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穗发芽率(SGR)低于抗性对照京冬8号和京9428平均值(12.7%)的品系有7份,其中2份为白粒,5份为红粒.只有一份红粒品系CA0489的发芽指数(GI)低于抗性对照平均值(13.2%).应用STS标记Vp1B3共扩增出849 bp、569 bp和652 bp三种片段,分别属于抗穗发芽基因型Vp1Bb和Vp1Bc及感穗发芽基因型Vp1Ba,其频率分别为3%、18%和79%.红粒抗穗发芽品系CA0489属于Vp1Bb基因型和红色种皮休眠型,CA0481属于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另外三份红粒抗穗发芽品系的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粒抗穗发芽品系CA0509和CA0459的抗性为非Vp1B3类型,其抗性可能与穗部性状和颖壳抑制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小麦新品系鄂麦28具有中抗赤霉病、抗穗发芽、高产稳产等突出特点。为利用其剩余变异,从其群体中系统选择了30个新品系,2018-2019年度通过武汉和襄阳两地的田间鉴定试验,比较了它们的产量及其构成、株高、生育期等性状,并利用小麦21对核心SSR引物对鄂麦28典型单株进行遗传相似性检测。结果表明,18S314、18S325、18S239、18S331等4个高产品系经核心引物检测,所有位点与鄂麦28典型单株基因型一致,可作为鄂麦28优系进行利用。18S278和18S279两个品系具有特异性,产量较高,可以作为新品系进行利用。18S268、18S293、18S317、18S318等4个品系特异性不明显,但产量较高,且田间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也可作为新品系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3.
白粒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穗发芽抗性机制,应用与抗穗发芽有关的功能标记 Vp1B3 Vp1b2 Dorm1并结合整穗发芽、籽粒发芽、籽粒+芒、籽粒+穗轴、籽粒+颖壳和籽粒+芒+穗轴+颖壳共6种发芽试验处理,分析了11个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红粒抗穗发芽对照京9428和京冬8号的抗性受粒色、Vp1Bc、颖壳或颖壳抑制物控制;9个白粒品种(系)穗发芽抗性均不同程度的受芒和颖壳或它们的抑制物控制;强抗穗发芽品系CA0431的抗性与 Vp1B3Dorm1和粒色无关,而与其他遗传因素有关;强抗穗发芽品系山东046432属于由Vp1BcDorm1控制的基因型;中抗穗发芽品种矮抗58的抗性与穗轴有关;Vp1Bb基因对CA95502的穗发芽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芒和颖壳或它们的抑制物对白粒中感穗发芽品系CA9640、CA0459、CA0493和白粒高感穗发芽品系山东928802和CA0306的穗发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 Vp1Bb基因型与山东928802和Vp1Bc基因型与CA0306的穗发芽并无相关。  相似文献   

4.
红粒春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能鉴定红粒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标记及抗穗发芽的种质材料,检测了67份红粒春小麦品种(系)的发芽指数,并利用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标记(Vp1B3、Xgwm155、Xwmc468和Xgwm397)对这67份品种(系)进行了PCR扩增,分析了扩增片段与发芽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7个红粒春小麦品种(系)中,12...  相似文献   

5.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香  茹振钢 《麦类作物》1999,19(3):8-10
1997 ̄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1997~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从单交组合“绵阳15号(白壳,白粒,长芒)×绵阳225(红壳,红粒,长芒)”后代中,用系谱法选育出习性、株高、熟期、穗型和芒型相近,仅壳色和粒色不同而形成的4个稳定品系──白壳红粒、白亮白粒、红壳红粒和红壳白粒。蜡熟期摘取带穗下节间的无赤霉病等危害的完整穗子,采用4×4拉丁方设计,直播室内沙床,喷水保湿。自第4天起开始计数发芽数,每日一次,至第11天时计数每穗总粒数和发芽数。计算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壳色和粒色均是影响抗穗发芽的重要形态因素,壳色相同,红粒较白粒抗穗发芽;粒色相同,红壳品系较白亮品系抗穗发芽。  相似文献   

8.
对235个品种(系)进行了小麦成熟期的穗发芽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红粒品种普遍抗穗发芽,但不少白粒品种抗性亦较强,颖壳颜色与抗性无关,山西省育成品种(系)的抗性比国外品种较差。从山西省的152份白粒品种中鉴定出8份较抗穗发芽的品种,以供育种及专题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选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中的穗发芽损失问题,以18个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为试材,以微喷人工降雨法诱导穗发芽,测定了发芽和未发芽籽粒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酚含量和吸水率,并分析了他们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PO活性、吸水率均与穗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即PPO活性、吸水率越低,穗发芽抗性越强;而酚含量与穗发芽率无相关性。同时,以PPO活性为抗穗发芽能力的筛选指标,从“昌农921×东方红3号”的杂交后代中培育出了高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秦麦3号。  相似文献   

10.
95个引进的硬粒小麦品种(系)在突尼斯雨养条件下进行种植,并且调查了主要的有关农艺性状和穗部性状,以评价这些种质资源在1990—1991年生长季内的育种潜力。同对照相比,有19个优良品系具有早熟性、适宜的株高、抗叶锈、抗倒伏和优良的穗部形状等性状,这19个品系中有13个半矮秆型和6个高秆型。  相似文献   

11.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抗穗发芽小麦种质及可用于种质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高效分子标记,以41份黄淮南片区试品系和309份中外小麦品种为材料,选用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标记,即STS标记Vp1B3和MST101、STMS标记wmc104及SSR标记Xgwm155,结合整穗发芽鉴定试验,评价筛选抗穗发芽小麦种质,同时对上述4个分子标记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标记Vp1B3和wmc104可有效用于小麦穗发芽抗性筛选,而标记Xgwm155和MST101与穗发芽抗性不相关;350份供试材料中41份国家区试材料的整穗发芽率普遍偏高,均值达到43.94%;而另外309份材料中,淮麦20、轮选987、长旱58等18份材料为高抗穗发芽品种,平均整穗发芽率为2.56%,是穗发芽抗性育种中的重要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江南四月 ,正是油菜落英结实季节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新选育的 2个双低油菜新品系 ,受到各油菜产区广大农科人员的特别关注。4月中旬和下旬 ,来自农业部及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等 8个省的农业专家和湖北省 3 0个县市的近 2 0 0名农技推广人员和专业种子公司的代表 ,分别对油料所新推出的双低常规油菜新品系“963 6”和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系“7789”进行了现场观摩考察。早熟、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系“963 6”具有茎杆粗壮 ,可密植、抗倒伏、抗 (耐 )病、耐迟播 ,早熟 ,苗期抗冻和花期耐低温等特性。菜籽含油量达 4 2 .2 9% …  相似文献   

13.
大穗小麦品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大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西农979为对照品种,对参加2009年度陕西省小麦品种预备试验和2010年度小麦区域试验的8个具有高产特征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新品系除单位面积穗数外,其他农艺性状均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西农979;品系2036、2037、2038、2039和2040产量均高于西农979;在农艺性状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重与产量相关性较大,穗粒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对产量分别产生较大的直接正效应和负效应;可通过协调大穗型小麦各节间长度和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来弥补大穗小麦分蘖成穗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试验是从1987-2000年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6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系55份,抗病品系80份,中抗品系210份,感病和高感品系30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1994年以后的,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22.7%、11.2%、29%、37%;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0.2%、11.5%、38.7%、49.6%,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5.
人参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及其品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TA醇溶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系统选育的人参新品系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系间在蛋白质谱带的数目、位置和颜色深浅上均存在差异,说明各品系间在遗传上存在不同的差异.其中品系80-3-174与80-3—211的品系内部在蛋白质谱带上基本一致.说明这两个品系在蛋白质分子水平上已达到基本纯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的特性,采用整穗发芽法、整粒发芽法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20个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扬麦16、扬麦18、扬麦20、扬麦22、扬辐麦4号、宁麦16等13个品种穗发芽抗性较好,宁麦17、宁麦19、镇麦6号、镇麦8号、镇麦9号、扬麦13和扬麦14等6个品种穗发芽抗性中等,郑麦9023易穗发芽;20个品种的整穗发芽率和取穗当天整粒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且两种方法的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整穗发芽法和整粒发芽法都可用于穗发芽抗性鉴定;整粒发芽法中取穗当天与取穗10d后籽粒发芽率较为一致,且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一时段内都可进行抗穗发芽鉴定;取穗30d后所有红粒品种的发芽率都极显著提高,说明此时种子休眠开始解除。18个红粒小麦品种的半粒发芽率极显著高于整粒发芽率,说明种皮对穗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白粒品种郑麦9023收获30d后发芽率与收获当天穗上发芽率、籽粒发芽率,整粒法与半粒法发芽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该品种几乎无休眠特性,且其种皮对穗发芽的抑制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降低赤霉病对我国黄淮麦区小麦生产的影响,培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以自主创制的13个抗赤霉病稳定的小麦新品系为材料,利用赤霉病菌地表接种和单花滴注法接种鉴定、分子标记检测等技术,鉴定其抗病性、主要农艺性状及赤霉病抗性相关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1)品系Xn12-2和Xn13-2对赤霉病表现为抗,平均病小穗率为11.5%和13.4%,严重度为1.9;其余11个品系表现中抗,平均病小穗率均小于30%,严重度均小于3.0,其中4个品系(Xn12-2、Xn10-2、Xn12-3和Xn12-7)兼抗条锈病;(2)参试新品系的越冬抗寒性较好,株高较矮(67~82 cm),穗较长(9.6~11.3 cm),千粒重高(39.2~50.2 g);(3)11个品系携带有苏麦3号的Fhb1基因,部分品系兼具苏麦3号的Fhb2Fhb5QFhs.crc-2DL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综上所述,参试部分品系不仅具有良好的赤霉病和条锈病抗性,其主要农艺性状基本满足黄淮南部麦区的主要育种目标要求,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改良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给河南省抗茎基腐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品种支撑,以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高致病力假禾谷镰孢菌菌株PY20-20为接种物,对参加河南省主要区域试验的308个小麦新品系进行苗期抗病鉴定。结果发现,供试品系中,95.7%的品系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大于30.00),仅1.95%的品系表现为中抗(病情指数在10.01~20.00之间),3.25%的品系表现为中感(病情指数在20.01~30.00之间),无免疫和高抗品种,表明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新品系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整体抗性水平较低。为获得茎基腐病抗性稳定的品系,对苗期表现为中抗和中感的品系进行了2次重复验证,发现6个中抗品系(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和4个中感品系(徐麦14017、周麦36、新麦9389和囤麦257)的抗性水平较为稳定。进一步对6个中抗品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这些品系的病情指数在12.67~15.50之间,成株期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也达到了中抗水平。综上,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这6个中抗茎基腐病的品系可以在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探讨了有关小麦穗发芽性简易鉴定方法,同时对抗穗发芽性遗传基因源的系谱及遗传方式进行了解释。在不同温度或时间条件下对穗进行贮藏处理,就穗发芽率的变化及其与这些条件之间的相关性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穗发芽率调查日期:采样后鉴定的定为14天,采样后贮藏约一个月以上的定为6天。采样后穗发芽率同用纸包法鉴定的穗发芽率之间存在有高度相关。利用几个重要的品种材料,作者对抗穗发芽的遗传基因的导入途径及抗穗发芽的好材料适合的分离比都进行了研究,同时推断了与抗穗发芽有关的两种遗传基因的存在。本试验结果,把农艺性状好的农林61号和丰穗小麦做为抗穗发芽的遗传基因源,把早期世代多数个体材料贮藏约一个月后,用纸包法进行穗发芽鉴定。为了避免收获期的繁忙,对早期选择的抗穗发芽的材料先进行固定,然后进行研究。由于日本的小麦在成熟中—后期常遇梅雨,易产生穗发芽,导致小麦生产加工适应性显著变劣。回避梅雨的影响,培育早熟和低淀粉(小麦粉糊化粘度低)的抗穗发芽品种,这是目前日本小麦育种的一个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以辽宁省参加联合品比试验的89个水稻新品系为试材,比较不同品系间的产量结构、穗部性状和米质性状的差异,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明确高食味值品系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新品系平均产量为612.24 kg/667 m2,符合国标2级和3级优质米的新品系分别有10个和17个;稻穗越长的品系,粒型越长,垩白越少,糙米率和精米率越低;一次枝梗结实率越高的品系,整精米率和精米率越高;粒型越长的品系,二次枝梗结实率越高。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越多、着粒越密、籽粒越偏向穗轴下部分布的品系;蛋白质含量越高。产量越高的品系,米饭的外观越好,硬度偏软,食味越好。蛋白质含量越高的品系,米饭外观越差,硬度高、黏度低、平衡度差,食味值下降。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品系,热浆粘度、最终粘度越大,峰值时间越长,糊化温度越低,崩解值越小。消减值越低的品系,米饭外观越好,食味值越高。高食味值品系的典型特征是粒型较长,蛋白质含量和消减值较低,当消减值为1 005.5 cP时食味表现最好。结果可为培育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