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t乳剂防治玉米螟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地区1984—1986年开展了用生物农药Bt乳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投药防治一代玉米螟,以亩用Bt乳剂150克加细砂3.5—5公斤配制颗粒剂效果最好其减孔株率和减孔率都在80%以上。最佳施药期是在玉米心叶末期之前,具体时间应视各年气候而定,沈阳地区一般为6月30日至7月5日。  相似文献   

2.
1985年6月25—27日,在湖北省农科院和北京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召开了Bt乳剂研制及其应用成果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工厂的63位代表。代表们听取了“Bt乳剂研制及其应用”等4篇专题报告;参观了Bt乳剂防治玉米螟、菜青虫、国槐尺蠖现场;还观察了目标害虫超微结构的病变,证明Bt乳剂完整地保持了苏云金杆菌的生物活性;最后对Bt乳剂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全国第五次Bt乳剂应用协作会于1986年11月1~3日在武汉市召开,会议交流了各地使用Bt乳剂防治农林害虫的经验。吉林省飞机喷施Bt乳剂防治玉米螟面积18万余亩,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每亩投资0.70壳,挽回损失4.90元,投资与收益之比为1:7。南方地区应用Bt乳剂防治园林害虫,茶毛虫、稻苞虫、芦毒蛾、苹果卷叶蛾、杨尺蠖等,效果相当于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护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生产“无公害蔬菜。”几年来我们用苏云金杆菌制剂“HD-1”(下称Bt)乳剂,在河北省保定、邯郸两市郊区西红柿田防治棉铃虫,取得较好效果。 菌剂 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厂产品。有Bt乳剂和复方(含氯氰菊酯2%)Bt乳剂两种。每毫升含活孢子100亿。使用浓度100~400倍喷雾,在卵高峰期部份幼虫初孵时进行防治,以辛  相似文献   

5.
番茄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夏、秋蔬菜之一,栽培面积大,近年来受棉铃虫为害日趋加重,轻则造成孔洞畸形,重则发霉腐烂,有的蛀果率高达25%以上;严重影响番茄品质和产量。1985—1986年我们用“HD—1”乳剂,分别在保定,邯郸郊区进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一、供试药剂 Bt乳剂和复方Bt乳剂(含菊脂0.2%)为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实验工厂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市主要用化学农药防治菜青虫,由于产生抗药性,农药使用浓度越来越高,喷药次数越来越高,仍难以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1982—1985年,我站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Bt乳剂防治菜青虫试验示范,经多次反复试验证明,对菜青虫有强烈的毒杀作用,72小时防效为85.7—97.3%。4年来,兰州市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81200亩次。  相似文献   

7.
杨玉洁 《植物保护》1991,17(3):47-47
Bt乳剂(湖北农科院微生物厂,活孢子含量120亿个/ml)200、250、300倍,二代棉铃虫卵盛期施药,亩喷稀释药液50公斤。1987-1988年在肥乡、临漳、曲周、成安4县进行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和控制伏蚜的试验。 生产示范,每县示范点面积30亩,Bt乳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m(Htl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理.  相似文献   

9.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Bt伴孢晶体毒素蛋白质,最低可检值7.79ng/0.15ml,灵敏、精确,具高度专化性。测定标准品HI—1—S—1980和Bt乳剂产品中伴孢晶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8.06mg/g粉剂和4.57—6.17mg/ml乳剂。用标准品与待测样品(Bt乳剂)的晶体蛋白质含量,就可计算出待测样品的相对毒力效价。ELISA与昆虫生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室内、田间试验表明,菜地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爪蛸螟等食叶害虫,天敌数量比化防区增长13.2倍;棉田用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药后10天的天敌数量比敌杀死施药区增长11.3—16倍,保持下来的天敌有瓢虫、草蛉等,对蚜虫有控制作用,蚜害减轻,省去治蚜用药,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湖南省城步县南山牧场发生普遍,为害牧草十分严重,采用Bt乳剂防治取得一定效果。 Bt(HD-1)乳剂(含孢子是120亿/毫升,湖北省农科院1987年产品)每亩用量分150和200毫升,加水至40公斤,于粘虫3龄高峰期喷施一次。药后3天调查效果,虫口下降率  相似文献   

12.
苏云金杆菌乳剂(简称Bt乳剂)于1982年试制成功。产品含孢子数 为120亿/克,1982年-1984年在16个省市,对菜青豆、玉米螟、杨小舟蛾、杨尺蠖等害虫进行防治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试验表明,在二代棉铃虫卵高峰期用Bt乳剂防治,一般年份用200倍,大发生年份用100倍,防治效果达75%以上,虫口密度被压低到百株2—3头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生防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比化防田高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示范对比研究了25%杀虫双水剂和5%Bt乳剂混用对水稻1代二化螟的损害效果,证明了混用不但效果好,而且减少环境污染,同农民习惯用药成本相当,易受农民接受,同时为无公害水稻的生产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特别符合当前食品和环境安全需要,值得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1984—1986年,连续3年20余点次,用Bt乳剂、“7216”、“82—6(1)—2”3种苏云金杆菌制剂处理绿豆1000公斤,防治绿豆象效果较好。 Bt乳剂(湖北农科院植保所提供)为褐色粘稠液体,含菌12O亿/ml。“7216”和“82— 6(1)—2”(均为湖北生防站提供)含菌100亿/克,细度100目,含水4%左右,灰白色粉剂。3种菌剂均是1984年产。供试绿豆处理前无虫蛀或虫蛀7—10%,发芽率79—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在广西隆安县从未施过Bt菌剂的柑桔园中喷洒Bt菌剂(Bt5a5b).1986年对该园的土壤和柑桔叶片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施菌区土壤及叶片的Bt(H5a5b)检出率均高于不施菌剂的对照区。1987年检测果园的鳞翅目害虫,施菌区活虫的Bt检出率为51.4%,其中Bt(H5a5b) 占60.2%,死虫的Bt检出率为81.3%,其中Bt(H5a5b)占67.1%。对照区活虫Bt检出率为20.5%,其中Bt(H5a5b)占34.3%,死虫的Bt检出率为35.7%,其中Bt(H5a5b)占10%。说明施用菌剂两年后,果园中仍残留一定量的Bt,对害虫有致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ELISA检测和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6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系)不同生育期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及其对各世代棉铃虫的抗性水平。转Bt基因棉花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下降,6个品种(系)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子叶期最高,达1 210.03~1 733.15 ng/g,与子叶期相比,三叶期、七叶期、盛蕾期、花铃期、吐絮期Bt毒蛋白含量减少幅度为2.5%~96.0%。6个品种(系)对第4代棉铃虫幼虫抗虫性较低,毒杀效果仅为19.0%~41.3%。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逐代下降,各棉花品种对第4代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仅为12.0%~36.2%。  相似文献   

18.
采集多年连作Bt棉区、Bt棉与春玉米等作物混栽区(过渡区)、多年连作果园(非Bt区)的龟纹瓢虫幼虫,分别用Bt棉上的棉蚜、Bt棉和非Bt植物上的蚜虫、非Bt植物上的蚜虫饲养,模拟研究Bt棉不同推广种植时期和作物布局方式对龟纹瓢虫发育、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采自不同种植区域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的体型由小到大依次为:Bt棉区<过渡区、非Bt区;体重依次为:Bt棉区、过渡区<非Bt区;幼虫历期依次为:Bt棉区>过渡区>非Bt区;新羽化的雌雄成虫体重均依次为:Bt棉区<过渡区<非Bt区;雌成虫比例依次为:Bt棉区<过渡区、非Bt区;羽化成虫的单雌产卵量依次为:Bt棉区、非Bt区<过渡区。表明采自不同种植区域的龟纹瓢虫,体型、体重、发育和繁殖特性均有较大差异,与多年连作果园和过渡区相比,多年连作的Bt棉区中,龟纹瓢虫成虫的体型和体重降低、幼虫发育历期延长、新羽化成虫的体重减轻、雌虫比例降低、单雌产卵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棉花Bt杀虫蛋白表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疆南部植棉区转Bt基因棉花Bt杀虫蛋白时空表达规律,本文利用ELISA技术于2009年和2010年对南疆种植的转Bt基因棉花‘中棉所41’、‘中棉所43’、‘236’、‘K9030’、‘T3’、‘中棉所44’、‘中棉所45’、‘K7’和‘SGK321’各生育期中不同器官中的Bt杀虫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时间表达上,大多数转Bt基因棉花叶片的Bt杀虫蛋白含量随着棉花发育进程而逐渐下降,在子叶期含量最高,至蕾期或吐絮期达到最低点。并且不同品种间Bt杀虫蛋白含量差异显著。在空间表达上,在花铃期,棉铃和花苞叶的Bt杀虫蛋白含量最低,大多数品种表现为叶片>棉蕾>花瓣(花柱)>棉铃和花苞叶。  相似文献   

20.
刘际建 《昆虫天敌》1994,16(2):92-93,96
“Bt”乳剂是细菌农药,对食叶类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氰戊菊酯是一种触杀、速效、效果好的农药,笔者于1992年8月采用上述两种农药对茶园茶毛虫进行小区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