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季蜜龙眼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200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漳州市于2001年从广东省肇庆市龙眼研究所引进四季蜜龙眼,在云霄县建立示范基地种植,2005年开始开花结果。近几年的观察结果表明,该品种果实综合经济性状良好,具有枝梢充实后即开花结果及一年多次开花结果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桂龙1号"是从广西龙眼优良实生变异单株中选育出的龙眼新品种,2014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南宁,该品种7月15—20日成熟,平均单果质量11.7g,可食率67.9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5%,果肉不流汁。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春橙1号”、“四季蜜龙眼”、“桂蜜龙眼”和“金桂香丰亡”等4个水果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1 选育经过“古山二号”龙眼是1982年在龙眼品种普查时由原揭阳县林业局林旭群发现的优良单株。经17年对母树初选、复选和嫁接后代进行品比试验、中间试验和示范推广,选育出性状稳定、早熟、果大质优、丰产稳产的鲜食品种。1986年10月选送“古山二号”龙眼样果参加广东省农委主持的优稀果品品评会,获同类果品第一名。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年7月25日“古山二号”龙眼品种选育项目通过省级专家鉴定。2000年3月20日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认为一个新品种。这一品种比石硖早熟7~10天,具果大、质优、丰产性能好…  相似文献   

5.
晚熟龙眼“松风本”系莆田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于 1 982年举行全区龙眼优良品种鉴评会上发现的实生变异单株。 1 988年《晚熟龙眼优良单株“松风本”试验示范》项目由县科委立项 ,莆田县经作站、莆田县黄石镇农技站、莆田县科委、莆田市果树分所协作攻关 ,在黄石镇七境村建立 0 6 7hm2“松风本”示范试验园 ,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同时在漳州市、厦门集美、泉州市、福清市、闽候县、霞浦县及广东阳春市、云南思茅地区进行区试。 1 998年 9月 2 5日由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鉴定 ,1 999年 3月 1 7日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相似文献   

6.
龙眼晚熟新品种灵龙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在广西灵山县新墟镇大果广眼龙眼实生树中发现 1棵优良单株 ,经过 10年对该单株鉴定 ,确认具有早结果、丰产、果穗紧凑、品质优、适应性强、晚熟特性。该优良单株于 2 0 0 1年 2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灵龙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在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坛泽村发现了1株果实综合性状优良、晚熟实生龙眼优良单株,我们随即从该单株采集接穗,繁殖苗木和高接换种栽培试验。1992—2007年对该实生单株母树及第1代、第2代无性系繁殖植株的植物学特征、果实经济性状、生长结果特性、物候期等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龙眼单株遗传性状稳定。2003-2005年通过了初选、复选和决选。2008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良庆1号。  相似文献   

8.
桂蜜是我们从广西龙眼实生群体中选出的龙眼优质新品种。果实圆球形,果肩平,平均果穗重382.0 g,平均单果重11.0 g;浅黄色,龟状纹不明显;果皮较厚,果肉乳白色,半透明,表面不流汁,易离核,肉质爽脆,化渣,汁液少,香气浓,风味甜,品质上等;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69.80%、21.80%。果核浅棕红色,种脐宽阔,果实耐贮藏性好;在广西南宁,果实7月底至8月上旬成熟。2008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果农之友》2005,(5):19-19
近日,南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宁市科技局共同起草的《无公害食品龙眼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香蕉生产技术规程》两项广西地方标准通过了广西有关专家的审定。这两项广西地方标准是南宁市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后的研究成果。通过在武鸣县建立龙眼、香蕉相应的示范基地,该标准充分考虑了广西各地龙眼、香蕉种植的共性,其中包括种植技术、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内容。据悉,这两项广西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后,可用于指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广西龙眼、香蕉产品质量也将得到全面提升,有…  相似文献   

10.
日前,由莆田县农业局经作站,黄石镇农技站,莆田县果树研究所、莆田市农科所联合选育的晚熟龙眼“松风本”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果树专业组鉴定,并向省品委会推荐审定。与会委员们一致认为:1、“松风本”晚熟,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比中熟种“乌龙岭”迟熟...  相似文献   

11.
"泉龙104"是由"东壁"的芽变单株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龙眼新品种,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并定名。具有果大质优、丰产稳产、成熟期较早等特点,植株形态、枝叶性状与"东壁"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水南1号龙眼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南 1号龙眼新品种由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莆田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站共同选育 (笔者是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 ) ,199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调查 ,至 2 0 0 1年 ,在全国推广面积约 1万hm2 ,其中适宜区北缘约 0 5万hm2 。据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许秀淡、郑少泉等研究提出的龙眼适宜区生态指标 ,笔者认为可以用下述生态指标定位适宜区北缘 :年均温≥19 6℃ ,最冷月平均温度 11℃ ,12月至翌年 1月温度 8~ 14℃ ,一般年份最低气温≥ - 3℃ ,零下低温频率 2 / 10~ 3/ 10 (连续 2~ 3天 ) ,≥ 10℃有效积温6 5 0 0…  相似文献   

13.
良庆1号是我们20世纪80年代末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坛泽村选育出的龙眼晚熟优质新品种,为偶然实生。果穗大,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13.0g,果皮黄褐色;果肉爽脆,干胞不流汁,半透明,微香,风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60%,可食率69.10%,适宜鲜食和加工;在广西南宁,果实9月上旬成熟。2008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涪陵龙眼距今已有300余年栽培历史,相传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有邑人徐帮道在外做官,从福建带回龙眼苗5株,栽于世居的陈家坝彭家院子(现南沱镇睦和村),当时成活了3株。之后,通过实生繁殖,涪陵龙眼的种植规模和区域不断扩大。据1997年调查,涪陵全区有50~100年生的龙眼树3000余株,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8个乡镇,以南沱镇分布最多、最集中。涪陵龙眼按果皮颜色划分为黄壳和青壳两大类。“涪陵黄壳龙眼”是涪陵区果品办公室历经10年从本地实生黄壳龙眼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变异单系(编号为“涪选97—1”),并于2007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登记(渝品审登2007004)。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东莞市龙眼产业的发展情况,理清发展思路,分析探讨东莞龙眼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龙眼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情况,提出通过优化龙眼品种结构、建立龙眼品牌、提高龙眼组织化水平等措施来提升东莞龙眼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龙眼品种四季蜜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我们从中选出优良单株PN-1。果实圆球形,冬果每穗果数31.7~48.1个,单穗重233.0~367.2g,单果重7.4~7.9g;果皮灰褐色,龟裂纹明显;果肉乳白色,干苞,肉质爽脆,不流汁,香气浓郁,风味清甜,风味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4.50%~25.20%,果实可食率64.30%~67.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应用修剪和调控措施相结合等方法,果实采收期集中调节到11月上旬。200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我省龙眼栽培历史悠久,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但是龙眼用种子育苗发芽率低,影响了龙眼发展的步伐。为了总结民间龙眼栽培经验和发挥我省龙眼生产的优势,于1964年对龙眼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试验,探讨提高发芽率的有效方法,为加速培育龙眼苗木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福建龙眼主产区果园的土壤及土壤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福建东南部龙眼主产区的龙眼园土壤及土壤管理方法的研究结果。阐明了龙眼对闽东南滨海红壤丘陵的适应性;龙眼的生育状态和产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调查区龙眼园土壤管理体系的特征;讨论了龙眼丰产的土壤坏境;龙眼园土壤管理与其熟化特征的关系;提出调查区培育龙眼园土壤肥力的中心环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龙眼的栽植条件、定植时期、水肥管理、树形与果穗管理、病虫害管理等途径对龙眼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汇总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龙眼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龙眼产量、促进龙眼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季蜜龙眼属于热带生态型龙眼品种,其花芽分化不需要低温诱导,而且能一年多次开花结果,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出现同一株树中新梢、花、幼果及成熟果同时存在的现象,不利于栽培管理,也难以获得高产,导致四季蜜龙眼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通过引种并对其栽培管理和产期调节技术进行研究,本文综述的四季蜜龙眼包含四季龙眼、四季花龙眼、双季龙眼等一类一年多次开花结果的热带生态型龙眼品种的栽培生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