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麦属间杂种的育性及形态学、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粒小麦与天蓝偃麦草二属杂种F1自交可育 ,经细胞学研究表明 ,是由于杂种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形成不均等的三分体 ,使小孢子含双亲大部分染色体 ,从而形成有功能的配子。同时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育性结合细胞学进行了探讨。此外 ,对小麦—簇毛麦—偃麦草三属杂种F2 ,F3 ,BC1F1及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高代材料的育性进行了分析。属间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复杂 ,变异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2.
小麦-滨麦-偃麦草三属杂种的创制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八倍体小滨麦和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创制出小麦-滨麦-偃麦草三属杂种,对杂种F_1进行了形态学、育性和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以小滨麦作母本较易创制出三属杂种,其杂交结实率平均为20.8%。杂种F_1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生长旺盛,熟期晚,自交结实率较低。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8.58Ⅰ 18.59Ⅱ 0.085Ⅲ 0.028Ⅳ,PMC后期Ⅰ观察到部分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二分体、四分体和小孢子时期,细胞内普遍观察到微核,且出现大量异形细胞。三属杂种F_1的花粉育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结合辐射诱导后代的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转移偃麦草属的有利基因,利用西南推广的小麦品种川麦107为母本,来源于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的两个八倍体小偃麦杂交所得的F1为父本。对其杂种F2代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然后开放授粉自交多代,大群体混合选择。在F2M6世代,随机选择148个单株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世代染色体数目变化为41~46条,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在细胞学上基本稳定,它们的减数分裂细胞中期Ⅰ中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以二价体形式存在,减数分裂正常。但也有一些材料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较高频率的三价体,四价体,甚至多价体,并伴随有较多的单价体,某些细胞中存在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如染色体桥,易位环,落后染色体等,表明极有可能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易位系。另外还分离出十多个可能的小麦-偃麦草附加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来源于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um)的八倍体小偃麦远中2和来源于四倍体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um)的六倍体小偃麦8810(AABBEE)杂交,结果表明正反交间结实率、F1出苗率均存在显著差异;F1植株多表现高度不育。通过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分析,发现杂种F1染色组主要构型为14Ⅱ+21Ⅰ(占观察细胞的40%左右),也有其他类型的构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簇麦与小厘麦进行三属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杂种兼有三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植株粗壮,穗大多花、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呈现较强的杂种优势.细胞学鉴定表明,三属杂种体细胞2n=49,与 AABBDEV 染色体组的期望值相一致.减数分裂行为十分复杂。PMCs 中期Ⅰ出现大量单价体.末期Ⅱ由于落后染色体的大量存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体。三属杂种自交可孕,结实率为0.2%.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比较分析了小麦、天蓝偃麦草和小偃麦的酶酯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结果表明,不同属的酶谱是不同的。小麦和天蓝偃麦草的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属的特异性。小偃麦兼有小麦和天蓝偃麦草的酶带,是不同于小麦和天蓝偃麦草的八倍体新类型。5个小偃麦划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中_1和中_2属于第一种类型,中_3、中_4和中_5属于第二种类型。酯畴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以做为研究种属间关系和分类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抗白粉病小偃麦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供体、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优质品种晋太170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从其BC1F4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小偃麦种质系CHadd7001和CHadd7002。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4。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CHadd7001,CHadd7002及其供体亲本TAI7047对白粉病均免疫,而受体亲本晋太170则高感白粉病,说明其抗性可能均来源于中间偃麦草。  相似文献   

8.
2个抗白粉病小偃麦异附加系的GISH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供体,以高感白粉病的优质小麦品种晋太170为受体,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从其BC1F4后代群体中筛选出2个稳定的抗白粉病株系CHadd7001和CHadd7002,并运用形态学、细胞学、抗病性、基因组原位杂交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CHadd7001和CHadd7002中已分别成功导入1对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其中,CHadd7001所附加的外源染色体来自偃麦草的Js组染色体,而CHadd 7002附加的染色体来自偃麦草的J组染色体;根据外源染色体来源、GISH带型和杂交信号的分布,二者为不同的小偃麦异附加系。  相似文献   

9.
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平均株高78 cm,穗长17.3 cm,穗粒数74个,旗叶长36.3 cm,旗叶宽3.03 cm,茎秆粗壮,多花多实,繁茂性好;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烟农15的杂种F1 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观察到2个单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1.84Ⅰ。A-PAGE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在β区出现一条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从18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一个特异引物S186(5?-GAT ACC TCGG-3?),能够在山农0095中扩增出一条约900 bp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标记为S186900;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标记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的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0095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完整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  相似文献   

10.
以普通小麦显性核不育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为基础材料,用天蓝偃麦草、八倍体小偃麦和八倍体小黑麦为异种属优良基因的供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天蓝偃麦草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26.4%和31.7%。八倍体小偃麦是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良好的桥梁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36.95%和41.76%。显性核不育基因在以上杂交组合的 F_1中可以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1.
对冬小麦与天蓝偃麦草属间远缘杂交的回交世代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小麦~天蓝偃麦草属间杂种 F_1的不育性,采用普通小麦通过一次回交即可得以克服,而且在 B_1F_3中可分离出大量育性较高的植株;(2)天蓝偃麦草所特有的抗病、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可直接传递给杂种后代;(3)杂种后代具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4)杂种后代的变异类型极为丰富,为小麦杂交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2.
蒋刚强  黄玲  窦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184-14187
[目的]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建立灰绿藜植株再生方法。[方法]以灰绿藜茎和叶为材料,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灰绿藜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不定芽分化及再生植株生根与移栽的影响。[结果]NAA、2,4 D、IAA在单独使用时,一定浓度范围内均有愈伤组织产生,利用不同的外植体,最佳的诱导组合培养基分别是茎为MS+NAA 4.0 mg/L+6-BA 0.5 mg/L,叶为MS+2,4-D 4.0 mg/L+6-BA 0.2 mg/L,光照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在优化灰绿藜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条件时,发现5.0 mg/L的抗坏血酸(VC)对于灰绿藜愈伤组织的褐变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继代培养基中较好的组合为MS+2,4 D 0.5 mg/L+6 BA 0.5 mg/L。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 BA 2.0 mg/L+NAA 0.05 mg/L,根分化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2 mg/L。[结论]该研究为灰绿藜组织培养中适宜的培养基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_1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1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1生长势明显超过双亲,穗型呈双亲中间型;杂种F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2m+6sm;F1为真杂种;F1花粉母细胞后期I有落后染色体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频率达87.37%,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紊乱,形成较多的棒状二价体。  相似文献   

14.
鹅观草×大麦属间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分布于四川的鹅观草(Roegneriatsuknshiensis(Honda)B.R.Lu,Yen etJ.L.Yang var.transiens(Hack.)B.R.Lu,Yan et J.L.Yang,2n=42, SSHHYYJ作母本,栽培二棱大麦(Hordeum vulgare L.cv.CA-5,2=14,II)作父 本进行属间杂交,利用杂种幼胚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杂种F1.杂交结 实率为6.58%,胚培成苗率为60.00%.杂种表现为多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形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F1自交不孕,用大麦回交亦不结实·杂种具有 预期的2n=28(SHYI)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形成27.24个单 价体.0.20个棒状二价体,0.18个环形二价体,未发现多价体存在.表明鹅观 草和大麦的染色体组间同源程度低.本文还探讨了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种质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差异明显的6个高代自交系组配了7个杂交一代组合,观察杂交一代苦瓜的皮色、果形、瘤状、果长、果径等形态特征和主蔓第一雌花节位、雌花率等与双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正交或反交后,F1代苦瓜的皮色介于双亲之间或偏向于浅色,果形亦介于双亲之间;尖瘤与圆瘤的正反交,F1代苦瓜均出现尖瘤,表现为尖瘤显性遗传;杂交一代主蔓第一雌花节位多数介于双亲之间,少数比双亲低。主蔓35节内雌花率介于双亲之间,并有倾向低雌花率的趋势;长形果与短形果的正反交,F1代果实均出现长形果,表现为长形果显性遗传;果径和果肉的正反交,F1代果径和果肉几乎介于双亲之间,并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Using Matlab software, the grain filling process of hybrid wheat 901 and its parents was fitted by Richards equation W = A/(1 + Be^-kt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filling of the hybrid. The active grain growth period of the hybrid was 6 d longer than that of Shaan 229, and its final grain weight (43.7 g/1 000 grai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haan229 (36.3 g/1 000 grains). N values of 901 and R205 were both less than 1, and their grain growth was faster in the early filling stage, while slower in the middle-late stage. N value of Shaan 229 was 〉1~ and its growth was slower in the early stage and faster in the middle stage. The period of early stage of 901 was shorter and of middle-late stage was longer. The situation of Shaan 229 was totally reversed. For parents, the father plant R205 was similar to hybrid wheat 901, whereas its mother plant K3314A similar to Shaan 229. It has been found that Richards equation was more suitable for fitting the grain filling process of wheat than Logistic equation.  相似文献   

17.
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春油菜区中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春油菜区生态条件下,春性和半冬性油菜亲本所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差异。选用不同春化类型油菜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亲本+正交F1组合)设计,分析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亲本对F1的农艺性状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亲本对杂种F1的总角果数影响最大;在亲本春化类型的方差估算及性状遗传力分析中,含油量、单株产量、角果粒数和千粒质量在一般配合力中占的比例较大,说明受到亲本类型遗传较大;在冬春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组合中,含油量、单株产量和单株角果数的超亲优势平均值以春性类型的亲本和半冬性类型的亲本所测配的杂交组合为最大。因此,春性品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组配的杂交组合比同类品种间组配的组合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铅胁迫对灰绿藜和小藜2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灰绿藜和小藜2种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不同浓度铅胁迫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铅质量浓度对叶片 SOD、POD、CAT水平的影响。[结果]2种藜种子的发芽势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小藜和灰绿藜种子的发芽势分别在25和50 mg/L铅溶液浓度下达到最大;而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芽长和根长也逐渐降低。灰绿藜和小藜叶片 SOD、POD、CAT的活性随着铅处理浓度的增加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灰绿藜和小藜幼苗 SOD及 POD活性分别在200、100 mg/kg铅浓度下达到最高,而 CAT的活性则在100 mg/kg铅浓度时达到最大。[结论]2种藜对铅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作为土壤铅污染富集植物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19.
条叶百合×王百合种间杂种的育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培育新的百合品种,利用抗性强的野生条叶百合(Liliumcalosum)为母本及花筒状、白色的王百合(Lregale)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常规授粉的结果,座果率26%,得到有胚种子占8%;杂种种子在重量、大小及发芽率上均小于亲本,发芽势介于亲本之间;杂种种子为子叶出土萌发类型,与亲本一致。利用种子根尖为材料,所观察到的染色体形态表明,杂种染色体基本具有双亲染色体的特征,说明杂种真实可靠。条叶百合与王百合虽然形态差异大,分类学上分属不同的两个组,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生殖亲和力,杂种幼苗根系发达,生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