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福建农业》2013,(8):28-28
在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期。要防止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成虫期喷药防治,轻虫蛹期撤毒土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每个生长发育阶段,与小麦的生长发育相一致,即小麦孕穗期,吸浆虫出土化蛹,小麦抽穗期吸浆虫羽化,小麦灌浆初期幼虫孵化。防治吸浆虫要坚持虫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阳谷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述了小麦吸浆虫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及影响其发生的因素等,并提出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试验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吸浆虫系统监测,秋播期药剂拌种、蛹期撒毒土、成虫期喷药三个不同时期的进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蛹期和成虫期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成虫期防治效果较好,蛹期+成虫期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小麦红吸浆虫猖獗的原因,总结出"以农业栽培防治为基础,重点实行蛹期药剂土壤处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通过2004~2006年连续3年的防治试验,累计挽回小麦损失4 118t,纯增效益415.45万元。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后期病虫草害主要有吸浆虫、蚜虫、红蜘蛛、麦叶蜂、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麦田杂草。1小麦吸浆虫防治小麦吸浆虫分蛹期防治和成虫扫残两个过程,以蛹期防治为重点,成虫扫残为辅。蛹期防治适期在4月20日前后2~3 d。利用陶土的方法密切关注吸浆虫是否上升到地表,如上升到地表0~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适合北京市通州地区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有效途径,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在通州区进行吸浆虫蛹期和成虫期不同时期药剂防治技术试验,找出适合本地区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最佳药剂和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9,(4):66-67
为富平县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提供依据,在对富平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危害特点、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蛹期防治为辅,成虫期防治为主的防控策略;全面推行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学防控的路径;实施兼防一般田块,普防达标田块,统防重发田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秋季麦播前进行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候现象群众容易掌握,因此把小麦抽穗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9.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毁灭性害虫,近年暴发态势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009在咸阳秦都区马庄镇天阁村由于吸浆虫危害,该村200 hm2小麦几乎颗粒无收,为了在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型之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尽快防控吸浆虫,我们在2011年对吸浆虫蛹期及成虫期防治试验的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对小麦吸浆虫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通过针对我区目前推广的几个小麦品种在自然感虫情况下进行观察,在当前没有抗虫品种的前提下,在小麦抽穗20%--70%即成虫羽化和产卵高峰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第一次小麦抽穗20%时防治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林州市小麦吸浆虫危害较严重,介绍了小麦吸浆虫在林州市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简述了小麦吸浆虫的生活史与危害性,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吸浆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简要阐述了2003~2012年河北省灵寿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并结合小麦吸浆虫的生活习性和2012年的气候特点,分析了连续几年小麦吸浆虫轻发生后2012年突然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今后的防治对策。并总结了2013年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与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在麦田中的间分布属聚集分布。在虫口密度小的情况下聚焦原因环境因素所致,虫口密度大时因其本身原因所致。笔者研究中发现淘土普查费工费时,且盲目性很大,因而提出麦红吸浆虫应以成虫期普查为主。从而对本地现阶段化学防治策略提出质凝。  相似文献   

13.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37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受害与未受害籽粒中生化物质含量的测定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明确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生化抗性是以诱导抗性为主的多因子综合抗性。总酚、单宁和还原糖是影响其生化抗虫性的关键因子,总酚尤为重要;类黄酮为次要因子;可溶性糖与品种抗虫性关系不明显。总酚和还原糖与小麦的诱导抗虫性有关,而单宁与之无明显相关性。抗虫品种籽粒受害后,可溶性蛋白谱带上出现了1条分子量为39.2kD的蛋白带,可能与品种抗虫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灌浆期麦穗幼虫调查方法、地学统计学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河南省北部新乡市辉县高庄乡小麦灌浆期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老熟幼虫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模拟了吸浆虫老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辉县高庄乡小麦灌浆期麦红吸浆虫幼虫种群存在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麦红吸浆虫滞育和发育变态过程中同工酶的表达模式,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其滞育前、滞育期及滞育解除后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图谱。结果检测到4种CAT、4种SOD、5种POD和8种EST同工酶,2种CAT、2种SOD、5种POD和4种EST同工酶呈现出多态性,它们可能与麦红吸浆虫滞育发育或变态的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麦红吸浆虫的耐寒性,采集河南南阳、河南辉县、陕西西安、河北保定和天津等5个不同地区的麦红吸浆虫圆茧,分别测定其过冷却点。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圆茧的过冷却点均随着纬度升高而显著下降,河南辉县种群圆茧过冷却点平均值最高,为-18.46℃;天津种群圆茧过冷却点最低,为-25.34℃;河南南阳种群和陕西西安种群圆茧过冷却点变异较大;不同地区的麦红吸浆虫的过冷却能力与各采样点1-2月极端低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应用44条随机引物,对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10个不同滞育阶段的个体进行RAPD检测,筛选出6条随机引物S1,S50,S81,S83,S1031,S1248,可以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断81条,相对分子质量在200bp~2000bp之间。应用UPGMA(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对多态性片断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推测不同滞育阶段之间的聚类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个滞育阶段中,裸露幼虫相互之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比较近,具有比较同质的遗传背景,而不同阶段的结茧幼虫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8.
1986~1990年研究了关中灌区小麦病虫综合防治问题,确定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雪霉叶枯病和吸浆虫为主控对象,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为核心,化学防治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组建了一套适用的综防技术体系,经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籽粒内含物及组织学结构与抗吸浆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测定灌浆早期籽粒内含物中氨基酸及单宁的含量,明确了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的含量及17种氨基酸总量与抗吸浆虫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031*-0.4744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以酪氨酸等5种氨基酸及总含量作为反映品种抗吸浆虫的生理指标是切实可行的;高抗和中抗品种的单宁含量是高感和感虫品种的2.4-5.9倍,极显著地高于高感和感虫品种。组织切片结果表明早期籽粒组织学结构与抗吸浆虫没有明显的关系,这与前人的推测不一致。因此认为抑制初孵幼虫浸入后小麦损失率的主要原因是抗生性和耐害性。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优质麦、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抗性较好的品种(系)有56份,其中高抗占13.18%、中抗占12.71%、低抗占23.29%、感虫占20.47%、高感占30.35%。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7个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较稳定的抗性。鉴定出对麦红吸浆虫抗性较好的新品系18份,没有鉴定出对麦红吸浆虫抗性较好的优质麦品种,其鉴定结果为生产和育种部门利用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