的Cd分配比例下降,而根系的Cd分配比例增加。较高程度的Cd污染,抑制了孕穗期水稻的生长。Cd污染增加了水稻各部位对Cd的积累,但高Cd污染时Cd向水稻地上部迁移与分配的能力会降低。  相似文献   

7.
根据作物生理、作物生态、农业气象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逐时水稻冠层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包含辐射、气温2个气象因子和密度、N肥、播种期3个栽培因子.模拟模型由5个子模型耦合而成,即发育子模型,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积累子模型,固化物分配和叶面积动态子模型,产量形成子模型和辐射、气温模拟子模型.利用模型对水稻生长的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将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两者拟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评估地表臭氧(O3)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生产的影响,引入了温度和生理年龄影响因子,并根据气孔导度和O3吸收通量模型计算得到的气孔O3吸收通量,建立了叶片O3吸收通量对最大光合速率的胁迫系数,结合呼吸作用模型,在系统动力学模拟环境中,模拟研究了O3胁迫下冬小麦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并运用大田OTC试验的地上、地下部分的干物质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值。统计分析表明,干物质全重、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没有显著差异,同时表明,在恒定的150 nL·L-1和100 nL·L-1 O3浓度的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干物质分别损失了29.5%和16.6%。

  相似文献   

9.
根据作物生理、作物生态、农业气象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逐时水稻冠层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包含辐射,气温2个气象因子和密度、N肥、播种期3个栽培因子。模拟模型由5个子模型耦合而成,即发育子模型,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积累子模型,固化物分配和叶面积动态子模型,产量形成子模型和辐射,气温模拟子模型。利用模型对水稻生长的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将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两者拟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给辣椒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分析长辣7号在不同施氮水平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的变化,并利用225kg/km2尿素处理的观测数据,建立理想条件下线椒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模型,对其干物质分配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氮肥对开花坐果期和盛果期线椒植株株高和茎粗的影响较小,对SPAD值的影响较大,开花坐果期干物质较多分配于叶片,为41.61%~43.76%,盛果期干物质较多分配于角果为49.40%~53.02%,合理增施氮肥有效促进线椒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其中N3(225kg/km2尿素)处理干物质增加较多,开花坐果期和盛果期分别增加2.06g/株和8.86g/株。利用同期试验资料进行验证,叶片、果实和茎干物质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5.20%、16.25%和11.01%。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根、冠干物质动态消长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不同供水条件下 ,研究了冬小麦根、冠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消长关系。结果表明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 ,冬小麦根系的干物质积累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40 %田间持水量处理植株的最终根重平均不到 80 %田间持水量处理的1/ 4。三叶期至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根的抑制作用最大 ,拔节期至孕穗期水分胁迫对冠的抑制作用大于根 ,从分蘖期开始并延续到孕穗阶段的水分胁迫对根和冠的抑制作用较均衡 ,复水后干物质向根系和冠层的分配比例近似。拔节期至孕穗期复水对根的促进作用大于冠 ,干物质向根分配的比例增加 ,R/S提高 ,但提高的程度与复水前水分胁迫的历时有关。水分条件对冬小麦R/S值影响最小的时期是开花期至灌浆期 ,最大的时期是拔节期至抽穗期 ,此阶段 40 %田间持水量处理的R/S分别比 60 %和 80 %田间持水量处理提高 2 0 .93 %和 12 6.0 9%。  相似文献   

12.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winter wheatroot and shoot was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ditions.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root wasgreatly influenced by water stress, so as to the final root weight of the treatment with 40 % field moisturecapacity (FMC) was less than 1/4 of that of the treatment with 80 % FMC on average. Water stress duringthe 3-leaf stage to the tillering stage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root, and the influence of water stressduring the jointing stage to the booting stage on shoot was greater than root. However, water stress duringthe tillering stage to the booting stage had a balanced effect on root and shoot, and the proportion of drymatter that distributed to root and shoot was almost the same after rewatering. Water recovery during thejointing stage to booting stage could promote R/S, but the increasing degree was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water limitation. Soil water condition had the lowest effect on R/S during the flowering stage to the fillingstage and the maximal effect on R/S during the jointing stage to the heading stage, R/S of 40% FMCtreatment was 20.93 and 126.09 % higher than that of 60 % FMC and 80 % FMC treatments respectivelyat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13.
春薯垄作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艺配套是甘薯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单垄、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3种垄作方式对春薯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甘薯机械起垄方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垄下甘薯茎叶呈单峰生长,双行大垄下茎叶呈前后双峰生长,而双行分垄下茎叶平稳生长。晚熟品种徐薯22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同步效应”,三种垄作下T/R值变化均较合理,且产量间无显著差异。早熟品种浙薯20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滞后效应”,单垄下前期茎叶生长高峰为后期块根的快速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提供了保障,T/R变化合理,产量高,而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下茎叶前期生长不足,不利于后期块根的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收获时T/R值明显偏高,产量较低。春薯采用机械起垄,若作淀粉用,徐薯22可以选择单垄、双行大垄或双行分垄;浙薯20以单垄最佳;但若将浙薯20作为春薯食用早收栽培,则宜选择双行大垄。  相似文献   

14.
孕穗期冷水灌溉对寒地粳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农428和松粳10为试验材料,分别冷水灌溉处理0、3、6、9、12、15 d,分析孕穗期冷水灌溉对寒地粳稻根系形态、伤流强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究孕穗期低温胁迫下寒地粳稻根系生长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孕穗期冷水灌溉下,寒地粳稻根系形态、伤流强度、根部与地上部干重及产量变化规律一致,冷水灌溉持续时间越长,降幅越大。冷水灌溉加快寒地粳稻生育中后期根系衰竭。孕穗期冷水灌溉抑制寒地粳稻根系发生和伸长,齐穗期根系形态和根干物质量显著下降,不利于生育中后期根系对营养物质吸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减缓,地上部向根部运输有机质减少,根系活力降低,根系衰竭加快,致产量下降。孕穗期冷水灌溉下东农428中后期根系形态、根干重、根系活力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变化幅度较小,是东农428耐冷性强于松粳10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腐殖酸对丹参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腐殖酸不同用量下丹参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适宜腐殖酸用量能够促进丹参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增加根/冠比,提高丹参产量。腐殖酸施用增加了土壤容重,过高的土壤容重不利于丹参生产,1.262~1.265 g/cm3的土壤容重有利于丹参生长。腐殖酸适量施用增加了丹参根与地上部的氮、磷养分含量,但降低了钾素含量,而大用量具有提高钾含量的趋势;适量的腐殖酸施用能够提高丹参对氮、磷素的利用率而降低了钾素利用率,但较大用量则降低了氮、磷、钾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B优827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汕优63为对照,初步测定、分析了B优827和汕优63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及产量结构差异.从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及发根力、根冠比、根系活力等方面分析比较了B优827和汕优63的异同.B优827中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显著大于汕优63,且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分配合理,干物质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在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茎叶等器官干物质含量和根系活力,抗衰老能力较强.从产量结构看,B优827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产量达到9.06×103kg/hm2,较汕优63增产8.50%.表现了库大、源足、流畅的物质积累和运转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诱导剂浸种对小麦萌发期的抗旱诱导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经微生物诱导剂处理,可增加小麦萌发时期的根冠比,而且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增加幅度大于正常供水条件。微生物诱导剂可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根系干物质积累。这些性状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但诱导剂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麦种子萌发率以及小麦芽和根的伸长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秸秆处理的突出矛盾,优化秸秆还田方式对促进该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研究了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形态及分布特征、干物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耕作措施调整、实现秸秆还田维持耕地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辽宁沈阳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秸秆全层翻耕还田(PTS)、秸秆条带翻耕还田(PSS)、秸秆全层旋耕还田(RTS)和秸秆条带旋耕还田(RSS)4个处理。分析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玉米根长、根干重及其空间分布、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吐丝期春玉米根长及其分布、根干重和比根长影响显著。在0—30 cm垂直土层,PTS处理根长2017年和2018年分别高出其他处理7.9%—43.2%和17.3%—41.5%;在30—60 cm垂直土层,秸秆条带还田(PSS和RSS处理)根长较秸秆全层还田(PTS和RTS处理)平均高出20.1%和20.3%;以植株为中心,PTS处理距植株0—10 cm的根长分布最高,RTS处理最低。根干重在0—10 cm土层表现为RTS处理最低,PTS、PSS、RSS处理2年平均高出36.5%、59.6%和17.3%。PTS处理在0—20 cm土层2年均具有最高比根长,2017年和2018年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8.7%—73.8%和14.3%—44.7%。不同处理根表面积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PTS和RSS处理在0—30 cm土层具有较高的根表面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更广的根表面分布。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差异显著,RTS处理较其他处理降低了拔节期茎鞘和地上部总干物重,平均达15.5%—19.2%;PTS处理成熟期果穗和地上总干物重比其他处理提高3.6%—12.3%和2.7%—12.4%,其次为PSS和RSS处理,RTS处理最低。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显著影响春玉米穗数和籽粒产量,与RTS处理相比,PTS、PSS和RSS处理2年产量平均高出8.3%、7.9%和5.8%;RTS穗数2017年和2018年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2.9%—9.1%和7.0%—9.7%。【结论】适当的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形态发育及耕层空间分布,促进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征优化及成熟期干物质向果穗的分配,达到提高春玉米产量的目的,在本研究区域中推荐秸秆条带翻耕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pH和氮素形态对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H 4.0和6.0的条件下研究铵态氮(NH4 -N)和硝态氮(NO3--N)对玉米、白羽扇豆、水稻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介质pH和氮素形态均能对玉米、白羽扇豆、水稻和小麦幼苗的干物质积累和体内的分布产生影响。就玉米而言,不论供应何种形态的氮素,低pH均明显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但低pH条件下NH4 -N最不利于小麦干物质积累;而对水稻来说,低pH条件下供应NO3--N最不利于干物质积累。pH 6.0条件下玉米、白羽扇豆和小麦3种植物均显示出较大的根冠比,表明较高的pH条件有助于同化产物向根部的运输和在根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盐渍化梯度下大麦和苜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征与其耐盐机理的关系,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通过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研究了不同盐渍化梯度下大麦和苜蓿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特征.以非盐渍化大麦地和苜蓿地作为对照,在作物生长季内,不同盐渍化梯度大麦和苜蓿茎、叶、根及其他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征有所不同.1)在农艺性状上,盐渍化对大麦的茎秆生长和繁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其千粒重、单株穗粒数和株高的G/CK变幅分别在80.37%~39.44%、87.95%~45.27%和95.10%~50.70%之间.对苜蓿的茎生长有显著影响,其株高和主、侧茎长的G/CK变幅分别在69.20%~27.60%、70.80%~30.30%和66.00%~16.50%之间;2)在干物质在各器官的积累与分配上,与CK比,不同盐渍化梯度下大麦和苜蓿的干物质更多的分配在叶和根上,而向茎的干物质分配比率逐渐减少;在整个生长季,随着盐渍化梯度的增加,大麦和苜蓿各生育期干物质的增长分配中心滞后于CK中的作物;3)在地上部分配比率和根冠比上,随盐渍化梯度的增加,大麦和苜蓿地上部的分配比率降低,而根冠比提高.在盐渍化过程中,大麦和苜蓿通过将干物质更多的转移到根和叶器官上,同时减少干物质向茎秆的分配比率以及降低地上部的分配比率和提高根冠比的途径来适应盐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