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针对2006年春季的持续低温,龙江县推广使用了新基质环保型水稻旱育身新技术,有效克服低温给水稻育苗带来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取土育苗对耕地资源的破坏和稻壳污染环境的问题,受到了水稻种植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黑龙江阿城地区水稻常规旱育苗存在用土量大、药害等问题。推广延寿县试验成功的水稻新基质(粉碎稻壳)育苗技术,可解决取土难、破坏植被、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了新基质育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水稻新基质-粉碎稻壳旱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黑龙江阿城地区水稻常规旱育苗存在用土量大、药害等问题。推广延寿县试验成功的水稻新基质(粉碎稻壳)育苗技术,可解决取土难、破坏植被、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了新基质育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稻壳做床垫育苗,能夺取有效积温258℃,提早育苗,使在第三、四积温带选用中早熟水稻品种成为可能,有效地解决了寒地黑土稻作区水稻生育期短,水稻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对采用稻壳做床垫育苗的增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育苗前准备、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秧田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孙丹 《北方水稻》2020,50(2):56-58
伴随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的逐渐提高,集中育苗将成为主要育苗形式,专用的水稻育苗基质也将成为关键技术环节。应用初期在育苗基质种类选择、育苗时间早晚确定、育苗期间肥水管理等方面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并且做好拓展研发思路、争取降低价格、加强示范引导等方面工作,确保水稻基质育苗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稻育苗基质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及建议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非  宋宝辉 《北方水稻》2014,44(6):73-75
水稻育苗基质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乎水稻生产,同时直接关系农业经济发展。辽宁作为北方粳稻主要产区,在当前大力发展水稻工厂化育苗的条件下,开展新型育苗基质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是解决当前水稻育苗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水稻大棚旱育苗技术不仅能为秧苗生长创造可控的环境条件,减轻外界环境条件对育苗的影响,还可实现育苗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高产高效。从大棚的建造、育苗基质的配制、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详细总结介绍了丹东地区水稻大棚旱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8.
试验设计用废弃菌料(生产黑木耳后的废弃物)来代替或部分代替育苗基质,以解决水稻育苗基质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用废弃菌料来代替部分育苗基质是可行的,废弃菌料的填充比例控制在30%~5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水稻新基质无土旱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赵清 《北方水稻》2007,(4):39-40
通过对水稻新基质育苗与常规育苗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基质育苗秧苗出苗比对照晚2 d,出苗率和成苗率低于对照,地上部长势不如对照,地下部长势强于对照,产量低于对照15.6 kg/667 m2;新基质可替代常规土育苗,解决了育苗取土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水稻育苗用土 ,使土壤耕层免遭破坏 ,用水稻脱粒时扬出的碎茎秆及残枝梗、碎叶壳等做基质 ,配以适当的防病药剂及肥料进行育苗 ,同用土育苗一样 ,可育出标准的健苗 ,每公顷可节省取土费 15 0元 ,并对水稻产区周边的土地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柴米河基质和国瑞基质育苗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探讨解决集中育苗营养土的问题。结果表明:柴米河基质育苗,秧苗健壮,返青快,增产、增收效果较明显,国瑞基质没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泥炭、蛭石和水稻土为原料混配成不同水稻育秧基质(CK,100%稻田土;T1,50%稻田土+50%泥炭;T2,50%稻田土+30%泥炭+20%蛭石;T3,25%稻田土+75%泥炭;T4,25%稻田土+50%泥炭+25%蛭石;T5,33.3%稻田土+33.3%泥炭+33.3%蛭石),研究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其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和毯秧质量的影响,筛选适合广东本地化的育秧基质。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混配基质容重显著降低34.16%~57.25%,总孔隙度提高9.99%~15.82%,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明显改善;除T3外,混配基质均具有壮秧作用,以T4效果最好,株高、百株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盘结力分别比CK提高了24.49%、31.79%和26.11%,T5次之;秧苗素质以T4、T5最好,成秧率、壮苗指数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16.63%~17.91%和30.00%~36.57%,毯秧质量减轻了20.52%~22.43%;栽插质量以T4、T5最好,丛苗数是CK的1.31~1.34倍,漏秧率、漂秧率和伤秧率分别比CK降低了3.48%~3.97%、2.28%~2.46%、1.93%~2.69%。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T4和T5为较佳的育秧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育苗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毕晶  崔俊涛 《北方水稻》2011,41(2):75-76
着重介绍了我国水稻旱育苗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我国水稻旱育苗技术自发展以来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育苗技术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床土调酸、施肥、消毒到床土调制剂、无土育苗技术等,旱育苗技术日趋完善。在对研究现状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又对我国水稻育苗技术的未来发展给予展望,认为工厂化无土育秧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基质育秧和营养土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台湾香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常规盘基质育秧、可降解盘基质育秧、不可降解盘基质育秧、常规盘营养土育秧、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不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6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可降解盘基质育秧相对于其他育秧方式,秧苗生长速度快,茎基部肥大,叶片较长较宽,秧苗素质好;大田期表现为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了常规育苗基质中不同细土添加比例处理,通过测定不同时期菜苗的农艺性状、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等,探索适合油菜毯状苗生长的常规育苗基质适宜的拌土比例。结果显示,常规育苗基质中分别加入50%和30%的过筛细土,秧苗的根颈粗、干重、子叶大小及其增速最优,移栽前毯状苗存苗率和株高分别高出其它处理10%以上。综合油菜苗素质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常规育苗基质中添加30%细土作为油菜毯状苗育苗基质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以欣荣优6307为供试材料,采用大棚地热旱育秧和常规大田竹拱盖膜旱育秧两种育秧方式,设置4个不同播期进行育秧试验,研究了播期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月15日采用大棚地热育秧,秧苗素质较好,产量高,且较竹拱盖膜育秧提早5 d收获。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和华优86为材料,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专用壮秧剂对超级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壮秧剂可显著提高超级杂交稻旱育秧的成秧率和出叶速度;不论是湿润育秧还是旱育秧,壮秧剂对秧苗均具有显著的矮化作用,并可显著增加秧苗的茎基宽、单位高度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壮秧剂还可明显提高旱育秧秧苗的抗逆能力,秧苗叶片的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机插水稻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近几年机插秧生产实践进行调查总结,机插秧存在节省秧田、便于管理、省工节本、能有效解决杂草稻问题等优势,同时由于农民求简化、土地规模偏小不利于机插、机插育秧技术尚待完善提高、管理难以跟上等原因,机插秧推广缓慢;针对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床土培肥不高、播量不当、操作不规范、秧龄过长、机插秧缓苗期长、大田分蘖缺位多、栽插穴数普遍不足、肥水运筹不当、分蘖成穗率大幅下降等的技术问题,提出培肥床土、适量播种、精心培管、适时移栽、精细整地、科学灌溉、精确栽插、插好插足、科学肥水运筹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苏打盐碱稻区水稻无土育苗营养基质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吉林省西部水稻育苗床土短缺、取土困难问题,通过韩国育苗基质、腐熟物+BTT+EM、粉状硅酸腐植酸3种不同基质及常规育苗床土(CK)育苗效果的比较研究,发现以天然基材和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加入有益微生物生产的育秧基质即腐熟物+BTT+EM的育苗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基质和对照,适宜在吉林省西部及东北其他类型稻作区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 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